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违纪大学生的原因分析

2016-05-30 06:37韩和平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为违纪大学生

韩和平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违纪学生的访谈研究,得出大学生违纪行为的成因,决定违纪大学生受处分影响程度的因素,违纪大学生心理变化历程,男女大学生在面对处分后的不同反应等结论,并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违纪;大学生;认知方式;行为

违纪事件特别是受到处分是很大的负性事件。负性事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道路,不可否认有些处分会对大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但处分更多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对大学生违纪行为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对大学生活失去希望,从而影响其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就业。对于违纪的“差生”,有些学校和老师只是重视对行为结果给予惩罚性教育,有些即便提出了教育,但大多也建立在行政和思想教育方面,没有真正去关注他们自我感受或在受到处分后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同时关注处分大学生在负性事件发生后的心路历程为处分大学生进行特殊心理教育提供基本理论支持。

本文选取内蒙古某高校的30名违纪学生,其中大部分为考试作弊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最终对违纪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大学生违纪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影响。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高校制度改革不够合理、完善等原因,极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违纪行为,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道德观念的减少,如社会上存在着拜金主义、贪污腐败、投机以及竞争中的不正当手段等;学校在教书的同时,忽略了育人的工作,不能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如学习成绩好、参加社会活动多的学生和班干部往往得到了过多的奖励和关注,而学校和教师忽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处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对社会、他人的偏见问题等;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以及有些家长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子女人格的教育,部分家长与学生沟通的较少,而且很多问题也没有能够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和解决,导致大学生在出现适应问题后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也促使了他们出现违纪行为的产生。

2.内部原因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比较浅,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意识比较薄弱,从众心理较重,容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自我独立意识较强,追求不正确的个性,存在侥幸心理,如他们认为不是所用的作弊行為都会被抓,同时考的高分有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二、决定违纪大学生受处分影响程度的因素

同样的处分对于违纪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却不同,有的大学生能够在处分之后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从而适应大学的生活,而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处分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使他们出现了失眠、头痛、抑郁等生理不适和心理问题,同样存在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处分的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大学生受处分事件的影响程度:

1.客观因素

包括:处分等级,如受留校察看和记过的处分学生其影响程度要大于给予严重警告和警告的违纪学生;社会支持包括教师、学院和学校等有关人员对大学生在受处分后的教育,父母亲的支持,受处分学生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支持,受处分学生的朋友、同学等的态度和对受处分学生的支持程度;教师处理事情的公正程度,例如有的同学并没有主观上的意愿,但是其同学有考试作弊行为将其牵连了进去,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教师对于同样的违纪行为没有做出公正的评判;违纪行为前的学校适应状况,受处分影响大的学生不仅包括入学后学校适应不良的个体,同时也包括入学后学校适应良好的学生;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的好坏也是大学生受处分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有学生报告其为乙肝携带者,还有一位学生报告其在高三的时候有头痛的症状一直持续到现在。

2.主观因素

包括:性格特征,外向型个体更能够通过主动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以及参加运动、阅读等方式解除内心的烦恼,相反,内向型个体更多的表现为木讷用沉思、幻想等方式解决内心冲突;认知加工方式,有的同学认为这次处分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处分的结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撤销,而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这次处分显得毫无意义可言;对处分的态度,有的学生认为自身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拿不到学位也可以找到工作,也有的同学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或有同学提到自己是班干部,认为取消处分是比较容易的,而有的同学尤其是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处分意味着其拿不到学位证,档案中会有关于自己处分的记录,研究影响着自己的毕业找工作,有极少数同学会认为处分会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个人期望,如果个体平时的学习成绩好的话,而且其必须拿到奖学金,有可能出现违纪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宽.违纪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2010.

[2]刘丽.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Margolin G,& Gordis EB. Co-occurrence between marital aggression and parentschild abuse potential: The impact of cumulative stress. Violence and Victims, 2003,18(3):243–258.

猜你喜欢
行为违纪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教育部:对各类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