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的奢华气息

2016-05-30 01:42聂玮廷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鲸鱼

聂玮廷

“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

“浮于水则鱼集,熏衣则香不竭。” 龙涎香历来神秘稀有,我试从现有的文献和标本中论述其大概,并与各位香友分享我制作的“龙涎心字香方”。

龙涎香一般是抹香鲸肠道中的一种病态分泌物,在遇到刺激性异物后,鲸肠道中的油脂和分泌物将其包裹,经过生物酸的侵蚀和微生物把其他有机物分解,随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然后在海水中经过漫长的氧化过程,并且油脂遇到海洋中的盐碱而自然皂化,所形成的干燥固体香料。所谓刺激性异物主要指鱿鱼、章鱼的喙骨,但其他鲸类未能消化且容易造成伤害的角质也属于这个范畴。

现代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性状干燥的龙涎香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由衍生的聚萜烯类物质构成的,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难以言说的香气。

龙涎香中有龙涎香醇、氧化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硅等成分,其香韵如同异丙醇,有芬芳的泥土清香。以我手边的标本来看,除了泥土气,还有腥咸甘洌,鲜甜带凉中略有一丝花香的味道。这个味道单闻,不似沉檀优美动人,但入和香中却是上品的香气,可让单纯的香气出现明显的层次和鲜美的感觉。这是因为龙涎香中最重要的成分“龙涎香醇”,属于三环三萜类化合物,呈结晶状;熔点为八十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如果煎香使用有极好的散香性,但龙涎香醇本身没有味道,要与其他香料作用,并在空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后才能有千变万化的美妙气息,这也符合古人对龙涎香此特性的描述,《陈氏香谱》云:“然龙涎本无香,其气近于臊。”又“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最早在唐代的《酉阳杂俎》中出现龙涎香的记载;“拨拔力,国已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在。”又“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所谓阿末香就是根据阿拉伯语中“Mbara”一词,对龙涎香的音译,而拨拔力,则是今天索马里的柏培拉。

据宋代周去非撰《岭外代答》中记载:“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有麻离拔国,广州自中冬以后发船。”又“再乘东北风六十日顺风方到。此国产乳香、龙涎。”

所谓的麻离拔国就在今天的阿曼以南和也门地区, 是当时阿拉伯香料产出最重要的国家,当地不仅产龙涎香,更是宋人为获取各种香料的进口地。直到今天这一地区也是世界上最优质乳香的产地,并在黎凡特时代就有关于使用龙涎香、乳香、沉香等制作Bakhoor和香的记载。

另外龙涎香的产地还有层拨国(今桑给巴尔)、中理国(今索马里)等,虽然产地众多,但整体而言不论中外古今,龙涎香从来都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如宋代张世南编撰的《游宦纪闻》中记载:“诸香中‘龙涎最贵重,广州市直,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系番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国。”足可见龙涎香之贵重,又张时甫《张氏可书》中载:“仆见一海贾鬻真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鬻,时明节皇后许酬以二十万缗,不售。”一缗就是一千钱,要价三亿钱的龙涎香,真“非山家所能卒办”啊。

在西方龙涎香的使用更加广阔,比如用于高档化妆品中;制成有助性功效的药物;烹饪珍贵的食品;或者法国人在昂贵的葡萄酒中添加龙涎香以让酒中的果香不散,口感柔和。东南亚的巫师也较早使用,他们把甘文烟和龙涎香混合燃烧,然后观察烟气以判断吉凶。

中东人也高价收购龙涎香,用来制作传统的香油膏,也会和沉香一起燃烧使用,而以色列人则会把珍贵的龙涎香收集起来,带回圣地供奉起来,因为龙涎香是古代所罗门王大婚时所用的香料,和乳香一样神圣。但更多的龙涎香还被用在昂贵的香水中,它是与麝香、灵猫香一样,是公认的最好的定香剂,加入龙涎香后,香水的持久度更高,前中后调的变化也愈加明显。

真假龙涎香

由于全世界对它的追捧,令其价格居高不下,龙涎香的造假也是古已有之,如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载:“许道寿者,本建康道士。后还为民,居临安太庙前,以鬻香为业。仿广州造龙涎诸香。”

关于龙涎香的辨认,古人也自有一套方法,宋代的《陈氏香谱》所记载“水烟法”:“真龙涎烧之,置杯水于侧,则烟入水,假者则散。尝试之,有验。”

《香乘》所载“浮水法”,“口含法”和“探簪法”:“欲辨真伪,投没水中,须臾,突起直浮水面。或取一钱口含之,微有腥气,经一宿细沫已咽余结胶舌上。取出就淖称之,亦重一钱。将淖者又干之,其重如故。虽极干枯,用银簮烧热簪入枯中,抽簮出其涎,引丝不绝。验此不分褐白,褐黑,皆真。”

《岭外代答校注》则记载“聚烟法”用以验证:“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这些方法主要是物理上的检验,取龙涎香比重轻能浮水,呈蜡质口含不化,固体遇热则融,能引烟聚烟等特征,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还不能作为标准。

现在有一些人在海边也捡到类似的“龙涎香”,多呈灰白色,有黏湿手感,并在其中还检测到了少量的龙涎香醇成分,个人以为那不是龙涎香,而是一种海洋生物蜡,是鲸鱼死后,油脂浮于海面,遇到海水中的盐跟碱皂化后形成的物质。真正的龙涎香中不仅有龙涎香醇,还要有足量的琥珀酸和马尿酸等成分,这是其在肠胃中消化后才天然形成的。

龙涎香的传说

我们现在对于龙涎香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古人对龙涎香的形成过程却多显得神秘,实际上到清代人们还相信龙涎香与龙有关,据记载大致上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说龙涎香为龙的唾液,据《陈氏香谱》记载:“龙涎屿,望之独峙南巫里洋之中,离苏门答剌西去一昼夜程。此屿浮滟海而波激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挐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来驾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又《游宦纪闻》载:“龙多蟠于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鱼聚而嘇之,土人见则没而取焉。”

其二是说龙涎香为龙的呕吐物,《香乘》载:“海旁有花,若木芙蓉,花落海,大鱼吞之,腹中先食龙涎花,咽入久即胀闷,昻头向石上吐沫,干枯可用。”

其三则说龙涎香其实是龙的精液凝结而成,《陈氏香谱》云:“非龙涎也,乃雌雄交合,其精液浮水上结而成之。”

这些说法当然是没有依据的,不过我们很早就知道龙涎香属于动物类香料,但其他文明一直以来还对龙涎香有各种猜想,比如他们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有的说是鸟粪飘入水中,长时间的风化形成;有的说是蜂蜡,经过漫长的海水浸泡生成;还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

在他们的猜想中最接近事实的是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里,“辛巴达历险记”云:“蜡般的龙涎香遇热溶解,四溢地流向大海,气味馨香,引得鲸鱼纷纷抢食,它被鲸吃下以后,在肚子里发生变化,再被鲸鱼从口中吐出来,凝结成块,浮在水上,变了颜色、形状,漂到遥远的岸边,被识货的旅客和商人收起来,卖出大价钱。”

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则在小说《白鲸》中写到如何从鲸鱼尸体中取龙涎香的过程:“是龙涎香,这是一种只有在瘟鲸身上才能找到的价值连城的香料和药材。斯塔布面对着大鲸的尸首,用鲸铲在鲸鳍稍后一点儿的地方铲着。看他那样子,就像是在认真地挖着地窖一样,干得热火朝天的。过了一会儿,挖到鲸的肋骨了,斯塔布开始小心翼翼起来,臭味越来越重,熏得他直皱眉头。斯塔布开始有些感到失望。因为如果有龙涎香的话,该发出淡淡的香味了。就在斯塔布要住手的时候,一股在他的意识中出现已久的香气轻盈地钻进了他的鼻孔。斯塔布精神一振,兴奋地丢掉铲子,把双手插进了恶臭的鲸肉之中。等他的手再拉出来的时候,已经抓满了龙涎香。”

龙涎香的品级

古人对龙涎香的品级分类也有记载,在明代《香乘》中记载:“龙出没于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曰泛水,二曰渗沙,三曰鱼食。泛水轻浮水面,善水者伺龙出没,随而取之。渗沙乃被波浪漂泊洲屿,凝积多年,风雨浸淫,气味尽渗于沙土中。鱼食乃因龙吐涎,鱼竞食之,复作粪散于沙碛,其气虽有腥燥,而香尚存,惟泛水者入香最妙。”

从而判断,最好的是“泛水”,必须有熟悉水性的人,去海中取回,品质最好,价值也最高,其次是“渗沙”,这种便可在海边捡到,不如泛水稀有难得,里面也有砂石等杂质。最次的是“鱼食”,所谓鱼食,大抵是现在日本人从鲸鱼肠道中直接获取的龙涎香,只是古人尚没有认知到此为鲸鱼本身的产物,还以为是其吞食龙的唾液而生成。

又宋代也有按龙涎香之颜色所做的分类,《陈氏香谱》中记载:“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也是白者为佳,黑者次之,其余褐色,黄色和灰色的龙涎香也比较常见。

除了古人的分类标准,我还认为,按产地亦能分出优劣,以阿拉伯海的最好,安达曼海次之,因为这些海域更适宜抹香鲸生长,所获得的食物也更为丰富,且海水更暖和,扬之水老师认为龙涎香:“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暖的海洋中。”而古代优质龙涎香的进口地也均在于此,而少有对太平洋海域所产的描述,另外侏儒抹香鲸和北大西洋瓶鼻鲸的肠道中也会有龙涎香。

根据温度和纬度的不同,我有一个猜想,即雌抹香鲸所产龙涎香比雄性要好,因为雌鲸由于要生养幼子,通常就栖息在纬度四十度以内的温暖海域中,这一纬度恰巧符合优质龙涎香的产地。当然这个猜想还需要足够的条件论证,盼能与各位香友探讨。

龙涎香方

古代除了有龙涎真品的记载,在香谱还多有龙涎香品的制作方子,称其为古龙涎。而且在宋代托“龙涎”之名的香方有二十四款,但以真龙涎入香的不过三款,即“杨吉老龙涎香”,“亚里木吃兰脾龙涎香”和一款“古龙涎香”。

以“杨吉老龙涎香”为例,杨吉老即杨介,泗州人。北宋名医,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

沉香一两 紫檀即白檀中紫色者半两 甘松一两去土 拣净 脑麝各二分

右先以沉檀为细末,甘松别碾罗,候研脑麝极细入甘松内,三味再同研分作三分:将一分半入沉香末中和合匀,入磁瓶密封窨一宿。又以一分用白蜜一两半,重汤煮干至一半放冷入药,亦窨一宿。留半分至调合时掺入溲匀。更有用苏合油,蔷薇水,龙涎别研,再溲为饼子。或溲匀入磁盒内,掘地坑深三尺余,窨一月取出,方作饼子。若更少入制过甲香,尤清绝。

另外在故宫武英殿还保存了一款“巴尔萨木香方”,还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不过从用料上看,这应该是调配香油或香水的方子。

白豆蔻油一两 巴尔萨木油三钱六分 龙涎香一钱六分蜜蜡金油一分 麝香一钱 筒桂皮油一分 丁香油七厘 底莫油三厘 辣文都拉油七厘。

据扬之水老师考证,龙涎香品的味道乃“水沉为本,杂以脑麝花香”。我按这个特征,参考宋代“吴家心字香”而制成“龙涎心字香饼”,现将制作方法与香友们分享:

先把海南壳料清洗干净,入蜜水中浸泡一宿,然后上蒸锅,将素馨花覆盖沉香之上小火蒸透,让花香与沉香充分融合,阴干后备用。

把老山心材入生普茶水浸泡一宿,然后上蒸锅,将茉莉花覆盖檀香之上小火蒸透,让花香与檀香充分融化。阴干后备用。

把大叶降真香入砂锅中用薄米酒,同千里香、迷迭香、丁香和桂花,以小火煮透后沥出,阴干备用。

将炮制好的沉檀降真,放在一个密封罐中保存一个月,取出后,按一两沉,半两檀,半两降真的比例打粉和合。然后加入五钱棋楠,五钱阿曼绿乳,三钱藏红花,三钱甲香,两钱麝香,两钱梅花脑,一钱真龙涎。

和蜜入石臼,用石杵共同杵数百下,加入五钱杉木炭再反复杵数百下。

至不粘手后,捏成小三角状,表面挂上金衣,入玉器存之。

该香饼气息霸道,富丽堂皇,凉意明显,沉檀为本,杂以脑麝。再辅佐龙涎香和藏红花的特殊香气,在沉稳中有一种轻快的花果香,甚为殊异,各位香友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鲸鱼
小鲸鱼
迷途鲸鱼
鲸鱼
鲸鱼岛——拖延症
鲸鱼岛
小鲸鱼的生日
环保“鲸鱼船”起航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鲸鱼
鲸鱼也在路上,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