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贫困山区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6-05-30 00:58杨宏杰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经营主体党员

杨宏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笔者在河南确山县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河南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河南贫困山区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基层党建工作薄弱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目前,经过着力建强班子和提升支部战斗力,该村党支部工作有所加强,但仍未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为:

1.党支部班子“双带”能力差,作用发挥不明显,支部班子缺乏朝气和活力。西王楼村党支部班子由5人组成,平均年龄为54.4岁,年纪最大的有63岁。多年来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差,5名支部成员担任村干部的时间均在10年以上,期间经历3任村委主任,两任均因“不想干”“没奔头”离岗。该村支部班子“双带”(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属于典型的“软”村,不能有效发挥推动发展和服务群众的作用。长期以来,该村党支部对村级发展无思路、无规划,“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抢抓机遇的意识。多年来,该村无村办企业,也没有引进项目,村级集体经济长期空白,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无明显提升,全村550户中有243户贫困户。

2.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带头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效果作用不明显,积极稳妥推动农村改革步子不大。目前经营方式单一,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没有率先实施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分离,致使土地经营权流转滞后,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步伐太慢。党员带头致富作用弱。全村45家养殖大户中,没有一户是党员;村里12名党员中还有3名党员家庭是贫困户。党员本人致富能力差、更缺乏带富能力,有的党员还没有普通群众过得好,群众不羡慕党员、不羡慕村干部。虽然村党支部提出了“党员一户带五户”的要求,但不具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党员宗旨意识淡化,混同一般群众,平常时候看不出来、关键时刻站不出来、危急关头豁不出来。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不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发生利益纠纷时,不能克己奉公、先人后己;在村民出现不良言论时,不能勇敢地站出来作斗争。比如,有些党员不过组织生活,个别党员与困难群众争贫困户指标和资格,甚至个别党员长期不交党费,由支部书记代为垫付。

4.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在村党员数量少且老弱病残多。全村31名党员,年龄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外出打工的有19名党员,常年在村的12名党员多为老弱病残。

(二)土地承包经营开发利用不好

1.土地流转形式不活。目前,西王楼村土地流转80%以上靠户与户之间的代管、代耕方式进行,流转形式单一,经营规模较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形式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2.山地开发利用不好。西王楼村土地面积中,山地3万余亩,占90%以上,人均山地面积近20亩。多年来,山地开发利用一直局限于农户承包,除个别山地少有经营开发外,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例如,碾盘沟村的李相庭家,现承包山地2000余亩,经济收入主要靠捡卖山上的柴火和采撷的野菊花等,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

3.耕地产出少,经济效益低。全村耕地299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缺少经济作物,每亩耕地年效益800余元。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5200元,低于2100元的全镇平均收入,目前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4%左右。

(三)经营主体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信息支撑

西王楼村目前经营主体主要有养殖专业户33户、养殖公司5个、养殖协会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他们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规模经营缺资金。这些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95%以上都是以农户为模式的经营体,自主创办家庭式、小型化养殖场,以养牛为例,最多的养20多头,最少的只有几头。他们都渴望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但苦于缺乏资金。就目前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看,40%靠借款,30%靠家中节俭积累,20%靠外出务工者回乡投资,只有10%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有限的小额贷款。2013年以来,41个经营主体中只有12个拿到小额贷款,共拿到贷款150万元,最多的拿到30万元,最少的拿到5万元。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2.创新发展缺技术。80%以上经营主体都没有经过养殖专业系统培训,科学养殖知识甚少,大部分靠传统的养殖方式经营,当地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对他们实施经常性、系统性的技术指导。

3.提高效益缺信息。西王楼村地理位置偏僻,对市场供需信息不了解、不掌握,依据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产品产量的能力还很差。一些特色农产品走不出山村,进不了市场,比如该村黑猪饲养场年出栏生猪280余头,但实际只能销售120余头。还有一家养蜂专业户,1000余斤蜂蜜库存3年还销售不出去,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

二、对解决贫困山区发展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西王楼村虽然是个例,但这是山区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和对策主要有:

1.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着眼乡村长远发展,以“新乡模范群体”为重要参考,积极动员创业成功人士返乡任职,通过“致富能人治村”的选人模式,为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大提高他们政治、生活待遇的力度,保护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他们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共同致富路。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和优化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优先发展村内带头致富、返乡创业、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入党和入村两委班子。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应硬性规定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的比例,努力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结构。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落实好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各项制度,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支持。加大干部支持力度,扩大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覆盖面,发挥省直和市直机关联系基层乡村的组织优势,为农村带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大经费支撑力度,财政部门应把农村党建工作列入年度预算,设立专项党建经费,保证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四项基础制度建设,要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基层矛盾调解化解制度、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制度、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

2.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号)精神,因地制宜,严格规范,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适度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鼓励农民由单一的代管、代耕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新型流转形式的发展。搞好土地经营开发。要引导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规模经营上转,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经营方式;要大力开发农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耕地性“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确保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大对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关精神,切实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搞好培育,鼓励发展。在资金保障上,要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合协调,建立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绿色通道,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切实保障他们经营发展中急需的资金;要拓宽引资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和途径,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经营,发展企业经营,实行资源互补,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瓶颈;要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等可控资源和扶持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要加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力度,适度安排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他们建设发展。在技术培训上,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定期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培训和上门服务指导,有效解决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科技方面的难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完善青年农民纳入省市级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公益性职业技术农民培训机制。在流通信息上,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等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平台的作用,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相对接,与农民适时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流通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农村经营产品流通问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有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省直党校)

猜你喜欢
经营主体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