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材习题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30 11:16贾婷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凸透镜焦距透镜

贾婷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32-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增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课本上的实验,也可结合教材的课后习题开发实验,增进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成功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堂感兴趣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声音的特性时,利用课后习题“小小音乐会”找8个相同的高脚杯,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能听到“1.2.3.4.5.6.7.i”,请同学上来敲一首简单的曲子,引入课题,然后问学生这几个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知识说服力,排除学生疑虑

新人教版8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本中多数实验都是探究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但对液体没有相应实验,只说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直接给出结论,没有说服力。我们可借助教材习题:1912年秋天奥林匹克号和霍克军舰发生的两船相撞事故这一材料做一个演示实验,如下:用两张方纸折两艘小纸船放在装水的大盘中,用注射器往船中间注入水,发现两船靠近,从而引导学生解释,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该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学生也容易理解。

三、感悟知识,扩展思维

课本后的练习,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知识,使学生思维得以打开,如果能把一些问答变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知识,使知识融汇贯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找透镜的焦距时,课本上是用平行光法,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的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在本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的课后练习中,出现另一种测焦距的方法。原题如下:“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这个现象启发我们,阴天怎样估测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成像法来测焦距,原理是:当物体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时,移动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间会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而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较远时(一般在10倍焦距以上)时,像非常靠近焦点,此时的像距近似等于焦距。基于此,我们可以移动凸透镜,当墙上出现一个倒立、最清晰的像时,此时透镜到墙的距离为f。在教学中,我们可把两个实验放在第2节学习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学会了两种测f的方法,也进一步体会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四、亲身体会,走出误区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之间,由于生活经验,错误迁移等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些错误以致影响到后面的概念学习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学生会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本节教材练习中,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采用控制变量法,用一长方体木块,第一次平放,第二次侧放,第三次竖放,用测力计拉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测出所用拉力F1、F2、F3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相同。让学生亲自体会,发现问题,走出误区,这样在以后遇到类似的练习时能准确判断。

五、发挥主体性,提高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一些探究性实验中,给出物理情境后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大胆进行猜想。在设计实验时可将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出适当的点评,再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当出现多种实验方法时,可先由各小组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再结合各小组收集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种实验方法的优劣。例如:比较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等实验,在归纳结论时也应尽可能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推理,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凸透镜焦距透镜
清芬凌霜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基于扩散光束尺度的凸透镜焦距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