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6-06-01 11:29白雪
保健文汇 2016年5期
关键词:脑性脑瘫疗法

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白雪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人,2组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言语疗法、推拿、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增加30min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FM评分均较之前提高,且观察组的FMFM评分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

作业疗法;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由于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现临床上常对患儿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推拿、针灸、感觉统合等综合治疗。其中,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既包括促进运动功能发育的相关内容,也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学习和社会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40例,均符合第六届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其中,男21例,女19例;月龄:6月-12月,平均(8.95±1.88)月;排除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配合治疗及有康复训练禁忌症的患儿。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经比较后发现,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临床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其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运动疗法、推拿疗法、针灸、感觉统合训练等。观察组患儿除进行上述同样的常规康复治疗项目外,还进行每天1次,每次30min的作业治疗,其主要内容包括主动抓物、全手掌抓握、四指抓握、桡侧手指抓握、指腹-指侧捏,对指捏,灵活的指尖捏,倒手,双眼协调能力等;使用器具主要为大小形状各异的积木、串珠、玻璃球、套圈等。

(3)评定指标。本次研究使用的评定量表为精细功能评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s cale,FMFM)第二版,该量表适用于0-3岁脑瘫儿童,可判断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3]。量表分为五个方面,共有61个项目,包括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每项为0-3分,为4个等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6个月的治疗后使用FMFM量表分别进行一次精细运动功能评估,最后所得分值转换成能力分值后再记录。

(4)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将评估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数据以±s表示,进行组间t检验比较,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FM评分提高更显著。见表1。

表1 2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FMFM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脑性瘫痪发病过程复杂,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导致其非进行性脑损伤,并由此引发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虽然还常伴有感知觉、认知功能障碍等,但运动功能障碍依然为其最突出的表现。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产前因素(如妊娠高血压、妊娠期感染、多胎妊娠、基因及染色体异常等)、围生期因素(如急性胎儿宫内缺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过期产儿等)、产后因素(如高胆红素血症、外伤、颅内出血、败血症等)[4]。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成活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目前脑瘫患儿的治疗多为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口腔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推拿、针灸以及相关的物理因子治疗等。由于儿童在解剖、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既应包括促进运动功能发育的相关内容,也应包括促进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学习和社会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在作业治疗中,应当针对不同时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需求,为解决其生活、学习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儿童在自理、游戏、上学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以促进其独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业疗法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可激发患儿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游戏、配合训练;作业疗法又具有很强的可重复性,有利于患儿肢体与动作的反复训练,从而得到不断的强化与巩固;另外,作业治疗可以充分地调动患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游戏及训练中,进而使其各种感觉功能得以整合并协调发展,从而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缓解其智力低下的情况。而人体进行大部分的作业活动离不开上肢的配合,尤其是手的使用,而在进行一些精细活动时,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双手的协调性等均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在成人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手的放射区占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手的使用对于大脑的发育与成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3岁以下儿童的大脑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成熟的时期,故尽早对脑瘫儿童进行作业治疗,以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尤其是手的精细功能的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在增加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6天的作业治疗,进行为期6月的治疗后,观察组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得更为显著。此外,有学者曾将80例有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配合作业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作业治疗,在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的精细动作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脑瘫患儿的疗效更为显著。由此可见,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上肢精细功能,而且针刺配合作业治疗后疗效会更好。故在临床中,我们应当多角度看问题,多学科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1]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1521.

[2]史惟,李惠,杨红,等.用RASCH分析法初步制定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9-293.

[3]徐东浩,史惟,李惠,等.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1010-1013.

[4]杨李,吴德,唐久来.小儿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9):710-712.

猜你喜欢
脑性脑瘫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