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续绝存遗,一生的民族情怀

2016-05-30 09:55陈奕萱
艺术评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流变起源文化

陈奕萱

摘要:口簧,作为许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簧片振动”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莫尔吉胡先生的《口簧探秘》一书为基础,从口簧的起源、流变和文化三个方面做了梳理和总结,对老一辈艺术家锲而不舍的精神报以崇高的敬意。

关键词:口簧 起源 流变 文化

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口簧探秘》一书于2014年5月问世,是莫尔吉胡先生在蒙古族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不仅全面梳理了口簧的历史、源流与分布,并且对世界各地的口簧进行搜集与比较研究,是我国乃至世界领域内口簧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其研究方法及理论建构必将为口簧领域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莫尔吉胡先生生于1931年,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人,察哈尔部杭锦氏,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幼年时期随父母定居日本,在日本接受小学教育,青年时期回国参加革命,1946年参加内蒙古文艺工作团,195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9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60年,莫尔吉胡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调回内蒙古工作,扎根于内蒙这块蕴含着民族音乐丰富宝藏的乡土上,先后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工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到一位达斡尔族老人在夜深人静的夜半弹奏口簧,自那时起一直对这件古老的乐器情有独钟。在此后的六十多年的风霜雨露中,走访世界各地,将每一次实地考察的资料汇集起来,最终形成了这部专著。此书共分六章,前五章是以分述的形式对各地口簧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探索,考察的足迹遍及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日本北海道、维也纳、台湾、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充分体现出莫尔吉胡对口簧研究的执着与追求。第六章将口簧作为一种“多纳茨”现象,从文化地理学以及传播论的角度探讨口簧的来源及其影响,将口簧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符号,进行深层次的资料梳理与理论思考。因此,《口簧探秘》一书,是数十年来莫老对口簧搜集、研究之后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在文献与田野调查的互证中探寻口簧的起源

自1992年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退休后,莫老开始了为探寻口簧的起源与演变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他先后走访台湾、日本、新加坡、维也纳等地,搜集了有关口簧的诸多文献、资料。在田野调查中,笔者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例如:在1998年的夏天,笔者去到宝岛台湾,在乌来镇上参观了泰雅人的村庄,据介绍,数百年前菲律宾岛上发生聚斗,于是一部分泰雅人迁移到台湾岛上,由此,不经联想到泰雅人的口簧是源于菲律宾,但与阿美族的口簧又极其相似,或许它们之间是有渊源的。2005年又走访了三少民族,采访鄂温克族的玛尼女士时,得知在当地还流传着双簧片的口簧,由于特殊原因并未见到实物。后在维也纳之行中,得知威玛先生的祖父也曾做过双簧片口簧。同样是双簧片的口簧,一个在兴安岭的三少民族中流传,另一个却在遥远的维也纳存承,它们是使用什么途径到达的欧洲,不禁引人深思。在鄂伦春族中,口簧也同样流传广泛,解放前他们居住在大山里,男女老少都会弹奏,并且相互之间比赛。到了现代,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中,已经没人会做口簧,更没有卖这种乐器的,许多的年轻人都不会这门乐器,传流了上百年的乐器在逐渐消亡。口簧在达斡尔族中少有流传,但都是妇女在弹奏口簧。2006年去到维也纳,拜访茂林的威玛先生,对当地口簧的历史和生产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在茂林镇上,有一家口簧的加工作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在此也发现了双簧片的口簧,但已经没有人会演奏。2007年走访日本,考察了北海道艾伊奴人的口簧,在与当地人交流后,发现阿伊奴人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封闭的孤岛,与外界存在联系,到冬天海面结冰的时候,赶着狗爬犁可以去很多地方。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地区与我国的东北地区隔海相望,南部地区与台湾岛相邻,这样不禁使人引发联想。后来,笔者的朋友从印度访问回来带了两只印度的口簧,直到2011年笔者在新加坡访问了印度人开的乐器店,并询问了印度口簧的名称。

至此,笔者在每一次田野调查中,都极力的追寻它的传播途径。在这过程中也收集了大量的口簧。在田野工作的同时,也勤奋的搜集史料,史料搜集是一件繁琐而沉重的工作,然而莫老搜集到的史料多到出乎人们的想象。怎能想到在那样一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就勤于搜集史料,史料搜集需要自己一笔一划的记载,古籍类的书借阅和查找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求搜集资料者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功底,并且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翻阅大量的古文字典查找正确的翻译。每次的田野调查完成后,必将搜集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与查阅的相关史料进行整理,同时也勤于思考和联想,后又写成田野日记、随笔或是调查报告。

二、在地域文化比较中探寻口簧的流变

口簧流传到各地后,根据环境、人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其中既有铁质的也有竹制的,在我国南方多以竹制的口簧,北方多以铁制的口簧。纵观莫尔吉胡先生在书中所罗列的口簧,在纬度较低地区所发现的口簧大多为竹制,而高纬度地区的口簧多为铁质,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巧合的现象,或许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南方植被品种繁多,树木葱郁,以竹子制作口簧,取材容易,造价也低。北方因气候原因,天气干燥,使用植物为原材料制作口簧使用寿命短,并且取材也较为困难。

在遥远的古代,歌、舞、口簧、击鼓都是在祭祀活动中被糅合在一起的。母权时代的显著特征——女巫,更是原生态的主角。但现在的三少民族的口簧不再作为巫师的法器。在三少民族的走访中,笔者发现现在都是妇女在弹奏口簧,更多的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件乐器,用来娱乐,表达自己的隐语或是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口簧的用途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代的口簧主要用来祭祀或是作为巫师的法器,现代却变成人们生活娱乐的一件乐器,用来寄托人的思想情感。当口簧传到欧洲时,也根据当地的风俗而改变。当地教会视口簧为勾引良家姑娘的工具,并禁止教会使用口簧,还将这一规定带到了海外的殖民地。到18世纪,口簧在欧洲的发展达到鼎盛,不仅有口簧艺术家在贵族宫廷聚会中演出,还有作曲家专门为口簧作的协奏曲,可见其不一般的地位。在日本阿伊奴人中流传的口簧,已经逐步开始商业化,在卖土特产的小店中就可以买到。台湾的口簧与泰雅人的口簧几乎是“同物异名”,泰雅人是从菲律宾迁移而来,但却与本土的口簧如此相近。就“同物异名”来说,在三少地区十分明显。鄂温克族称为“口簧”,达斡尔族称为“穆库连”,而鄂伦春族却称为“克鲁格弯”。

关于“多纳茨现象”,莫尔吉胡先生在书中提到,在试验炸药物时,当炸药引爆后,除炸弹自身被炸得四分五裂之外,放置炸药物之处会炸出一个大坑来。坑里的土被炸飞到四周,这就是多纳茨现象①。莫尔吉胡先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待口簧的传播:“传播”是指所有有次序的过程及除了“发明”之外,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所产生的文化相似性。同时笔者也认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这种“文化爆炸”的现象,在书中多次提及。每个地区的口簧都有自己地域的特色,有的表现在外形,有的表现在材质,有的表现在音色上,等等。口簧从蒙古草原开始向外流传,以蒙古草原为基点,向四周发散开,传到俄罗斯、东亚、南亚、欧洲等。在整个亚欧大陆的板块上,几乎都能找到口簧的存在。传播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但现在的蒙古草原上民俗活动中则较少见到口簧的踪影。

三、多学科资源共享中探讨口簧的文化

本书以田野笔记和音乐随笔为内容,笔者将不同学科的观点交叉贯穿在书中,《口簧探秘》一书并非是概论性的理论书籍,而是把理论领域扩大至整个人类的民族文化圈中,始终贯穿“多纳茨”文化现象,也涉及到艺术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领域的研究。生动地描述他探寻小小口簧的传奇历程。这种从整体思考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既是当今学术思潮的一大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次的田野工作结束后,笔者都会引发口簧背后文化学意义的思考,如考察完三少民族的口簧后,开始思考语言在历史中的遗存问题,不同民族对同一器物的称呼在发音上会有相似的地方,或许它们是根据这一器物原有的发音经过本民族语言的融合而产生新的名称,这也已经涉及到语言学的范畴。笔者在日本考察阿伊奴人的口簧时,语言方面与蒙古族没有相似处,但在文化学、民俗学方面却又有惊人的相似处。有这样结果也就不难想象两个民族背后有较深的文化渊源,或许在很久以前两个民族之间有来往,或者可以大胆的猜测,阿伊奴人是从亚欧大陆上迁移过来的。这一切都只是笔者的猜想并未得到证实。但是由此也能看出,笔者的用心良苦,试图从口簧背后的文化学角度来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正如萧梅所说:“民族音乐学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实际上打破了欧洲以音响体系为音乐本体的狭隘观念,并以音乐的文化存在为第一性,令人们重新审视在历史眼睛中被分解了的音乐本体,启示了音乐界并使一个崭新的音乐哲学观念成为可能”②。莫尔吉胡先生的《口簧探秘》恰恰是将乐器、器乐、人、地域、文化等有机结合进行的一次研究,它以人的文化方式为中心,探寻乐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

《口簧探秘》一书,是莫尔吉胡在近60年里,对全世界范围内口簧存成情况的考察,在艰辛探秘旅程中极力探索人类音乐文化的特质。现在人类所生活的地球上,依旧有口簧的身影,余音袅袅。莫尔吉胡先生的伟大在于通过不同角度来阐述同一问题,同时结合史料和历史事件来整理所见所闻。《口簧探秘》一书,可以说是莫老先生一生在民族音乐学领域辛勤耕耘、艰苦跋涉的缩影,在其匆匆步履和田野考察中,使我们体会到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寻根意识和文化情怀,也是他锲而不舍、终生追寻探索的经验总结。

注释:

①莫尔吉胡音乐作品集(Ⅴ)《口簧探秘》,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 103页。

②萧梅:《音乐:在(历史—文化)中生成——读王耀华<三弦艺术论>》,《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流变起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谁远谁近?
万物起源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