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如何加强新闻化运作

2016-06-01 08:32朱丽丽
新闻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副刊策划创新

朱丽丽

【摘要】在碎片化阅读的新时期,报纸副刊不再只是文人墨客怡情养性的“后花园”,如今的副刊承载着拓宽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陶冶读者性情的综合性功能。而为了充分实现这些功能,新闻化运作越来越成为副刊编辑们需要思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副刊;新闻化运作;贴近;创新;策划

报纸俗称“新闻纸”,它的最核心任务就是传播新闻。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副刊已不仅仅是供文人墨客们修身养性、抒发胸臆的世外桃源,它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报纸副刊随着新闻的发展而发展,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决定了副刊必须在功能作用上与整张报纸保持一致,所以它也应承担写实的重任,成为新闻的补充和延伸。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又以文学化的手段对新闻做有效补充,以特殊的表现形式演绎着生活与时代的轨迹。副刊作品中的新闻元素日渐增多,如今的副刊,承载着拓宽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陶冶读者性情等综合性功能。

任何优秀的副刊作品都是将真实生活与文学艺术充分结合,达到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通过充分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来展现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带给读者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新闻化的趋势让报纸副刊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较好地发挥文艺关照现实、引领生活的作用,从而为报纸副刊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碎片化阅读的新时期,面对舆论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承载着滋润心灵、凝聚力量重任的副刊,如何加强新闻化运作,把新闻性和文学性进行完美融合,更好地发挥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作用,正成为众多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

笔者结合在滁州日报社从事副刊编辑工作的实际,认为加强报纸副刊的新闻化运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贴近生活:在读者需求上下功夫

新时期,对新闻性的把握,已然成为报纸副刊能否立足的一个必备条件。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和“眼球”,成为传统纸媒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据调查,现代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80%的因素是新闻。这就意味着,如果副刊缺少了新闻性,就无法阻止读者的流失。副刊需要具备新闻性,就成为市场需求,也是时代使然。

新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在促进报业的发展乃至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新闻版面难以替代的作用。副刊作品的形式、内容开始渐渐演变、拓展,即真实的、深度的、厚重的、艺术的、可读性强的新闻特写、新闻透视、文艺通讯、报告文学等带有“新闻+文学”色彩的文章不断出现于副刊版面上。

《滁州日报》顺应形势,于2010年创办了《星期六周刊》,试刊一年后正式更名为《西涧周刊》,每周一期,每期的封面都是经过认真策划,抓住当前及本地的热点话题,深入采访,做深做透,并配以大气的版式、具有冲击力的图片,图文并茂呈献给读者,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审美感受,真正做到了副刊与新闻的融合。同时每天保留了正报上的常规副刊版面。如今,是既有传统老牌的文学副刊版面“清流文学”、“家庭”、“教育”,又有知识性的“健康”、“网眼”、“行走”等。这些定位和目标受众群完全不同的栏目和周刊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副刊集群,满足了受众的各方面诉求。报纸副刊的内涵已由传统狭义的文学副刊扩张为新型的综合性大副刊,其体裁不仅保留了往日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艺类文体,更多的是融合了新闻与文学众多特点的透视、特写等文体并经常与读者见面,其内容更是囊括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其读者群无论性别职位年龄,均有相应的版面和内容供其选择。

二、力求创新:在报道形式上下功夫

在新闻发布之后,副刊可以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寻求新闻的第二落脚点、关注话题性新闻。如2013年东方卫视举办的《中国梦之声》选秀节目,籍贯滁州的选手李祥祥广受瞩目,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欲,《西涧周刊》记者独家微博联系上李祥祥,在刚进入全国六强时做出了独家新闻,最终李祥祥夺得全国冠军,而我们的报道通过采访他及其父亲,在周刊封面以新闻版不可能提供的充足的版面,抓住了我们当地受众对一名本地的草根阶层的年轻小伙子如何一跃成为明星的事件的好奇心,社会反应极佳。

近年来,滁州中学在“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斐然,为了发挥好在教育界的引领作用,2014年,滁州日报《西涧周刊》以《给学生一个支点》为题报道了滁州中学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是为一篇特写。我们的报道极具趣味,深入地探究了获奖同学的科技作品及他们的构思故事,没有一板一眼地就事论事,并配以相关链接,见报后对滁州市教育系统其他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再如,去年高考前两天,“教育”版的编辑记者来到滁州市某中学高三,对他们的最后一课进行了记录报道,全文采用了散文化的语言,从标题设置到内容编排再到记者手记,完全符合副刊新闻化的要求,同时因为“教育”版是周一的常规版,为了赶在高考之前出来,报社领导特地调整了出版日期,使得新闻不过时。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安徽新闻奖(副刊作品)二等奖。

与此同时,传统副刊的新闻性也在增强,它们借由散文、诗歌、杂文等各种形式对新闻文化进行解构和建构,以更深刻的思想底蕴和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演绎新闻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如2012年汶川大地震后,“清流文学”版及时发表了和地震相关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对这一灾难的关注及人文关怀;去年影响了一代人的诗人汪国真因病去世,我们的文学编辑做了一整版《怀念汪国真》的内容,既是从副刊的角度也是从新闻的角度对这一事情进行解读。“言论”版在新闻化运作方面别具一格,重头栏目“墨客闲聊”多次在省副刊奖中获得好栏目奖,每一次社会上出现重大新闻和民众热点,“言论”都会刊载相应的杂文,进行评议。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副刊作为文化载体,也是新闻驰骋的天地。但要注意新闻报道在副刊登陆时需要改头换面,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把一些新闻题材用副刊手法进行软加工,显得既客观真实又新颖可读,增加了许多魅力。只有具备多重题材,副刊版面才会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加强策划:在精品意识上下功夫

有充足的版面、充裕的时间对事件、人物或者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深层剖析,正是副刊的长处。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需要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策划,努力使副刊文章有新意有个性,能联系实际、关注现实,尽力做到风格鲜明,标题、版式、配图美观大方,给人以新闻纪实与文化意蕴的双重享受。仍以滁州日报《西涧周刊》为例:

2012年高考结束后,我们针对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推出“语文教师试水高考作文”特别策划。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所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几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价值观、文化观或更多内容的折射或引领。策划通过老师写作文,学生来点评,更有皖东部分作家参与的方式,在本地掀起了一场关于高考作文的讨论。

党的十八大前夕,以“建设美好新滁州喜迎党的十八大”为大主题,《西涧周刊》开展《小家,大家说不尽的新变化》主题策划,携手滁州的“小小画家”们一起走基层,走进校园、社区、街道、商场、餐厅、公园,走进一个个小家庭,倾听民声,记录发展。最终通过四个版的篇幅反映出“变化的是衣食住行的理念,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体验和期望”的主题。

2014年劳动节前夕,《西涧周刊》经过编辑记者的认真谋划,齐心合力,打破常规,推出《守望地平线》特别策划,以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记录了电工、矿工、早班公交司机、夜班印刷工人的劳作;从生来和死往的角度,记录助产士和入殓师等维护生命尊严的特殊工作。以对开四个整版的篇幅,通过文字、图片为劳动节做了一次丰盛的献礼。策划推出后,因其细致特别的角度、磅礴大气的叙述、写实的动态图片,社会反响特别强烈,也向社会揭示了这些行业不为人知的工作性质。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副刊新闻化的理念极大丰富了报纸副刊的内容、拓展了副刊的空间。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也具备新闻性,这样才能抓住越来越挑剔的读者的“眼球”,捕获他们的关注点,让他们兴趣盎然地阅读。可见,副刊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引进新闻观念和新闻策划的手段非常必要。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专业人士曾经指出“传统副刊由于一直定位于文艺性,长期以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眷恋于文艺,逐渐背离了报纸是新闻纸的功能。作为报纸一部分的副刊,离开了新闻,当然要失去存在于报纸的意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曾经是副刊的重头戏或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副刊上单一的“阳春白雪”“小情小调”己逐渐式微,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副刊内容的多元化和新闻性正在改变和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副刊模式”。事实证明,新闻化是竞争时代报纸副刊增强社会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今天的报纸副刊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感、使命感,而且也有更多的副刊在向此方向努力。希望我们的副刊新闻化运作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让副刊永远以不可替代的面孔出现在新闻纸上。

猜你喜欢
副刊策划创新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