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经典中译本

2016-05-30 01:10曾银慧李春梅
决策与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恽代英

曾银慧 李春梅

[摘要] 《阶级争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阶级斗争学说的中译本。恽代英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其提供的英文底本名为The 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它与《共产党宣言》等其他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阶级分析方法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提供了新的传播视野和研究模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基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阶级争斗》;恽代英;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斗争理论是唯物史观的精髓,它贯穿于马克思学说始终,中共早期思想家李汉俊曾形象的比喻阶级斗争“是一条金线一般把他们根本缝起来”[1]。1920年下半年,武汉地区新文化运动的翘楚恽代英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1921年1月,由新青年社以“新青年丛书”第八种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阶级斗争学说的中译本,是李汉俊推荐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唯一指导性著作。

《阶级争斗》是《<爱尔福特纲领>解说》的第五章。恩格斯参与了《爱尔福特纲领》的起草,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891年10月在爱尔福特(Erfurt)党代会上通过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党纲。由于《爱尔福特纲领》只是一部提纲挈领的社会主义文献,所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讨论纲领草案时,就曾提出为它编写一本通俗的解说性书籍,以对这个纲领做详细的解释、论证和说明[2]。为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考茨基撰写了著名的10万多字的小册子《爱尔福特纲领解说》,用唯物史观具体阐释了党纲。该书于1892年在德国出版发行,后又多次再版,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之一。

《阶级争斗》小32开本,共198页,定价大洋5角。该书的英语底本,是英国人William E.Bohn根据此书1907年德文第8版翻译而成,1910年由美国芝加哥Charles H.Kerr& Company出版,其英译本名为The 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共五章。第一章,小生产制的经过;第二章,劳动阶级;第三章,资本阶级;第四章,未来的共同生活;第五章,阶级争斗。该书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一方面,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人类社会基本活动是经济活动,社会制度是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国家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是用来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实质。资本主义剥削是一种“违反自然的进步”,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是对立的,其矛盾无法克服。资产阶级在获取大量利润时,也促进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的统治机器,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明白这个道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便是唤起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社会革命。

第二,首次较全面地介绍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经济基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相结合的综合角度来作阶级分析,并将其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有关分析具体到彼此内部的各个阶层上,达到较为细化的程度”[3],这种分析模式称之为阶级分析法。《阶级争斗》首次运用阶级分析法具体分析社会主义运动的各阶级,指出社会主义运动中,真正能克服自身局限,投身革命的“有产者”很少,只有当诸如小生产者、小商人、小农、小店主和知识分子感到将沦为“无产者”的威胁时,他们才有可能投入革命。下流劳动阶级“从不肯在革命运动中打冲锋。但他在社会扰乱之中,摸混水鱼,是常有的事”[4] 153。并明确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他们是“近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根基”“不与剥夺者一同生活”,也“不像资本时代以前的工人一样,忌妒富人,仿效富人”[4] 154。当工人阶级的力量被唤醒并结成联合的团体,“工资无产阶级遂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真正的生力军” [4] 157。

第三,阐释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著作指出,社会革命的方式有多种,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种种改良手段,如捣毁机器、组织工团、争取改良工作环境、增加工资等,虽说是正当和必要的,“但若以为这样的社会改良,便能延缓社会革命,欲究是个大错”[4] 182。改造社会的最根本方法是铲除私有制,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能更盼望从有产阶级得着甚么,只有自己努力起来。现在他只有完全靠他自己”[4] 162。著作专辟一节探讨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强调革命的形式有多种,改良必须以革命为目标,流血牺牲亦在所难免。

《阶级争斗》一经面世便产生了较大影响。1921年8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4号刊登“新青年丛书出版广告”专门介绍该书:“‘阶级争斗是社会主义始祖马克斯(思)所发见的重要学理,也就是俄国、法国、美国,以及其余进步国的人们‘现今社会运动底基音。凡要彻底了解近代各国社会思想,须得先彻底明白‘阶级争斗是什么。这书原本是马克斯(思)派著名人柯祖基做的,对于‘阶级争斗说得很详尽,在外国也算是一部名著,在我们这智识荒的中国更不消多说,要算是重要的粮食了。”[5]它与《共产党宣言》《科学的社会主义》等其他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称它是改变其政治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三本书之一。恽代英亦是边翻译边质疑曾信仰已久的安那其主义(即无政府主义),直到翻译结束,他开始赞成“流血牺牲”的阶级斗争了。除此之外,周恩来、彭德怀、董必武、许继慎等一大批中共领导人都深受该书影响,促进了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阶级争斗》对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影响较深的是阶级分析方法的引进和介绍。这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播火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新的传播视野和研究模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基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上。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大多把中国社会阶级划分为资产阶级(即有产者)和无产阶级(即无产者)两大类,《阶级争斗》则为国人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模式,探讨各阶级更细化,如对“下层的有产者”的探讨,及对无产者各阶层详细的探索等,为国人分析特殊的社会各阶层,真正寻找中国革命的敌、我、友基本矛盾规律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路径。中共二大宣言中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初步探讨,工人们“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农民占全国人数的大多数,他们“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手工业者、小店主、小雇主也是日趋困苦,甚至破产失业,加以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增加了手工业者无产阶级化的速度”,而“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奋斗”[6] 75-76等等。可以说,中共二大制定的新民主主义最低纲领与《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能不说《阶级争斗》里的阶级分析方法对早期中共党人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汉 俊.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N].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2-06-06.

[2]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冬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3]刘 辉.《爱尔福特纲领》及考茨基的“解说”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共的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2015,(10).

[4]柯祖基.阶级争斗[M].恽代英,译.上海:新青年社,1921.

[5]佚 名.新青年丛书出版广告[J].新青年:第9卷(第4号封二),1921-08-01.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恽代英
周恩来与恽代英的革命友谊
师生自导自编自演话剧《你好,恽代英》
恽代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恽代英:“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恽代英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生动体现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