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调控

2016-05-30 06:12施金霞
中国经贸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常态货币政策

施金霞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多方面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想化解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必须依赖一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加以扶植。本文依托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预期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常态;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调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外复杂形势。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处于换挡期;产业变革加剧,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发展模式发面,投资与出口的拉动能力大不如前,钢铁、房地产等传统强势行业表现疲软。有学者表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依靠国内消费上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步统一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明确供给侧改革目标,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从外部来讲,全球经济总体较为疲弱,外围股市下跌,经济通缩的压力普遍存在。这使得我国经济再平衡调整将经历较长时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在眉睫,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加之近期货币增速等在高位有所回稳,猪粮比处在历史高位,未来也有回落的可能,若这些趋势能够延续,总体看有利于物价保持基本平稳。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管理。然而,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具体操作中的预期管理能力有所不足。货币政策定位表述模糊,不具备预期引导功能。2011年至今央行一直声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期间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操作均发生明显变化。GDP增速已从2011年的9.3%下降至2015年的6.9%,CPI已从2011年的5.4%下降至2015年的1.4%,期间央行更是进行了多次降息和降准操作。可见,“稳健”一词是否真实而明确地传达了政策意图令人疑惑,这使得公众不但难以清晰认识货币政策的定位,更难以预期其未来走向。

二、预期管理的概念

预期管理作为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型手段,是对我国现有货币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均表明,在名义利率受到零下界约束时,虽然常规货币政策空间收窄,但是预期管理能够通过影响公众预期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在信息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以沟通为主要方式的预期管理不仅操作成本较低,而且能够借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更快地影响公众预期,从而缩短货币政策时滞。对我国而言,目前货币政策正处于转型期,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逐渐降低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尤其需要预期管理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据相关学者的初步测算,强化预期管理能够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提高40%左右。

三、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要举措

常言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如果没有稳定的预期,将难以形成信心。为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经济货币的预期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本而言,预期管理指的是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力求经济政策效果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美联储在“预期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它通过对政策工具的清晰界定、对政策调整时机所应具备条件的明确解释,以及定期举行议息会议并公布会议纪要等,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市场预见,从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时,相关文件也提到了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总览全球,从“理性预期”到“预期主义”再到新潮的“前瞻性指引”,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预期管理”已经在相关经济政策中多有体现。如今,中国也正加入这一前沿政策实践,其思路和操作则更具自身特色。为此,部分学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拓宽央行与市场沟通的途径,丰富沟通的内容,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加公众在形成预期时可获得的信息。应尤其注重对货币政策操作进行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及时公布货币政策相关操作及其意图,避免市场误读。

第二,加快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的步伐。在金融创新的影响下,数量型指标已难以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而随着市场主体对利率敏感性的增强,在健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体系下,利率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市场流动性,相比数量型指标更有利于引导预期。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与利率传导渠道,充分发挥利率对预期的引导作用。

第三,加强央行的研究能力。只有央行比市场掌握了更多关于经济运行的信息、对未来经济走势有更强的判断力,才能有效地与市场沟通,这要求央行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第四,增强央行独立性,保障货币政策制定的客观性与专业性,也有助于形成稳定的预期。

参考文献:

[1]才道.实现科学决策和预期管理良性互动[N].经济日报,2015.3.

[2]陈果静.货币政策更重精准灵活[N].经济日报,2016.2.

[3]王观.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N].人民日报,2016.5.

[4]陈彦斌.货币政策要加强预期管理[N].光明日报,2016.5.

猜你喜欢
新常态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