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综合听觉分析训练
——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例

2016-06-01 11:35成书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拍子莫扎特声部

成书婷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000)

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综合听觉分析训练
——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例

成书婷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000)

视唱练耳是一门很重要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课程,而综合听觉分析是对视唱练耳节奏,旋律等各项训练的最终整合。在国外,许多音乐院校都强调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在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题材特征,作者的创作特征及音乐要素的表达特征,进而做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而在国内的许多音乐院校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此,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例,将音乐的旋律,和声等做了综合性的听觉分析训练,真正体现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对学生将来从事演奏,作曲,指挥等方面活动给予的帮助和重要性。

视唱练耳;综合听觉训练;作品风格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理论基础学科,它通过听、写、唱等基本技能,培养学习者对音准、节奏等各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从而熟练的掌握读谱的技能和丰富的音乐语汇,对学习者的音乐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视唱练耳的教学分为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视唱部分可分为节奏视唱,单声部旋律视唱,多声部旋律视唱及带伴奏的单声部和多声部的旋律视唱等;练耳则是听觉的训练,包括听辨,听唱,听写和听觉分析。在练耳教学中,以实际音乐作品作为听觉训练教材,将节奏,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与整体宏观的音乐结构联系起来,对完整音乐形象的进行整体感知,从分解到综合来把握作品,则称为综合听觉分析训练。综合听觉分析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发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综观国内外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现代视唱练耳教学不仅具有传统的基础性质,还富有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征。在国内外的听觉分析训练中,其根本目的是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的理论总结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从而准确的理解并把握音乐的构成与情感,文化内涵,并在演唱,演奏中对音乐进行正确的诠释或对音乐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理论,审美,文化上的反思。如在王高飞编著的《德国视唱练耳教学及考试的一般考察》中,系统地阐述了德国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的教学模式,其中涉及到听力分析训练及音乐理论教学。训练内容除了基本技能训练外,还纳入了实际作品的听辨,按时期分成两类,分别是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包括了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等,现代音乐则涉及以勋伯格和韦伯恩威代表的表现主义,以施托克豪森和布列兹为代表的序列音乐等等。德国音乐学院开设的课程基本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教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材授课,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都已意识到了视唱练耳课程与音乐实践关系的重要性,在教材的编制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创新,但是,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较少,只有针对单音、音程、和弦等孤立的技能训练,缺乏典型有效的实例。在听觉分析训练中同样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传统的纯技能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此外,单一的音乐素材也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让学生在听觉训练中去积极地感受音乐,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速度迟缓,在听觉上产生惰性。

孙从音在《基本乐科教程》中,明确地要求“在基本乐科教学中建议与音乐听觉训练相配合,特别要围绕着听觉训练中的节奏,节拍,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调式,音乐表现等八个要素螺旋式上升进行。”对于听力训练,《基本乐科教程》尤其重视综合性,全面分析训练。其实运用实际作品进行综合听觉分析训练,必须建立一个有步骤,有序的听觉模式。首先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训练方式,那就是先从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开始,内容从力度、速度、节拍、调式调性入手,然后到和声、曲式、织体,最后才到总体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做到从局部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的把握作品,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莫扎特——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短暂的一生却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传世之作。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对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的情绪。他的音乐采用自由的和声式写作,与讲究严格对位,精心构思的巴洛克风格相异,并且在风格上更注重内在的激情,避免过多外在的装饰,这与巴洛克时期追求类型化的情感表现也不同。而在具体的听辨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将莫扎特的音乐与巴洛克音乐风格混淆,因此,本文从节奏、旋律、和声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莫扎特的作品进行综合的听觉分析,并在听辨过程中总结升华出作品的风格特征,全面的把握作品。

一、节奏的听觉分析训练

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由于就节奏的用途是组织音乐的各种音响或音调要素,因此它同其他的要素就有着经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与和声,离开乐句的音调发展,节奏本身是不存在的。许多人曾把节奏看作是音乐的“呼吸”与进行的原则。节奏的性质、节奏的“呼吸”、力度等,都是由作品的艺术内容,音乐的形象所决定的,音乐节奏是一个有艺术表现力的范畴。

在听辨一个作品的节奏时,首先是要对其节拍的类型进行判断,因此节拍感的训练是其节奏训练的初级阶段。其中,二拍子和三拍子是其他拍子的基础,二拍子强弱均匀出现,体现平稳的二分性,而三拍子强弱则不均匀出现,体现了节奏的动力性和流畅性。而两个二拍子结合产生的四拍子,次强拍的出现,使相对短小的强弱交替延长了一倍,节奏就会更加宽广舒畅,更具歌颂性和抒情性。两个三拍子结合产生的六拍子,分成两种,一种是慢速的,一种是快速的。慢速的六拍子基本情绪与三拍子相似,只是由于次强拍的出现使音乐的动感更强,也更加流畅。快速的六拍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每小节两个强拍子的二拍子特性及强弱弱规律表现出现的三拍子特点,使快速的六拍子既有平稳活泼的性格,又有流畅动荡的特点。

另外,在听辨过程中,敏感的节奏律动也十分关键。能跟着音响击打基本单位拍,再感受其是二分性还是三分性,再确定拍号,最后再填写单位拍内的节奏型。

而节奏型的训练则是在具有稳定的拍感后的又一项训练,节奏型分成许多种,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组合型,连音型等,还有基本划分,附点划分,后附点划分和特殊划分等。在掌握常用的节奏型时,首先要从道理上认清各种不同节奏型的基本形态和时值比例关系,然后能读出音响;其次要在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节奏都能准确地听出来;最后要求能用正确规范的记谱法写出各种节奏。因此,良好的节奏记忆能力十分的关键。音乐教育家,理论家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应采用多声部形式尽早进行,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多声部学习打下基础。在实际作品的听辨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立体的节奏形态,因此对于二声部甚至是多声部的节奏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听辨过程中,可先单独将片段中上声部旋律的节奏单独提炼出来,写下来:

在遇到复杂节奏及细分节奏时,更要注意节拍感与节奏的律动,这样才能把握好单位拍内的节奏型。

同样,我们可以提炼出上声部的节奏:

同时,节奏听觉分析训练中,需要关注节拍节奏的音乐性训练,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一样,也需要呼吸感和咏唱感。节奏可以独立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如在聆听莫扎特作品《土耳其进行曲》,可以感受到上声部的节奏,明显的十六分音符的均分节奏与八分节奏,与下声部的八分节奏交相辉映;钢琴作品《嬉戏游》中,欢快的细分节奏,不断的跑动,跳跃,表现出一种欢乐嬉戏的气氛,因此所谓的节拍节奏感,并不是机械地表现时值长短或节拍重音,还应该包括如乐句的处理与起伏,节奏的语感,多声部的节奏交错与均衡,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多种表现意义等等。因此,在实际作品的节奏听辨中,要在节奏与音高组合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感,使学生体会到节拍节奏的紧张度和动力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倾向性,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充满着生命的节奏活力,这才是节拍节奏感训练的最终目的。

二、旋律的听觉分析训练

旋律听写,作为训练音乐听觉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音乐听觉准确,牢固和持久的标志。从广义上说,旋律听写是培养对音乐的深入领会,理解,发展音乐的想象力,对音乐形象,音乐形式手段的内在积累以及深入理解音乐风格特征等一系列的能力,从而充实音乐的记忆力。

(一)调式调性的训练

听写旋律前的定调,是旋律听写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在听写前即能把握听写乐曲的调性及起始音,以免学生一开始就发生调性和起始音的错误,从而导致听写的全面失误。而在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主要是以明亮的大调为主。因此在定调前的主和弦往往是明亮的大三和弦,而根据标准音la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起始音的音高位置。 在听写的过程中,还须严格规定听写的遍数。

(二)记忆力及音乐性的综合练习

音乐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着旋律听写能力的高低。因此应更多地着力于发展逻辑的音乐记忆力。所谓逻辑记忆法,就是无论是单声部音乐或多声部音乐,都要从音乐本身所呈现的特点和规律中发掘可供记忆力的线索和依据,以便使音乐的记忆有线索可依据和有规律可遵循。

旋律听写是培养音高感,节奏感,调性感,结构感,读谱,写谱等多项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而传统的旋律听写训练主要用钢琴弹奏音乐片段,学生进行听记,这种方法将调性,曲式等具有整体意义的音乐材料进行硬性划分,而且音色单一,难免会破坏其整体的审美意义。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不少旋律以和弦为基础,并有清楚的轮廓及明确的终止式,懂得明亮的大调声音的匀称,对称的句子的意义,注意到旋律中潜在的多声部进行;多数宽广的旋律都是在写出来了的装饰音和分解和弦的帮助下自然地倾泻出来,它们几乎都是开场的主题:

在旋律听写时,还应注意到乐器的音色变化以及调式调性的转化,如这首咏叹调是用吉他伴唱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有些害怕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在调式调性方面,它的转调过程是降B--F--降A--F--降B,是一种前后对称,呼应的形式,是莫扎特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调式调性布局模式。

多声部旋律听写是建立在单声部听写的基础之上的,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已没有庄重严肃的巴洛克复调音乐,已是刻意追求轻松,愉悦,精致,敏感的主调音乐。其风格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从多声部的复调对位形式转入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形式,复调音乐尽管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已退居为从属地位,音乐的旋律成为最突出的要素。

三、和声听觉分析训练

音乐分成单声音乐和多声音乐,在大多数音乐作品中,都是以多声部音乐为主的,因此对于和声听觉分析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在和声训练中,对于和弦音响的积累非常重要。而通过实际音乐作品训练听觉和声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

在实际音乐和声训练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通过不同和弦,不同终止式的听觉对比,分析和弦细微的听觉变化。

例如,莫扎特交响曲K452第54小节至114小节的分析:

54—58小节第一个半终止DD7—D和第106—114小节第二个半终止DD—D两个和弦的细微差异。

(二)和声听记法。运用听觉记出实际作品中的和声进行。

例如, 莫扎特第22钢琴协奏曲(K482)片段中,首先给出调性降E大调,然后,让学生听记具体的和声功能:

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和声功能的力度性是第一位的,例如在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是传统的T—S—D的完全进行,其附属和弦大部分都处于弱位上,并且立刻得到了解决。

在其第二乐章中,则是缓慢的T—D—T—D,是典型的正格进行。

而在这首曲子的另外两个片段中,可以明显的听辨出下二度的进行,而这些都是莫扎特音乐乃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的典型的和声进行。此外,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常见的还有变格进行,阻碍终止及三度进行等典型进行。

在以莫扎特等作曲家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创建了一个完整,严格的和声语言规范体系,确立了主调音乐结构的坚实基础。在听辨莫扎特的作品时,我们可以从明亮的调式调性,规整的节拍节奏,严谨的结构,织体的协调,高音区的柔美中体验到他的乐观向上,以及那宫廷式的冠冕堂皇。

总而言之,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的启蒙课程,进入专业学习的必备训练手段和技术性理论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并着手与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而视唱练耳训练中的一列音乐感觉的提高,都离不开文化的范畴,因而强调综合听觉分析的训练,是对音乐元素社会属性的良好认识,本文通过阐述对西方古典主义的主要作曲家的典型作品进行综合听觉分析的训练,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例,让学生在练习听写时将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均做综合性的训练,真正体现这门课对学生将来从事演奏,作曲,指挥等方面活动给予的帮助和重要性。

[1]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孙家国. 音乐表达范式于听觉分析训练[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9).

[3]刘艳林. 针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旋律听觉训练[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中2007(3).

[4]方莹. 如何深入感受音乐[J]. 绥化学院音乐系(152061).

[5]王高飞. 德国视唱练耳教学及考试的一般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2008(9).

[6]王高飞. 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声听觉的培养[J]. 宁夏大学学报 2008(7).

[7]韩晋宁.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性的体现[J]. 黄河之声2010(10).

猜你喜欢
拍子莫扎特声部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轻浅不是莫扎特
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