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创新成就“小而美”

2016-05-30 23:05钟华
支点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而美风险投资以色列

钟华

核心提示:以色列的强国之道在于创造条件鼓励创新。首席科学家制度、研发扶持计划、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成就了“创新国度”。

人口840多万,远不及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国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六成干旱少雨,而且边境冲突常年不断。可是,这样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却是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典范,拥有3.8万名科学家,高附加值农业、生物技术、电子、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准,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也居世界前列。

这个国家就是以色列。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了解以色列的发展脉络和创新精髓大有裨益。畅销书《创业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启示录》如此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找到创新的关键所在,以色列是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世界需要创新,而以色列拥有创新。”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以色列位于亚洲最西端,毗邻巴勒斯坦,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西南部与埃及为邻,北与黎巴嫩接壤。

地缘政治环境比较糟糕,自然资源相当匮乏,但是,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之停滞,相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95年起,以色列的经济增长均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以色列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综合实力更是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排名显示:以色列以34990美元排名第19位,这个数据已由建国初期不足美国的25%增长到63%。

以色列是怎么创造奇迹的呢?其实,跟许多国家在发展初期的做法一样,以色列也是依靠政府在公路、港口、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投资规模缩减,经济增速明显减缓。以色列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启动国家创新战略,从1968 年至1987年,研发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14%,并且持续增长。自2000年以来,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在4%以上。尽管受周边地区冲突、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2014年以色列经济增长仅为2.8%,下滑到5年来最低,但研发支出依旧保持世界第一,占GDP比重达4.1%。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为以色列创新驱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早在本世纪伊始,以色列在各种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获得了不俗的名次。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年鉴,2001-2011年期间以色列在130多个国家中的排名最高为第 15位(2006-2007)、最低为第27位(2005-2006),2011-2012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22。

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良性互动的。以色列是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地,人均高科技企业数量排名世界第三,人均注册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五,人均创业风险投资额排名世界第一。《创业的国度》披露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 30 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同时,在2010年被中国、加拿大超过之前,以色列一直是美国之外在纳斯达克证交所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目前依旧居于全球第四。

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这些简单数字的背后,是以色列从未停歇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步伐。以色列的创新之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建国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创新起步,主要在军工部门;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创新体系从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创新体系走向成熟和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地一拨又一拨的访问者去以色列考察创新,他们在调研报告中都会提及一部法律和一个举措。这部法律是《产业创新促进法》,这个举措是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负责制。

《产业创新促进法》是以色列创新战略法规体系的核心,它于1985年颁布实施,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了政府支持产业创新政策的原则、目标和实施细则,提出了政府支持创新应以“科学为基础、出口为导向”。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私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只要符合创新条件,均可申请政府的各类研发支持基金。

一个彰显创新精神的举措是,《产业创新促进法》将创新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协调等各项权力,集中授予了首席科学家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OCS)。OCS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帮助社会和企业开展商业性的研究与开发,为科技人员实现从创新成果到产品产业化提供风险资助。OCS在政府各部门均有设立,共有13个,总部设在工贸部内。办公室下设各种委员会,由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组成。首席科学家任期4年,由该办公室所在部的部长提名。他们多数是科技创新领域、风险投资领域的领导者,也有顶级企业家。他们一旦接受聘用,必须全职工作,虽然薪水并不多, 但是可以享受到很高的荣誉。

在民间风险投资还未盛行的上世纪80年代,OCS每年通过各类研发支持计划,扶持了成百上千的创新项目。这些研发支持计划包括研究与开发支持基金、技术孵化器计划、磁石计划、小磁石计划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

研究与开发支持基金,是以色列政府在《产业创新促进法》框架下最早实施的,也是适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项创新扶持计划。一般70%左右的企业可以获准通过,并获得不超过研发预算成本20%-50%的支持资金。而磁石计划,旨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发关键的通用技术, 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其扶持对象通常是国际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扶持周期是3-6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1993年实施磁石计划开始,头十年内,以色列就组建了18个研发联盟,研发资助金额高达 6亿美元。

如今,这些计划不仅让以色列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科技初创公司,也带来了初创公司的高周转率——新技术研发成功之后迅速产业化,或新技术被大公司买走,或初创公司被大公司兼并。这种高周转率,又大大激发了创业、创新热情。

风险投资高地

如果说政府主导的扶持资金在上世纪80年代为创新驱动打下基础,那么,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则让以色列从90年代起快步走向“创新国度”。

以色列第一家本土风险风投公司Athena Venture Partners成立于1985年,囿于严格的金融管制,直到5年后以色列才出现了第二家风投公司。彼时,以色列创新企业出现了大量倒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风险资金跟不上,也缺乏市场开拓经验。以色列政府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并带动民间及国际风险资本加大对以色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1991年到2000年间,以色列的年风险投资金额增长了近60倍。

说到以色列的风险投资行业,不得不提YOZMA(希伯来语意为“首创”)风险投资基金。它于1993年由以色列政府联合境外投资机构投资2.63亿美元设立,其中以色列政府出资1亿美元。YOZMA基金的运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二是联合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子基金。YOZMA项目均由以色列风险资本家、国外风险基金公司、以色列投资公司或银行三方共同设立投资基金。成立至今,YOZMA基金管理金额已超过40亿美元,直接投资了50余家科技公司。

YOZMA基金不仅推动了以色列本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还搭起通往美国的桥梁,大大吸引了移居国外的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团体组织,这些创新分子聚在一起就能产生更大的能量裂变。目前,以色列大约有80家左右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将近四分之一为外资分支机构。

科技创业新媒体鸵鸟电台编译的资料显示,2015年以色列初创公司共成功融资35.8亿美元(不含金额在50万美金及以下的融资),同比增长69%。2015年美国初创公司共获融资600亿美金,如果我们再计算一下人均融资总额,就会发现以色列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经济学家周其仁访问以色列之后感慨:“在什么条件下,创新才变得强有力?从经验看,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在一起,把有想法、愿冒险的人凑在一起,达到一个起码的浓度,恐怕是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风投资本在“把敢于冒险的人聚在一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际创新合作

科技超越国界,创新呼唤合作。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创新已成为了一种全球行为。以色列如何持续发展?答案是将本国创新体系融入到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合作,既可以分担研发费用、降低投资风险,还可以分享先进技术、获得市场信息。

事实上,早在1977年,以色列和美国共同创建了以美双边产业研发基金(BIRD基金),这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双边合作基金之一,旨在促进以美两国中小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BIRD基金要求所有的项目必须是由一家以色列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联合申请,这些项目会提交给专家组审查,专家组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专家组成。成立至今,BIRD基金已支持超过900个产业合作项目。

总的说来,以色列加强国际创新合作主要是三种形式:其一,设立双边国家科研基金,主要通过国际合作资金与双边协议共同进行创新研发,目前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设立了双边研发基金;其二,开展双边研发合作,与法国、德国、荷兰、印度和中国等均签订了这类协定;其三,参与欧洲科技发展计划。“欧盟研究与技术发展计划”是欧洲最重要的科研合作计划,以色列是最早参与该计划的非欧洲国家,与欧洲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科研。

此外,以色列非常注重吸收国外智力资源,对跨国公司在以设立研发中心给予优惠政策和协助,外国公司符合3个条件就可获得税收优惠:至少雇用10名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及生物技术研究人员等;投资超过30万以币;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认可为“产业高科技研发设施”。目前,包括西门子、飞利浦、谷歌、英特尔、微软、甲骨文等在内的200家跨国公司,在以色列都设立了研发中心。

以色列也特别重视与中国的合作。2015年1月,中国-以色列政府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以色列的创新精神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演绎出了精彩的故事。今年3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签署有关便利签证、科研、农业、高等教育、文化等13项合作协议。

创新的主体是人

科学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少城市正在建设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中心,以色列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除了上述提到的健全创新体系管理机制,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之外,还有两个方面是我们正在做,但还需要提升的地方。

一方面,营造创新文化至关重要。这个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呢?开放与宽容。这个文化如何形成呢?政策推动与时间积淀。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度,海外联系相当广泛,这使得以色列更易具有包容的心态,也能对世界先进潮流保持着高度敏感。

更重要的是,政府对营造创新文化要起到关键作用。这不仅包括创建公平竞争环境,消除对中小微企业的制度性歧视,还包括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另一方面,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创新的主体是人。可以说,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高教育水平、最富创新精神及多元文化的劳动力。根据经合组织2012年有关报告,25至64岁之间的以色列人约有46%的接受过高等教育,远高于OECD 国家30%的平均水平。据统计,以色列每百万人口的科学家比例居世界之冠。这得益于以色列不遗余力地以教兴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吸收了近百万犹太移民,其中三分之一是技术型人才。以色列适时创立一大批孵化器企业,充分地运用了这些人才。

以色列以创新成就了“小而美”的“创新国度”,但它并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我们不能盲目照搬以色列这些国家经验,而应贴近实际、取其精华。

猜你喜欢
小而美风险投资以色列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黄磊的秘诀:教子就要“小而美”
“小而美”的平台将成行业主流
一类分数阶房地产风险投资系统的混沌同步
上海那些“小而美”的博物馆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