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东盟国家环境恶化的罪魁

2016-06-02 01:49李晨阳
世界知识 2016年10期
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东盟国家

李晨阳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增加,中国在东盟投资的环境影响似乎又成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很多投资项目都被戴上了“破坏环境”的帽子,其中2011年9月被缅甸政府搁置的密松电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实中国对东盟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并没有某些西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渲染的那么严重,这其中存在着我们与东盟各国对环境影响的认知差异问题。

首先,发展与环境保护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任何投资项目都会导致原来生态环境的某些改变,使人产生不适应。虽然经过严格评估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环境不会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还会改善当地人的生存环境,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某些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和植被的破坏、过往车辆和施工机械的噪音、道路的暂时中断等,这些问题要绝对避免也不太可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亲眼见过西方学者用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照片来论证中国投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但是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情况证明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

其次,部分东盟国家的环境状况确实在恶化,但中国投资不是导致其恶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年我经常到东南亚国家考察,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之大。比如,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城市的边沿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常常看到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成山。即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印尼,环境问题也很突出,如印尼首都雅加达的芝塔龙河被视为全世界最脏的河流。据笔者所知,整个缅甸只有仰光有污水处理系统,而且能力有限,其他城市都是直接排放污水,随着缅甸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自然会恶化。而这些与中国的投资并没有关系,不能把东盟国家环境恶化的罪责都归到中国头上。

第三,“中国投资对东盟环境造成破坏”的一些案例是有人故意捏造的。很多的国际NGO一直关注中国在澜沧江建设水电站以及开发湄公河航运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并发布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报告,中国也因此受到了境外媒体和NGO的诸多责难。但迄今为止,中国对澜沧江—湄公河开发的跨境环境影响到底有多大,依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而且事实证明某些言论是错误的。比如,某些NGO曾鼓吹中国在澜沧江建电站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是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出现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但事实是不论是枯水季节还是丰水季节,从中国境内流出的水量只占湄公河水量的很小比例,而且电站本身并不消耗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海水倒灌更多的是越南农业的发展导致用水量大量增加的结果。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在湄公河上游的开发导致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成为巨大的‘化粪池’”,笔者在七八年前不仅看到境外媒体这么批评中国,甚至柬埔寨的某些对华比较友好的人士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公开提出过这个问题,建议中方采取切實措施解决。当时笔者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询问国内专家也没得到准确的答案。不过2013年以来笔者多次到澜沧江的出境口以及柬埔寨考察之后,直观地觉得此前对中国的批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伪命题。最关键的原因是从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的水比洞里萨湖的水质不知要好多少倍,而且监测证明从中国流入湄公河的并不是工业废水。所以,湄公河上游的开发并不是洞里萨湖被污染的原因。

当然,中国投资对东盟环境的影响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强调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说中国对东盟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就不存在了,相反有些私营企业在周边国家的投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是很严重的。比如,有些企业将大片的原始植被烧掉来种植橡胶;有些企业长期非法在缅甸境内伐木,很多山头从郁郁葱葱的美景变成了光秃秃的“馒头山”;有的企业在境外非法开采黄金、锡、钨等矿产,连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没有,直接用化学药剂提炼,几年之后就溜之大吉。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顿,将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目前中国和东盟已将环境保护合作列为双边合作的重点,确立了“十一大环境优先合作领域”,制定或实施了两轮《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09〜2015、2016〜2020),建议下一步的环保合作要将打击破坏环境的投资行为列为重点工作。

猜你喜欢
澜沧江湄公河东盟国家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澜沧江源头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澜沧江之波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澜沧江之恋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