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美

2016-05-30 07:11徐晓东黄宇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诗题古诗诗意

徐晓东 黄宇波

古诗,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从叙写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以往我们的古诗课堂,要么是让学生死死地背,要么是教师苦苦地讲。学生由于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品诗境界。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诗文,可以灵活地采用教学结构模式,让古诗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美。

一、解诗题,初步感知古诗美

在诗题出示时可以采用猜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季节的景色、讲故事、播放歌曲猜谜等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诗题出示后,首先要对诗题进行解释,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早发白帝城》“早”是早晨的意思,“发”是出发的意思,“白帝城”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这样,诗题的意思就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这一环节,弄清了诗题的意思,为理解诗句、掌握古诗大意奠定了基础。

二、知诗人,探究深化古诗美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这既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介绍背景资料,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了准备。如《山行》一课,可以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由“大李杜”引出“小李杜”,进而介绍诗人杜牧,让学生知道杜牧在晚唐时期的名气,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解诗题和知诗人这两个环节,在具体的诗篇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谁先谁后。

三、明诗意,理解领悟古诗美

(一)逐字逐句明诗意

再现形象。诗歌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大胆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在教《敕勒歌》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快速把诗朗诵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草原、阴山、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呢?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练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飞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远上寒山石径斜”是指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向深秋时节的山上。这些诗句理解时都需要作调整和补充,才能读懂诗人的思路。

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二)朗读强化明诗意

诗的意思明白了,就应引导学生品读。在教《枫桥夜泊》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环节的: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师:再反过来,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这种教学形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停顿”。其一,师读四个字、生读三个字,自然形成了七言诗句的“二二一二”式停顿;其二,教师在合作中的读,起着示范的作用,与学生的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倾听、模仿中调整读的语调、速度、轻重、延音,效果直接。

“停顿是朗诵的灵魂。”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朗读的停顿,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如五言诗的“二二一式”—— “春眠/不觉/晓”,“二一二式”—— “处处/闻/啼鸟”;七言诗的“二二二一式”——“胜日/寻芳/泗水/滨”,“二二一二式”——“ 万条/垂下/绿/丝绦”等。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在读中强化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四、悟诗情,诵读品味古诗美

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例如,在讲《游子吟》是这样逐步悟诗情的: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

师:(指名说。)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引导朗读。)刚才,你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别人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这样,依“象”悟情,读诵深化,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体会。

五、入诗境,延伸升华古诗美

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俗话说,写诗贵含蓄,读诗贵想象。如,教学《早发白帝城》,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后闭目想象:假如现在你就是李白,在获得自由后的一天早晨,坐上一条小船,告别美丽的白帝城回江陵。一路上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复述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的意境。

表演入境。读诗,假如意思能说出来,但是他的眼前、脑海里却不能出现一幕生动、真切、细腻、鲜活的意象,那就等于没有读懂诗。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比如,在教《游子吟》时,就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进入诗的境界。

绘画入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少讲或不讲,又怕贻误了某一个知识点。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动动手、动动笔,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当然,绘画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时要把握好尺度。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让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要尽量画得与诗歌描述的内容一致。其次,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尽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尽量用简笔勾勒,不要精雕细刻,只求神似,不求形同,以免上成图画课。教师的简笔画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山行》时,可借助简笔画,画出寒山,画活石径,以简洁的图画引领学生领悟霜叶的精神。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再加上教者唯美的语言,让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三下两下,一座座绵延的远山;三笔两笔,一叶叶火红的霜叶;三画两画,一条条灵动的石径……学生们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须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远上”“斜”“白云生处”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

现代媒体的运用。结合古诗内容,采用音像电教手段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古诗,在情境体验中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亲历在诗画诗景中,物我相融,当一回诗人,如《望天门山》的引诵——

师:看,(配合课件图景的展示)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我们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这样的水——(生齐诵:“碧水东流至此回”)。

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教学,语文课还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其他方式,如音乐、绘画、多媒体等都只能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上还是应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

古诗教学真的可以很美!让我们用以石激火的方式推动古诗教学,一起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共同期待“古树”开“新花”!

(作者单位:肇东市三友小学)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诗题古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明诗制题之叙事*
被耽搁的诗意
诗题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