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转型

2016-05-30 00:13张博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张博

摘 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辅导员职能的错位,导致部分辅导员工作实效性不强,实际沦为学生的“保姆”“保安”或“资源分配者”。这显然不符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符合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更不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工作职能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从运动化向常态化的转型极其必要。

关键词 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职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29

Abstract Students' counselors are required to play a vital par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t some did not do their job as a counselor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by taking too much care of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doing too much on resource allocations. This goes against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eam building of counselors and is also against the need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counselor's job duties should narrow down and that the education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be prioritized.

Key words students' counsel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job duties

辅导员制度一直是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等工作。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最能把握学生的动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近卫军”。

进入21世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颁布实施。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简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从中不难看出这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应然状态的一种期许。

然而,如今辅导员队伍的实然状态却与之相去甚远。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被事务性工作占去。一些辅导员同时带着四五个班级,学生各类信息的统计汇总、学生党团工作的组织、学生活动的展开等工作都要找到辅导员,学生请假、学生逃课、学生生病等事务更是都要辅导员来处理,而为学生展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减少了,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多元化,职责边界不清晰,使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客观上为辅导员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增添了一道障碍,于是沦为了学生的“保姆”和“保安”,成为“双保”型辅导员。这种辅导员工作的职能错位,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1 实践中辅导员工作的职能错位

1.1 辅导员职能错位

2006年,《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出现了新提法,即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然而,现实中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职能却出现了另一种状态,虽然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辅导员同时带着数百名学生,时间多被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占去,工作较为辛苦。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和对学生的管控成了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职能上显然偏离了本职工作的中心,将辅导员“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本位淹没在日常繁杂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之中。工作目标不得不调整为局限于学生“不出事儿”、“不惹事儿”、“不给学校抹黑”等目标上,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背离了原有的工作目标,出现了辅导员工作的职能错位。进而使得辅导员工作变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1.2 思想政治教育被扭曲变形

辅导员职能的错位导致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形。原本应该是正确激发高校学生立志成才的强烈愿望,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变成了对学生的分层控制,国家用来激励学生的相关奖励政策在辅导员手里变成了一种可以分配的“福利”。一是对“上层”学生采取“抚慰型”政策,只关心自己的“心腹”,即学生干部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自己手中掌握的评奖评优作为一种“福利”,分配给他们,激励他们出成绩,用这种方式替代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二是对“下层”学生采取“防卫型”政策,用盯防手段对付这些“问题生”,对他们采取控制性管理,打压他们,以求得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三是对“中间层”学生采取“放任型”政策,因为在辅导员眼里这类学生不会惹事但是也做不出突出成绩,所以采取被动管理甚至不管不理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正向引导。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变形的同时,辅导员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其本质发生了变化:一是“保姆型”,此类辅导员努力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虽然工作十分辛苦,而长此以往却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独立性丧失,毕业之后社会能力低下;二是“保安型”,此类辅导员只求保证学生不出安全责任事故,顺利毕业,因此加强了对“问题生”的压制,控制性强,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增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资源分配者型”,此类辅导员把评奖评优的权力当作一种自己的资源和管理学生的手段,甚至以评奖评优的资格来牵制学生,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今后步入社会难免进行工具性的效仿。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变形和辅导员变质的最终代价是教育失败。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上进,而在最希望学校加强培养的环节中,五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学习、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①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普遍较为坚定,而亟待拯救的是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未来就业相关的一些能力。而这些问题和能力,正需要辅导员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和培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变形、辅导员变质,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价值观缺陷,道德人格扭曲,社会能力低下,教育的本质被异化。

2 新常态下辅导员工作职能转化与管理转型

2.1 从“保姆型”向生存教练转型

“保姆型”辅导员虽不辞劳苦为学生解决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四年,学生从学校得到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与独立的人格。大学生活使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的照顾,面临着新的集体、新的环境,面临着独立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然而这也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学校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战胜困难,增强动手能力。辅导员由“保姆”角色转换为学生的生存教练,通过一些主题研讨课和生存拓展训练,锻炼学生们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

2.2 从“保安型”向心灵导师转型

“保安型”辅导员只希望学生不出“问题”,在学生管理方面简单被动,这种作风在辅导员工作上显得十分业余,亟待转变。而要想转变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需要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相对于常规的职业能力培训,在辅导员队伍中引入社工培训已成为一种趋势。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即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體、组织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工作。②通过社工的培训,使辅导员掌握专业的工作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达到在对学生排忧解难时能更具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有机结合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起到学生心灵导师的作用。

2.3 从“控制型”向支持型转型

无论是“保姆型”还是“保安型”辅导员,究其本质都是“控制型”,对学生的管理控制,而达不到学生所期待的开放化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佳,甚至势得其反。在一项针对学生对辅导员期望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对辽宁省20所高校近20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辅导员角色期望”一题中,“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超过了半数;在“辅导员与其沟通的方式的期望”一题中,“面对面交流”一项达到了69.75%;在“期望辅导员与其见面的频率”一题中,选择“一周”的占53.20%。③可见,大学生是非常期望与辅导员交流并得到辅导员的关怀及指导的,而“控制型”辅导员让学生被动地受控制,没有自主选择,这就导致学生为失败找到了借口。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传授给学生选择的原则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懂取舍,知进退。

2.4 思想政治教育从运动化向常态化转型

目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依然采取政绩化管理,效果优劣靠举行多少活动来评判,这难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要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常态化的管理。精彩的活动确实能对学生起到深刻的教育作用,然而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更具有渗透性。首先,校园文化是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其次,改变学生的管理体系,去运动化倾向,使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发展。在大学生素质状况多样化,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种复杂性仅仅以运动的形式进行应对显然是错误的,它需要日常工作的长期化解,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一种学校工作的常态。

注释

① 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2015年5月31日,教育部网站 http://www.gov.cn/xinwen/2015-05/31 /content_2870961.htm

② 沈炜.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③ 郑晓娜.基于大学生期望视角的辅导员调查与分析——以辽宁省 20 所高校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