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

2016-05-30 18:14曾金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越学越教学资源交流

曾金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27-01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那要提高数学学习是很难的。相反,如果学生热爱数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和动力,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用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景或悬念,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课堂,同时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是这样的引入的:“2008年明明6岁了,过了6个生日,可他妈妈只过了8个生日,妈妈多少岁了?为什么只过了8个生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妈妈不可能是8岁,但为什么只过了8个生日学生既不解又好奇,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便能怀着期待的心情和强烈的好奇心带着这个问题愉快地、认真地进行后面知识的学习。

二、创设有效的情节,让学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

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喜悦的成就感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材本身既是理性的启示,又蕴藏着感性的感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素材,不应刻板的、毫无生气的纯粹数学,而应是情与理交融的生活数学!不难想象,当数学素材以枯燥单调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定会越学越死,越学越闷,越学越厌!相反的,当我们给数学素材添加一些富有情趣的东西进去,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时,便能激起学生的困惑、探索、愉悦,这将是学生有个性体验的,鲜活的,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快乐,越学越有灵性的!怎样借助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向数学的理性学习呢?我想,情节的创设与开发不失为有效的载体。

三、变“教”为“学”,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封闭和预设多,开放和生成少。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学生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刺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为此,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切实贯彻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应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如: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加大了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密度和强度,培养了学生课堂信息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以此达到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探究算法,充分借助感知向理性过渡,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目的。在交流、合作解释时学生各抒己见,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选取有趣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并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的欲望的教学资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采用儿歌《数青蛙》作为教学资源,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编儿歌”,引导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解读儿歌所隐藏的规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生动活泼中使知识进一步深化。

五、应用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同学们对角的认识比较模糊,角的概念也很抽象。在教学中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红领巾、剪刀、三角板等实物,然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它们的角……从而展开教学。学生从中体会到角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猜你喜欢
越学越教学资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排长教我写家书
活用公式 水到渠成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