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2016-05-30 00:30汪中和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项中鸡毛文学创作

汪中和

了解社科类文章阅读的命题特点,就能够在应考和考试时有的放矢、应对自如;也就不会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如置身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下面我们结合例题,简述一下解题方法:

1. 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理解个别语句和解题时就不至于犯“一叶障目”式的错误。

2. 针对试题和选项,到原文中寻找信息对应点。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不可忽视。

3.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逐一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这句话可知,D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内在原因的一项。

答案 D

点拨 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同学们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A项中“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B项中“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有误,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此处的“资源”主要指民族的精神资源而非社会生活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D项中“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据原文“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可知“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并非不能有,而是要注意度的把握和价值的发掘。

答案 C

点拨 把握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体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一定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往往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解析 原文第二段说“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而B项中却说“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夸大了其作用,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

点拨 概括要点。概括文章要点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

那就放手吧

杨佳荣(洪山中学)

时间追不上白马

季节追不上花

那就让她去吧

何必束缚她

既然她不开心

那就放手吧

让她驰骋,凭她开放

让酣畅的雨

淋湿她的童话

那就放手吧

让心灵去狂奔

那就祝福吧

让时间乘上白马

猜你喜欢
项中鸡毛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An Unforgettable Present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巧用Word替换纠正角标跑偏
关于抛物线切线方程的研究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鸡毛鸭当树
捐鸡毛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