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缺什么

2016-05-30 19:20孙健君
华声 2016年8期
关键词:卡梅隆产业化专业化

孙健君

中国电影要突破国产片的瓶颈,不拍国际大片,不发全球,市场会很快饱和……

中国虽然电影是井喷式的发展,但是中国电影在整个制片管理、创作的产业化流程方面,跟美国相比差得很远,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产业化的方式、国际化的方式和专业化的方式,把电影做成了整个体系,进行体系化运营。原来是一个产业体系,现在是一个生态体系。

国内现在也在提生态体系,但是我们距离专业化、国际化、系统化差距比较远,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规范的炒作和运营,不是那种以系统化管理能够比较稳健地获得预期的运营模式。

举个例子,《泰坦尼克》的制片人Bill Mechanic时任二十世纪福克斯CEO,他坚持要拍《泰坦尼克》,雇佣了“疯子导演”卡梅隆,当时公司就认为投入很大,风险很大,但他坚持要拍。

结果拍一半的时候没钱了,公司给他两个选择——炒掉导演停止拍摄或者追加投资,他决定追加投资。但拍到最后一场戏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船要沉的时候,钱又用光了,不止是这部片子的投资款,整个公司其他片子的投资款都挪过来被用光了,已经影响了整个公司的运转。

默多克对这个制片人说你到现场去把他们炒了,你收拾这个烂摊子。制片人只能跟卡梅隆说“董事会决议一致通过把你炒掉”,但卡梅隆坚持要把电影最后拍完,于是他自掏腰包,这样二十世纪福克斯才同意继续拍摄。但卡梅隆也提了条件,要分票房收益的10%。

最后结果是影片达成40亿票房,卡梅隆分了很多钱,二十世纪福克斯也很挣钱,这个制片人开请功宴的时候,大老板对他说你明天早晨到我公司,大家都以为会升职加薪啊,结果他被炒了,大老板说“我不需要惊喜”,因为尽管这一次运气好挣了很多钱,但下一次再这么搞就可能把整个公司拖垮了。可以看出来,好莱坞不是赌徒思维,他是尽可能用产业化、专业化、全球化防范风险,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太不稳定,忽上忽下,国内电影产业要和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情是要系统化、专业化、产业化、全球化。

讲到专业化,中国的创作团队非常个性化、个人化、碎片化,基本属于文艺片时代,编剧、导演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不是以市场导向、制片人核心做的开发流程,中国更多的是一个名导演或者明星做项目,成了就挣钱。

但其实不成的更多,一年六七百部电影中不成功的有四五百个,在美国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他们的整个产业体系是稳健的,是不可能忽上忽下的。

为什么要全球化?一个6000万美金投资的电影,在美国票房回收8000万已经是很好的了,票房中50%的收益归投资方,投资方必须付发行费用,一块银幕1万美金,3000块银幕,这在美国也只是中等规模发行,最后拿到手的还要纳税,所以就必须靠产业化,就是说票房以外的收益必须也要挣出8000万以上,投资方可以再回收4000万,比如卖给视频网站,卖DVD、电视频道等等多渠道发行。

还必须加上全球化,通过在欧洲、南美和其他的地区播放获取票房收入,所以美国电影永远依赖的是本土票房为辅,票房以外综合收益为主,以及全球化为主的利润来源多元性,这是美国做电影的一个基础逻辑。

在中国,过去的3-5年当中,国内票房Top10的国产电影,在国外销售没有过1000万美金的,但《卧虎藏龙》在美国收了7200万美金票房,这就是合拍的魅力。

现在中国票房一年比一年高,但是泡沫很大。这其中一半票房是美国电影贡献的,再加上中国电影没有全球化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制约因素,因为受制于国内市场体量和回报,可能投资3000万美金就算是大片了,但如果有全球化的票房支撑,就能像美国电影一样动辄上亿美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回本盈利。

对比美国电影产业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就是要学系统化、产业化、专业化、全球化的运营体系,如果只依赖中国当地的票房,将来一定不好过。

此外,现在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概念被热炒,各家影视公司都以能掌握热门的IP为卖点,但IP到底在整个影视制作产业中处于什么地位,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怎么界定IP,以及IP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耸人听闻的、阶段性的夸大某个元素,弄成制胜法宝,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电影需要产业链所有的系统起集成作用,才能做上去,一旦依赖任何一个元素,哪怕它重要,但过于依赖就是泡沫化,IP不可高估到那种程度,不可能超越产业体系来完成它的功能,IP的功能只能在一个优秀的运营体系当中发挥作用。反之,一个优秀的IP,在一个不完善的操作体系当中,什么价值都没有,赔钱的IP不是IP。

第二,什么是IP。我有一个自己的理解——IP必须是两次以上被市场检验成功,后面还有三次以上的再创作价值才是IP。买一个小说不是IP,他只是一个题材,但绝对不是IP。

《007》是IP,只要拍,就可以成功。从时间节点来讲,IP有生命周期,比如《哈利·波特》就不是IP,他结束了,不拍了,等于被挖空了。IP距离一个成功的电影和多个都可以成功的电影有很大的距离,一个小说是否可以改编成好剧本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一部好剧本能不能拍成好电影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第一部成功了接下来还能不能成功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在这些问号之后再看看IP到底应该值多少钱?所以很多人购买很多题材,这些有一定的价值,有总比没有强,但是有了就能成吗?真不是,一个金矿交给一个不会开采的人,可能就糟蹋了。

IP的核心是有没有一个成功的运营体系支撑,让IP的价值被孵化,这个孵化的过程很长。

我现在买了《超新星纪元》的电影改编版权,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好的题材,所以找了很多美国电影产业顶级的人来参与,这个过程我非常谨慎,因为如果要拍出效果就要大手笔投入,如果只是拍给中国人看,敢拿6亿人民币以上拍吗?加上发行成本,就是7亿,谁可以保证中国市场回收21亿的票房?但是如果中美合拍,全球上映、全球回收票房,这样的投入就可行了,所以一定要做成全球化的国际大片。

美国的产业格局中,六大影业公司掌握很大话语权,他们不发行,其他影片就很难进入美国。他会发中国的电影吗?不会。是因为中国电影不好吗?大部分是,但即便拍出比美国电影更好的电影,他也不发,因为他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吃饱,怎么会让别人分羹呢。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合拍片才有机会。而非合拍片,不能进入中国,也不能进入美国。

中国电影需要全球化,需要学习系统化、产业化、专业化,现在其实正好是最好的时机。因为美国电影的增速与物价增长基本持平,相对可以算是“零增长”了,所以他们有必须进入中国的需求。

但进入中国如果不是合拍片,一年就20部的量,所以这是双方各取所需的最佳时间点。

从目前而言,合拍片是唯一一个渠道可以双方市场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合投资、运营,如果不是这样,靠拍国产片到国外发行是不太现实的——从电影品质来讲和美国电影就差距很大。

国内即便是6000万美金的片子,在美国也就是中等影片,真正的大片是两三亿美金的片子。但2亿美金在美国不可能回收成本,必须靠全球市场,没有全球市场,美国六大影业公司也会捉襟见肘。所以中国电影要突破国产片的瓶颈,不拍国际大片,不发全球,市场会很快饱和,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卡梅隆产业化专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闭上眼睛数到十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卡梅隆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