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建议

2016-05-30 23:58张志祥谢晶水亚萍朱琼琼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芜湖市

张志祥 谢晶 水亚萍 朱琼琼

摘 要:该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在芜湖市发生情况,发病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主要包括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加大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用药、抓住防治适期等,为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原因;防控建议;芜湖市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087-03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我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 000h左右,年降雨量1 200mm,但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万hm2,年产小麦22.5万t,为我市粮食供给安全提供坚定基础。

1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情况

1.1 发生情况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自2010年以来在我市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发生面积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1万hm2,2015年发生面积4万hm2以上。发生程度中等偏重,需防治面积在3万hm2次以上,成为我市小麦第二大病害。

小麦赤霉病。该病由镰刀菌属(Fusarium)多种真菌引起〔1-2],在我市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赤霉病在我市从小麦幼苗期到抽穗期均可为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3-5]。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对我市小麦产量影响极大,近几年我市因小麦赤霉病造成的小麦损失年均达0.5万t以上,2014年和2015年小麦损失量均在2万t以上,部分发病严重田块减产率达80%,甚至绝收。同时,小麦赤霉病能够引起小麦白穗、瘪粒、赤头、出粉率低等,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价格。此外,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该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6〕,能引起人畜呕吐。人畜吃了超过标准的病麦后,多数在短期内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腹疼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少数伴有腹泻、流涎、头痛症状,儿童和老年体弱者症状较重〔7〕,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1.2 防治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多措并举,积极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通过多种措施,我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取得一定成效,年挽回小麦损失1万t以上,挽回经济损失2 000万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送科技下乡、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二是加强田间监测,做好技术服务。安排专人负责小麦赤霉病病情监测,定期开展普查和系统调查,及时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生动态。在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关键时期,启动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周报和日报,严控小麦赤霉病发生蔓延。三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为防治小麦赤霉病,市农委先后出台《小麦赤霉病防治预案》、《关于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召开全市小麦赤霉病防治现场会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明确防治任务,提出具体措施,要求把小麦赤霉病防治作为午季作物田管重要工作来抓,并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成立督察组,巡回指导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

2 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原因

近几年,我市小麦赤霉病依然偏重发生,2010-201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3级,2014年和2015年发生程度4级,小麦赤霉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4月上旬安徽省农委组织专家会商,认为沿淮及以南地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4月18日又发布小麦赤霉病大流行警报。我市根据各县区调查数据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4万hm2,占我市小麦种植面积85%以上,发生程度为4级,需防治面积6.9万hm2次。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笔者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原因影响:

2.1 秸秆还田,菌源基数大 秸秆还田对小麦病害发生影响极大〔8〕,导致小麦病害加重,特别是能够在稻桩丛中越冬的小麦赤霉病。目前,我市小麦和水稻秸秆主要采用直接还田和机械还田。主要技术是把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覆盖于土壤表面或翻压于地下,带病秸秆未从田间移除,小麦赤霉病菌源大量残留于田间,在病残体中以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成为初侵染源〔9〕。小麦赤霉病在田间积累,菌源基数越来越大,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近几年我市小麦赤霉病稻桩丛带菌率在15%左右,枝带菌率4%左右。我市自2010年施行秸秆还田后,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逐年增长(见图1),与秸秆还田后田间菌源大量积累密切相关。

2.2 降雨充沛,温度适宜,利于小麦赤霉病大发生 我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降雨日数多,降雨量大,空气潮湿,平均温度10~15℃。温湿度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蔓延的必要条件[10]。小麦赤霉病在7℃以上即可发生,土壤含水量大于50%即可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d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d降雨,雨量达12mm以上,田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我市春季气候极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以2016年为例,自4月初到5月中旬,一直降雨不断,连阴雨天数多达25d以上,平均气温在15℃以上,十分利于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2.3 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 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与我市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极利于小麦赤霉病在小麦麦穗侵染为害。

此外,我市小麦多以扬麦、宁麦、镇麦系列为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差。农民错过防治适期,重治轻防,盲目选药剂,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等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的原因。

3 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并无特效药。小麦赤霉病防治仍坚持以预防为主,在生产上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抽穗扬花期喷药保穗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减少田间菌源量 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一种粗饲料。秸秆利用途径较多,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可以通过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燃料等多种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价值和利用率〔11-13〕。通过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减少田间秸秆残留量,降低田间小麦赤霉病菌源量。对于直接还田和机械还田的秸秆,可采用高温堆肥等方式降低田间菌源。

3.2 加大农业防治措施,重点做好预防工作 农业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预防的重要措施。主要通过提高小麦植株抗性,创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的的环境条件等措施预防小麦赤霉病发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目前我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容易忽视的环节。一是合理排灌,开沟沥水。我市春季降水较多,小麦田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麦田积水。二是适时早播。依据相关生产经验和物候原理,我市小麦最佳播种时期应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三是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忌偏施氮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防止小麦旺长。四是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透性。合理密植,防止田间郁闭,增强田间透风、透光能力,能够降低田间湿度,形成不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的环境。五是选用抗(耐)病品种。虽然目前对小麦赤霉病免疫和高抗的小麦品种几乎没有,但耐病品种不少,如扬麦158、苏麦3号、镇麦168、宁麦12号等。

3.3 合理用药,二次用药 药剂防治应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且对后期病害有兼治作用的药剂。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较好的主要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吡唑类农药。值得注意的是,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切忌施用单一品种农药。周明国、王建新、石志琦、戴大凯等人研究认为,目前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苯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具有抗药性[15-16],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采取交替轮换用药,杀菌剂合理混配,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我市小麦扬花期降雨日数多,降雨量大,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需2次防治。在第一次用药5-7d后第2次施药,发病严重田块需3次防治。

3.4 抓住防治适期,抢天打药 众多资料表明,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5%时,但也要综合考虑我市降雨、温度等多种情况,如抽穗期天晴、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初花期用药。由于我市小麦扬花期降雨日数多,遇到连阴雨天气应抢天打药,宜早不宜晚。抢在雨停间隙施药,以期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从宇,王敏,陈茂敏.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5).

[2]全国小麦赤霉病协作组.我国小麦赤霉病穗部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病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3).

[3]吕井启.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2004(5).

[4]康霞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

[5]孙福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1(6).

[6]刘新琼.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1997(3).

[7]周晓彬,庄世界,龚德平,等.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J].中国种业;2011(7).

[8]杨丽娟,等.秸秆还田对小麦病害的影响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3.

[9]李进永,张大友,刘志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上海农业科技;2008(4).

[10]李新友,张满良,宋世德.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的统计分析及预报[J].陕西农业科学;1994(4).

[11]钟华平,等.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4).

[12]高利伟,等.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09(7).

[13]肖体琼,何春霞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2(12).

[14]王健.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2(4).

[15]徐丽媛,丁克坚,刘家成.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

[16]周明国,叶钟音,刘经芬;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

[17]石志琦,史建荣,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2(4).

[18]戴大凯,周明国,等.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基于致病菌种类及所产毒素化学型鉴定和抗药性鉴定的时序性[J];农药学学报;2013,15(3).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芜湖市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爱德运输机械有限公司
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