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萧华上将

2016-05-30 10:48水新营
红广角 2016年1期
关键词:萧华

水新营

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中,39岁的萧华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也是迄今为止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上将。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岁月里,萧华一直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爱和提携。本文着重披露毛泽东和萧华上将在漫长岁月中的密切交往情况。

你就是那个很能干的萧华?

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来到了兴国,萧华第一次见到了他。毛泽东来到兴国后,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老表们争先恐后地前来看望。文昌宫前人越聚越多,县委决定召开一个群众大会,让毛泽东和老表们见见面。

主席台上,毛泽东向大家挥了挥手,他借助着手势,讲得生动形象又十分有趣,不时引来老表们一阵阵会意的笑声。大会进行到一半,天上忽然响起阵阵春雷。当时,正值春旱,秧苗眼看就要枯死,这一场雨,真是及时雨。毛泽东挥动着手臂风趣地说:“这雨下得好哇!你们大家看,革命一来,年景都变,变得风调雨顺了。”毛泽东的话又引起一阵开怀大笑和不息的掌声。萧华站在靠近主席台的地方,不停地鼓着掌。

在潋江书院里,毛泽东起草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为了贯彻好《土地法》,他主持举办了有40多人参加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仅13岁的萧华是这个训练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在毛泽东亲自主持的这个训练班里,萧华的革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之后不久,萧华接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任职后,他奔走各区乡,发动青少年参加共青团组织,工作卓有成效。

1930年3月,毛泽东率部第二次来到兴国,仍然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里。当听到了对萧华出色工作的介绍后,他让身边的警卫员小王找来萧华,详细了解兴国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毛泽东第一次来兴国时,萧华虽然见过他并聆听过他的授课,但单独谈话还是第一次,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跟着小王来到书院的拜亭,见毛泽东正坐在一张长条靠背椅上,专心致志地在看一本已经发黄的旧书《兴国县志》。

萧华喊了声报告,毛泽东立即放下书,笑着迎过来说:“哦,你就是那个很能干的萧华?”毛泽东接着又问:“你今年多大?”萧华答:“十五了。”萧华当时回答的是虚岁。“上过几年学?”“七年。”之后,毛泽东又和萧华聊起了《兴国县志》。随着气氛轻松下来,毛泽东的话才入了正题。开始回答毛泽东的问题时,萧华不免有些拘谨,基本上是毛泽东问什么,他回答什么。萧华口齿伶俐,加上又熟悉情况,越说越放松。毛泽东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不住地点着头,鼓励他说下去。

这次谈话后,萧华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第一次中央苏区扩红时,兴国就有一万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中共江西省委在表扬兴国的扩红成就时,对兴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毛泽东又两次来兴国,先后找萧华单独谈话六次。有几次谈得晚了,毛泽东就叫人在他的大床边搭一个小床,毛泽东和贺子珍睡在大床上,萧华睡在小床上。

之后,经毛泽东提议,萧华调红四军工作。1930年6月,14岁的萧华赶到红军总前委报到。在总部待命期间,毛泽东稍有闲暇,就给萧华介绍当前的革命形势和红军的情况。一到吃饭时间,经常派人叫来萧华,让他和自己一起吃饭。毛泽东的饭很简单,也是从伙房打,几乎每顿都是南瓜汤红米饭,不过一碟辣椒总是少不了的。一次,在吃午饭的时候,毛泽东对萧华说了日后被广泛提及的“不吃辣椒不革命”的戏言。他问萧华怕不怕吃辣椒,萧华说不怕。毛泽东夹起一筷子辣椒说:好!不吃辣椒不革命!

不久,萧华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后历任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等职。在担任红军青年部门负责人后,萧华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中央苏区领导人以及林彪、罗荣桓等红一军团首长的充分肯定。1933年11月,年仅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

此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央红军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萧华和全军将士得知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跨过大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其间,萧华多次完成毛泽东交付的任务。

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

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八路军总部委任萧华为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在红军改编八路军时,中央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保存部队仅被整编为八路军一个旅(即三四三旅)、另一个独立团(即一一五师独立团,杨成武为团长)。萧华担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领导人对萧华的充分信任。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山东党的建设、军事斗争不仅需要大批干部,而且需要主力部队入鲁。1938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为统一领导冀鲁边区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决定派萧华率第三四三旅一批干部到这一地区开展工作。同年9月下旬,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的乐陵县,并将当地各种武装整编,约1万余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毛泽东不仅关心萧华在山东的情况,也关心他的个人大事。 萧华随第一一五师东渡黄河抗日时,女朋友王新兰留在延安学习。1938年5月,王新兰从军委通讯学校结业后,被分配到延安新华社新闻台实习。7月的一天傍晚,王新兰和女伴们在延河边游玩谈笑,她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刚刚学会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甜美的歌声被前来散步的毛泽东听到。毛泽东问身边同志这个“女高音”是谁,有人回答说,叫王新兰,是新闻台的报务员,而且是萧华的对象哩!“噢,萧华已经有女朋友了。”毛泽东说着向王新兰走去。

“你是王新兰吗?”毛泽东问道。王新兰和身边的女伴看到毛泽东,都很惊讶。毛泽东继续笑着说:“我还知道,你是萧华的女朋友,对不对?你知道萧华现在在哪里吗?”王新兰摇摇头,说:“不知道。”确实,她当时也不知道萧华的确切情况。毛泽东说:“萧华这阵子还在山西的八路军总部,再过几天,就要到渤海那边去了。”

随后,毛泽东以关切的口吻对王新兰说,“成人之美,早有古训,我给你出个主意。按原定计划,萧华此时还在八路军总部驻地待命,今晚我给他拍个电报,让他们在总部等你几天,我想办法马上把你送到太行山去,你看好不好?”当晚,毛泽东就给萧华拍了一份电报。正在八路军总部接受任务的萧华收电后,立即回复,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后来,王新兰历尽艰辛行程一年,终于被安全送到冀鲁边区和萧华相聚。

1939年11月,萧华率部进入鲁西地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0年6月后,萧华历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分局委员等职,他积极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为加强军队和政权建设,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十分重视,一直和罗荣桓、萧华等战区领导人保持密切的电报联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在萧华统一指挥下,数万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北。对萧华部的情况,毛泽东一直都很关注。

1946年初,辽东军区(也称南满军区)政治委员萧华(萧华一度兼任军区司令员)指挥军区所属部队取得保卫营口首战胜利。从营口撤出后,又与国民党军主力新六军及五十二军大战沙岭子,三战本溪,击毙敌五十二军副军长郑明新等。撤出本溪后,萧华又指挥部队发起鞍(山)海(城)战役,迫使国民党军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党中央、毛泽东专门致电表扬:“鞍山战斗打得很好。”

1946年10月,杜聿明亲自指挥10万之众再次进攻辽东,萧华选择号称“千里驹”的敌二十五师开刀,诱敌孤军冒进,在新开岭打伏击,敌二十五师8000余人全部被歼。新开岭战役,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首次歼灭敌人一个师的先例。新开岭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央军委给萧华的电报,嘉奖南满战役有功将士:“庆祝你们歼灭敌人一个师的大胜利。望对有功将士传令嘉奖。”9日,毛泽东以新开岭战役为案例,再以军委名义,致电南满军区及东北其他部队,对南满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二十五师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萧华后参加了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辽沈、平津等许多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

1949年初,萧华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3月31日,毛泽东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北平香山接见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萧华自从1937年9月东渡黄河后,一直没有见过毛泽东。接见后,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宴请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当萧华给毛泽东敬酒时,毛泽东笑着看了他一阵,说:“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要重视“两华”

1949年4月1日,周恩来让秘书来接萧华,说 毛泽东要见他。汽车一直把萧华拉到了香山毛泽东居住的双清别墅。秘书把他领进会客厅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正坐在沙发上交谈着什么。看到萧华,毛泽东高兴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大步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手说:“我们正等你呢,快坐,快坐。”萧华入座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才道出召见他的缘由。

当时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将于8月14日到9月8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和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大会,邀请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派一个青年代表团参加。于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商议,决定让萧华作为团长,率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参加联欢节和代表大会。这是新旧政权之交,人民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友好使团。萧华在长征途中的1935年曾缺席当选过青年共产国际第六届执委会委员,应该说是出访的合适人选。

萧华担心完不成任务,他还没有说完,毛泽东就挥了一下手,说:“担心么事?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不做,永远不会取得经验。当年,你穿着一双烂草鞋到红四军来报到的时候,会打仗吗?现在不也领导着几万兵马吗?”在萧华的精心组织下,代表团远赴欧洲,圆满完成了出访任务。

1950年4月,萧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从战争年代以来,罗荣桓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不久,经罗荣桓提名,毛泽东等同意,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由萧华主持。在五十年代总政治部几位副主任中,萧华年纪最轻,始终处在第一线。毛泽东作为军委主席,十分关心总政治部的工作。总政治部的许多事情,都是直接报告毛泽东。萧华被毛泽东召见便成了经常的事情。同时他还要向各位老帅请示报告,同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的领导配合工作。

1955年9月底的一个深夜,刚刚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的萧华应召来到丰泽园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和他说古论今,叙谈家世,长达三个半小时。告别之际,毛泽东望着萧华,眼中充满了关怀和期待:“你很年轻,经历过一些事情,要好自为之。”

在协助罗荣桓主持总政治部工作的日子里,萧华在军队政治工作上多有建树,毛泽东十分赏识。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萧华传》介绍,中共八大前夕,在谈到人事问题时,毛泽东曾说,要重视“两华”。“两华”即邓华和萧华。应该说,无论从历史表现和当时任职看,邓华和萧华都是人民解放军上将群体中的突出代表。邓华时年46岁,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之前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在邓华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时,解放军其他各大军区司令员都是由开国元帅级人物担任。“两华”并列,也反映出萧华在毛泽东心中的重要位置。

1956年12月,罗荣桓因身体原因不再兼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长。谭政大将接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接任总干部部部长,并继续兼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63年12月,二度兼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不幸病逝,萧华主持总政治部的全面工作。1964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萧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这是建国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这个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首次由开国上将担任。萧华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众多的开国元帅、大将都健在。萧华的这一任职,体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层对他的充分赏识和重用。

要保护萧华

1966年初,主持总政治部工作的萧华对即将到来的那场浩劫毫无思想准备,他的肝病还没有痊愈,每天还在按时吃药、打针。当年夏天,他到北戴河疗养。

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萧华回京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开始了对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揭发批判。不久,江青、叶群等人对萧华的不满逐渐显露。

“文革”开始之前,江青一直想到总政治部来兼职,并亲自找萧华谈过。当时江青在国务院文化部电影局当艺术顾问,萧华没有理会她的要求。江青又找到总政有关部门,提出同样要求。有关部门将此事反映到萧华那里,萧华说:“她在电影局工作,到总政来干什么?”此事不了了之。为此事,江青心里就种下了对萧华的仇恨。也许,这种仇恨开始得还要早些。

萧华尽管对毛泽东十分崇敬,但对他身边的江青,一直保持着距离。当年,毛泽东准备和江青结婚的消息传到山东时,知道江青底细的一些人就向萧华谈到江青的是是非非。进京工作后,萧华认识了江青,但很看不惯她那种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的样子,对她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除了表面应付外,不多交往。

“文革”初的一天,萧华参加周恩来召开的每周一次的碰头会。恰巧江青也在这天召集会议,部署深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并指名要求萧华参加。萧华没有去,请总政治部刘志坚副主任去参加。第二天,江青的那个会继续进行。这天萧华去了。他刚一进门,江青就歇斯底里地指着他的鼻子说:“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周的会比我的重要!”

此时,叶群也趁机从中兴风作浪。“文革”前,有人曾向萧华揭发叶群历史上的男女关系问题,被萧华暂时压了下去。叶群心虚,这件事成了她的一个心病。“文革”开始后,林彪的权力急剧膨胀,叶群以革命“左派”面貌频频亮相,她所认为的那些可能对自己政治生命构成“威胁”的人,成了她报复的对象。于是,在对待萧华的问题上,江青和叶群有了共同语言。江青私下和叶群议论萧华时,曾恶狠狠地说:“你的仇我报,我的仇你报。”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浊浪很快就蔓延到了部队。在江青、叶群等人的鼓动下,1967年1月19日深夜,萧华被抄家,并一度“失踪”,第二天总政治部大院到处是批判萧华的大字报。这些事发生后,周恩来十分生气,立即责令送萧华回家,归还被抄的东西。

不久,毛泽东也明确表示:要保护萧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的干预,军内外关于萧华的大字报明显地减少。但仅仅过了几天,有关萧华的大字报和大标语又多了起来,就连红极一时的《长征组歌》也被造反派斥之为反党“大毒草”。江青、叶群一伙并没有放弃对萧华的攻击。

3月3日,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总政系统干部、战士、职工以及军队院校造反派代表参加的大会。会上,周恩来专门讲萧华的问题,批评造反派肆意揪斗萧华。周恩来愤慨地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比我了解萧华。他是毛主席调来的,毛主席信任他,培养他,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毛主席。他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总是处于斗争第一线,哪里困难哪里去。这样一个好同志,怎么会反对毛主席,反对党呢?你们会唱《长征组歌》。“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长征组歌》每一段我都会唱,你们为什么不准唱?你们凭什么说《长征组歌》是大毒草?

对于造反派对萧华的反复攻击和批斗,毛泽东也很重视。他在萧华的来信中批示,造反派不要再搞了,萧华身体本来就不好,让他休息几天,若真有问题,“书面检查,以此了案”。但在林彪、江青一伙的联合夹击下,不久,萧华最终被打倒,深陷囹圄达七年之久。

1974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前夕,北京派专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往长沙,请住在那里的毛泽东审定。毛泽东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有说,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过修改的名单又送到了毛泽东的面前,毛泽东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有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毛泽东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萧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失踪”了七年多的萧华终于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上。1975年7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萧华出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

“文革”结束后,萧华历任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对于毛泽东的感情,萧华的初衷始终不改。他曾撰写长文回忆毛泽东对他的教诲,还多次动情地说:“我萧华能有今天,完全是党和毛主席的教育和培养……”

主要参考书目:

1、《萧华传》,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

2、《回忆萧华》,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萧华:《艰苦岁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3年版。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

猜你喜欢
萧华
萧华将军的家风
萧华与刘白羽的一段往事
骇图
萧华满含热泪创作《长征组歌》
萧华“文革”中被囚之谜
萧华满含热泪创作《长征组歌》
毛泽东和萧华上将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罗荣桓与萧华
才子上将 统战楷模——萧华统战工作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