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2016-05-30 11:16李晟翊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李晟翊

摘 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改革中最为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要求地理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实际来解读地理知识。随着全球范围内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的频发,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存环境的安全问题,促使我们加快提高全民灾害意识,强化灾害教育。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探讨,引起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警觉,以减轻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 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35-02

98年长江洪灾、08年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一段段痛苦的回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次次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断上升。这些灾害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对付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理应包括灾害教育,不包括灾害教育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灾难。“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的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借助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向广大民众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一次重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取决于灾害自身的破坏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灾地域群体的承灾能力、抗灾强度和救灾力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学科,中学地理教学能够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向广大中学生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学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

从中学地理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当然,要做好灾害教育工作绝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中学生的灾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像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地理知识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地理兴趣小组,通过黑板报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灾害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环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某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比如赣南脐橙全国有名,然而就在丰收的果园里除了脐橙树,很难看到其它植被,大面积的土壤裸露在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灾害防治工作,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灾害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中学生是关系到未来祖国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具备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够算是合格的公民,才能最终有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灾害意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责任。作为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关注防灾救灾新闻,带领学生看、听、思考,才能真正将灾害意识融入学生意识之中。对中学生进行灾害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协调的重要性,这不仅利在当代,必将造福将来。将灾害意识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素质教育,使中学生地理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