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乡下人家》的表达密码

2016-05-30 18:15黄新亮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乡下人景物风景

黄新亮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98-0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

【教学预设】

细读文本,感受乡下人家独特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探究课文表达上的特色,进而开展语言实践尝试。

【教学过程】

一、梳理脉络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

生:《乡下人家》。

师:如何读好这篇文章,老师给大家提三点建议:首先,要知道课文写什么;其次,要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之后,还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板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个要求,一个比一个难,要做到可不容易,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评:课的开始,老师就告诉学生读好一篇文章的方法,其中“写什么”是关于内容理解上的,“怎么写”是关于表达上的,“为什么写”是关于情感上的。使得本课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并以“敢不敢接受挑战”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用一句话概括《乡下人家》这课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写的是乡下人家的生活。

生:《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写的是乡下人家的风景。

师:谁能综合起来说?

生:乡下人家写的就是乡下人家的风景与生活。

师:是的,这就是精炼的概括。(板书:乡下风景、生活)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就需要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老师要你们具体地说一说,你在乡下人家看到了哪些风景?你能说吗?

生:我看到了乡下人家的瓜儿攀上架。

师:如果能用几个字概括就更好了。

生:瓜儿攀上架。

师:好,很简洁,继续说。

生:鲜花正开放,竹笋探出头

生:鸡鸭在觅食

生:纺织娘歌唱,庭院中晚餐

(评: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就已经完成的教学,所以老师在本环节中提升了训练要求:一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二是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道风景。通过这个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与梳理,还对学生的精确概括能力进行了训练,教学有层次,效果好。)

二、片段细读,体会表达特色

师:说的好,请看——(大屏幕中出示课文内容小标题:瓜儿上架 鲜花盛开 竹笋成林 鸡鸭嬉戏 织娘歌唱 院里晚饭 鸡鸭嬉戏 织娘歌唱 院里晚饭),同学们发现了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了吗?别急,认真观察一下。

生:黄老师,我发现了这些景物中,瓜儿上架、鲜花盛开、竹笋成林都是写植物的。

生:对对对,老师,我也发现了, 鸡鸭嬉戏、织娘歌唱写的是动物的,院里晚饭写的是人物的。

师:同学们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作者在写作上的第一个秘密——从多方面来写乡下人家。(板书:多方面写)

师:课文哪儿写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总体评价?请大家拿笔把它划出来,齐声把它读出来——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这段在课文的结尾,同学们能发现课文写法上的另一个特点吗?

生:老师,我知道,这是先总后分的写法。

师:说具体点。

生:就是先分开写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再总的概括写。

师:大家说是这样吗?如果,老师把这一段话移到课文开头中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就就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师:文章的写法,我们常见的还有一种,你知道吗?

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对,如果让你给文章开头写一句总写的,你会不会?

生:乡下人家的生活好美啊!

师:这是一句赞美。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迷人、风景如画。

师:这句话中景色迷人、风景如画两词点出了乡下人家的景物的特点,真好。

(评:以上教学,先是感受从材料的选择上:从植物、动物、人物多方面选材,再是先分述后总述的写法。特别是能由此生发开去,让学生体会写景文章常用的三种表达方法:先分写后总写、先总写后分写、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指向的是“体会表达方法”。)

师:看,这是乡下人家的一道风景,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读完后请后一个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醤)。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生:我用“美丽”来概括。

师:能用文中的一个词吗?

生:可爱。

生:别有风趣。

师:请大家再一次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生读完后)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乡下人家房屋边上的瓜架上结满了瓜。有青的,有红的,好可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乡下的人正在摘瓜。

生:我还看到了瓜儿在一天天长大,蜜蜂蝴蝶正围着它们嬉戏。

……

师:说的太好了,有形、有声、有色。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学会边读边想象其中描写的画面,这样会让我们对描写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师:如何学好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它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的。请大家细读这个片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它的独特与迷人写具体的。

生:作者抓住了瓜儿上架的动作来写,用上了好几个动作词。如攀、爬、落、结、挂等。

师:请大家把这几个词圈出来,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还用了对比的写法,把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拿来对比。写出了景物的可爱。

生:作者还抓住了景物的颜色来写。

(课件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请大家再看看这一道景物。请大家读一读,你眼前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秋天到了,一轮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

生:我仿佛听到了纺织娘的叫声,就像在唱歌一样。……

师:作者又是怎么写这道景的呢?

生: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纺织娘的歌声与催眠曲进行对比,写出了它的歌声很好听。

生:作者还抓住了纺织娘的声音来写。

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方法。

师:是的,刚才我们细读了课文中写到的两道风景,正是由于作者从多方面观察、描写,才让这两道景物这么的迷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美好的语言最能打动人了,就让我们在音乐中美美地读一读乡下人家的这两道分景吧。

(师生合作,在音乐声中美美地读以上两节课文)

(评:以上两个片段是课文中写得最美的,语句浅显易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对教学内容做过多的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怎么把它写美的,这是教学中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的转变。)

师:课文中作者是不是把每一道风景都写得这么细致生动呢?同学们请看这段描写——

(课件出示)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sh醥)药、风仙、鸡冠(gu"Dn)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指名一生读后)这句话写得具体、生动吗?

生:不具体,这是概括写。

师:先请大家看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芍药、这是风仙、这是鸡冠花,这又是大丽菊,如果你来写,你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出它们的美呢?

生:可以写一写颜色,还可以写一写样子。

生:我觉得还可以写一写它的香味。

生:我觉得还可以把它与别的花对比着写一写……

师:请大家再看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

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师: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好一点呢?大家想想后再举手告诉我。

生:可以细细地写一写鸭子是如何游戏的。

生:可以写一写它个觅食的样子,比如吃到什么,把它的动作写具体一些。

生:我觉得也要写一写鸭子的样子,还有它们的叫声等。……

师:想写一写吗?好,下面就让大家来写。你可以选一段话来写,也可以选一种花来写。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写。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请大家停下笔,没写完的也没关系。下面我们来交流。写花的请举手,请你读出你写得最生动的一个片段就行。

生:芍药像一只只美丽的小精灵,随风舞动着,散花出淡淡的幽芳,让人禁不住想去亲吻她……

师:谁来评?

生:她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像一只只美丽的小精灵,散花出淡淡的幽芳。

师:评得好。还有谁想读你认为自己写得精彩的一句?

生:大丽像女王头上带着的金光闪闪的皇冠,美丽极了……

师:你觉得自己写得好在哪里?

生:我用了比喻的写法,写出了大丽菊的美丽,更生动了一些……

师:写鸭子戏水的同学,谁来读一读你的作品?

生:从远处传来几声嘎嘎的叫声,是谁在叫呢?哦,原来了几只羽毛雪白的鸭子。瞧,它们要吃食了,就争先恐后地吃了起来,吃饱后,就在水中嬉戏起来,用翅膀拍打着水面,把小溪弄得浑浊不清。把过路人的衣服都打湿了,但他们也不生气。

师:写得好吗?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尤其是这一句:把过路人的衣服都打湿了,但他们也不生气。更是写出人们对鸭子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这样一写,文章是不是生动多了,是不是具体多了?可是作者是位大作家,他为什么不这么写呢?想一想后回答我。

生:因为这样写才能有详写有略写。

生:因为这样写是为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师:说的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们。是的,有详有略地写,会使文章表达上有变化,也可以可以给读者展开想象的空间。

(评:这是本课教学中最精彩的一个环节。文本就是最好训练资源。教学中教师巧借文本中的训练资源,在上一环节的悟写法的基础上,由说怎么写到动手尝试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的训练。一句独具匠心的设问:可是作者是位大作家,他为什么不这么写呢?又把学生由练写拉回到体会表达中来,不留痕迹。)

三、体会“为什么写”

师:在作者眼里,不管是生动的描写,还是简洁的描述——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师引读)

乡下人家,(就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乡下人家,(就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乡下人家,(就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学到这,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乡下人家吧?

生:是为了表达乡下人家的美。

生:是为了赞美乡下人家。

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乡下人家的热爱。

(评:有了前面的学习,老师在此自然教学时化繁为简,抽取文章中几句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在老师的引读中,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用意不表自知。)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学一篇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这么写。

生: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有详有略地写。

生:写作文时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

师: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向往着乡下那如诗如画般的生活,请看,这是古人写下的一些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依次出示诗句,学生深情朗读)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一句诗就是一道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就是一幅独特、迷人的风景画。

师:同学们,老师做个调查,老家在乡下或者在乡下住过的请举手,哟,这么多呀。你们喜欢乡下吗?

生:喜欢。

师:在你们老家,一定也有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景吧?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法,写下你眼中的乡下人家吧。

(评:虽然是总结,因为有了古代诗人写乡下生活诗句的介入而显得富有韵味。)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的教学,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过度的分析与理解,而是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作家是如何选择材料、谋篇布局、造句行文的,进而通过练笔尝试的方式,学习表达。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经历了一次感受、体会、实践、领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与运用语言”。

(责任编辑 楚云鹏)

猜你喜欢
乡下人景物风景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景物描写要准确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