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寝室不良行为的社会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6-05-30 03:48章国赞彭琳方惠玲孟繁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社会支持人际关系

章国赞 彭琳 方惠玲 孟繁兴

摘要:大学生寝室里存在三种常见问题,即人际关系问题、睡眠问题和网络成瘾。这三类问题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分别对这三种问题进行了现状和危害表现与原因分析。并针对问题出现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大学寝室;人际关系;睡眠问题;网络成瘾;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3-02

大学寝室里存在一些比较常见且影响深远的不良行为及现象,给大学生自身生活及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人际关系困扰是大学在寝室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困扰因素中,人际关系问题占了70%[1]。第二个问题是睡眠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睡眠行为特点表现为睡眠剥夺,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过度困倦。第三个是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率在5%~10%[2],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这一数字也在逐步上升。

一、人际关系冲突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然而,江丹(2013)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压抑,影响学业,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出现孤立、敌对的状态[3]。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有32.5%的学生存在寝室关系问题烦恼[4]。心理适应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很大一部分病态心理状况的产生源于人际关系失调。那些身处未形成友好、合作和融洽心理氛围的寝室之中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和难于合作的特点,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损害。

2.原因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寝室成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再次,过多的网络交往使大学生在寝室内的直接交往减少。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认知方面,晕论效应、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等因素均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他人的认知偏差,而当这些偏差与人际期望相差较大时,就会造成人际障碍。在情感方面,大学生有时表现为过度自卑或自负,也会不自主地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给人际关系的自然建立带来了障碍。

二、睡眠问题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睡眠的特点是睡眠剥夺,睡眠质量差和白天过度困倦。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32.3%)高于男生(24.8%)[5]。另一项研究表明52%的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多数被调查者白天出现情绪低落、身体功能(体力或精神、记忆力、注意力等)受影响、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6]。夜间睡眠不足及睡眠质量下降是很多轻度心理、精神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并与生活质量降低、学业成绩变差、生理异常等相关,也与低自尊感,较差的身体素质,心境低落、焦虑等症状密切相关。

2.原因分析。大学生睡眠问题与其自身生理作息节律与同寝室他人的作息规律有关。通常,喜欢早起早睡的大学生的睡眠状况较差。因为现在大学中“夜猫子”类型居多,早起类型的大学生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来适应他人。从社会角度看,睡眠问题与社会关系紧张有关。具有高度社会支持和满意感的关系可以预测良好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Kent等(2015)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支持性的关系联结与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关,而厌恶性的联结可以预测较差的睡眠质量。中立的和疏远的社会关系联结对睡眠质量没有明显预测作用[7]。

三、网络成瘾

1.现状及危害。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网络使用者中,31.8%为18~24岁的年轻人。网络成瘾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的严重杀手之一[2]。网络成瘾行为与心理功能损伤存在显著相关。一旦网络成瘾,则会对大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包括在校成绩下降,社会隔离,阻碍其心理社会发育[8]。另一项研究表明,有6.44%的学生表现出了网络成瘾倾向。那些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那些没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9]。

3.原因分析。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孤独感、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个人应对方式是否成熟也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支持的缺失可能是导致人们网络痴迷或成瘾的重要原因。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个体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获得社会支持、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尤其当个体因环境改变而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更是如此。赵婧等(2011)的研究表明本科生网络成瘾筛选率为10.1%,说明网络成瘾的现状比较严峻。与非成瘾者相比,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更低[10]。

四、对策和建议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一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的总和。综上表明,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和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各类不良行为、心理问题乃至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给大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多种消极影响。这时,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如来自同学、学长、辅导员、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倾听、交流、鼓励和帮助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心理支持。如果一个人在需要时能够得到或相信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就能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更好地发挥其身心功能。

睡眠问题也与社会支持紧密相关。那些对自己获得社会支持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有更好的睡眠质量。那些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则会下降。为此,一是增加课外活动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朋友;二是要从抓好寝室人际关系入手;三是使其意识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增加心理安全感。

网络成瘾是通过对某物的疯狂迷恋来弥补或代偿自己缺少或失去了的社会联结感,形成与周围社会的虚假联结。当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时,成瘾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对成瘾学生,学校心理机构和公寓管理部门不应以“惩罚性”措施帮其戒断,而应采取人文关怀态度,多与其沟通、互动,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他们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和有益的兴趣、爱好方面,逐步形成与现实社会的联结,减少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

为此,高校应构建自下而上、多角度、多层级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要增设心理委员,还要做好定期培训和定期集中恳谈工作。以便掌握一手的学生心理动态资料,缩短寝室重大问题发生的信息反馈时间。而且,利用社交媒体增加专业老师、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组织或社团与大学生的互动频率,辅以讲座、一对一答疑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及时、可靠的心理支持资源。

第二,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采取向专业人士求助的方式,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或从未考虑过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应增加向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宣传力度。采取海报、广播、热线、信箱、论坛、社交媒体公众号、选修课等途径增进了解,消除疑虑,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多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第三,创新心理支持工作模式。学生管理部门与心理学专家可以探索以两、三个寝室组成的小群体自督自查、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和相互影响的固定群体工作模式,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睡前提醒、早上叫起、晨跑、晨读等校内的跨班级、专业、分院和年级的兴趣互动的虚拟群体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易杉.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58-59.

[2]刘敏,庄伟.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2):102-104.

[3]江丹.浅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主要矛盾及其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2010级女生寝室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21-22.

[4]王凤姿.大学新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寝室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9):241-241.

[5]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70-471.

[6]戚东桂,刘荣,吴晓茜,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75-877

[7]Kent R G,Uchino B N,Cribbet M R,et al.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leep Quality[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5:1-6.

[8]Ozcan NK,Buzlu S.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sychosocial situation for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7,10:767-72.

[9]Ni X,Yan H,Chen S,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freshme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9,12(3): 327-330.

[10]赵婧,葛秀春,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18-19.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社会支持人际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