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

2016-06-03 07:59董晓波李勃衍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人际交往大学生

董晓波,李勃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

董晓波,李勃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运用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200名体育舞蹈课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提高大学生自尊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但学生参与频度与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和体重关注、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等维度呈正相关。由此对体育舞蹈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自尊自信;人际交往;大学生

0前言

社会对人才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是德、智的物质载体,在人才成长和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体育舞蹈是集交际、健身、娱乐、审美于一体的运动,对大学生形体塑造、艺术鉴赏及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1]。虽然近几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差异,高校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需要强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为此,本文拟就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试图揭示体育舞蹈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级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200人,其中男生89人,女生111人,年龄在18~20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体育舞蹈、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心理素质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研究。其中自尊自信量表采用Cash[3]所编制的量表和分量表(由台湾王正松进行汉化修订)主要分成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健康评价、健康取向、疾病取向、体重关注和身体满意度等9个维度。人际交往量表采用国内学者张琴心[4]所编制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量表》,其中包括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等4个维度。体育行为问卷表包括每次运动时间、每周运动次数、每次锻炼强度和是否规律等4个维度。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94.5%。

1.2.3教学实验干预法。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课程会员制,由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组成,教学实验时间为16周。课堂教学以“ 主项 + 副项” 模式,主项为体育舞蹈专项技能授课,副项有形体、健美操、瑜伽等艺术类特色的网络平台约课及健康体适能管理处方。网络教学建立网络知识课堂、身体健康测评及运动处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视频。俱乐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课程会员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自主性和自助性,激发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积极性,主要形式有体育舞蹈讲座与培训、舞蹈竞赛、舞会沙龙、阳光乐跑。

1.2.4数据统计法。根据体育人口统计口径,将研究对象课外体育舞蹈活动≤1次/周(16次以下)者为A组,N=40人占总人数的21%,≥3次/周(49次以上)以上,运动30min以上,运动强度适宜者为C组,N=57人,占总人数的30%;2次/周(17~48次),运动30min以上,运动强度适宜者为B组,N=92人占总人数的49%,运用SPSS17.0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进行关联度比较。

图1 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舞蹈课程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2.1.1不同参与频度学生的自尊自信分析。为反映学生课外体育舞蹈课程参与频度对其心理素质的影响,由表1所知,C组学生各项指标均值高于A组和B组学生,其中C组学生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指标与A组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能评价、体能取向与第B组学生及体重关注与A组学生和B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评价、健康取向、疾病取向和身体满意度指标三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2不同参与频度学生的人际交往分析。如表2所知,C组学生在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等指标均值高于A组和B组学生,其中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与A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行为与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

2.2.1大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舞蹈行为与自尊自信的相关分析。从表3中可以得出,大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舞蹈行为(每次时间、每周次数、每次强度、是否规律)与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存在显著相关。健康评价、健康取向和身体满意度与锻炼时间存在一定关联性。疾病取向和体重关注与是否规律存在相关性。

表1 大学生不同课外体育舞蹈课程参与频度的自尊自信指标比较表±S)

2.2.2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舞蹈行为与人际交往的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与锻炼时间存在相关;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善于交往与锻炼频度存在相关;乐于交往只与锻炼强度有一定关联性;利于交往与是否规律无相关性。

表2 大学生不同课外体育舞蹈课程参

3讨论与分析

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教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课外俱乐部的广泛性、自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课外约课、网络教学及俱乐部活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频度和强度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课外体育舞蹈参与频度对大学生自尊自信、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差异。每周3次及以上(49次以上)的学生,在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和体重关注等维度与其他两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更注重个性和自我的展示,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得到心理及身体形态改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和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5-8]。然而在健康评价、健康取向、疾病取向和身体满意度指标上无显著性,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大学生年龄段处在身体各项机能的最佳时段,对自身的健康与身体满意度自我评价比较高,而且对健康需求并没有中老年群体那么迫切,所以课外运动参与频度对健康、疾病和身体满意度维度,各组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针对这一现象,可采取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阶段性监测,通过学期前中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让其感受到体育舞蹈课外课程对改善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提升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还发现,三组学生中,随着参与次数的递增,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呈现递增性的提高,而且C组的学生,在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指标与A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这些数据上说明体育舞蹈课外教学及活动对人际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方面有显著帮助。

对于体育舞蹈锻炼效应贵在坚持,短期行为达不到理想的强身健体效果。多项研究表明: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规律的运动才是正确的锻炼方法。如果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却会导致身体因过劳而受损[9,10]。换言之,运动强度大并不能对身体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不益于身体健康,只有坚持运动强度适中、时间较长并且规律性锻炼才能促进身心发展。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点,每次运动时间长短、每周次数和是否规律性与自尊自信、人际交往多项指标存在相关性,而运动强度恰恰与之相反,仅仅与体能取向和体能评价存在显著性相关,完全符合体育锻炼原则。因此在设置课外体育舞蹈课程时,必须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运动的时间长短和锻炼的强度分配、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运动竞赛和舞会沙龙等组织形式,多采用一些趣味性、合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表3 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课外体育行为与自尊自信指标的相关分析

*表示P<0.05,**表示P<0.01;表4同

表4 大学生体育舞蹈课外体育行为与人际交往的相关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提高大学生自尊自信、人际交往能力。

4.2体育舞蹈课程参与频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健康取向、疾病取向和身体满意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4.3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应遵循体育锻炼原则,以强度适中、时间较长的运动形式来设置课程内容、运动竞赛和舞会沙龙等教学活动。运用趣味性、合作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4建立体育舞蹈课堂和课外体育的内容互动体系,构建网络教学、课外俱乐部管理和运行体系及课外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加强课外监管机制,以此督促学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运动,实现生理锻炼和心理完善,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焕卫,龙晓东,万绍勇.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6):71-73.

[2]李同辉.体育舞蹈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价值研究[J].课题成果 KETICHENGGUO.2013,21(8):21-22.

[3]Cash TF. Body im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dy Imag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J].2004(1):1-5.

[4]张琴心.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量表编制及群体特征的差异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颜意娜.高校“ 课内外一体化” 模式改革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72-75.

[6]陈海啸,陈壮荔,邱少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9-111.

[7]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23(9):94-95.

[8]宋子良,李汶凯.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年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324-326.

[9]陈继杰.有氧运动的作用及锻炼原则[J].辽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7(4):47-48.

[10]李建安,王海龙.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J].科技文汇,2010(5):135-136.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ng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Dance in Club System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DONG Xiao-bo,LI Bo-ya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a pattern of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experiment for sixteen weeks, which has been given to two hundred sports dance students, shows that integrating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dance in club system can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However, th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of stud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ppearance evaluation, appearance orientation,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physical orientation, concern of weigh contro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good communication. So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sports dance curriculum.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and-out class;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董晓波(1980-),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社会体育学.

收稿日期:2016-02-17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度课堂教学创新改革项目(KT1508)

文章编号:1004-3624(2016)03-0120-04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人际交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