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往需求的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2016-06-03 08:53南岛唐德红
设计 2016年9期
关键词:个人空间公共设施距离

南岛 唐德红

摘要:

城市在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让人的需求逐层上升。在安稳的环境中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之后,人们会有更一步的需求,会渴望与他人交流、与所处社会环境互动,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与理解,这时社交交往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人们开始在小区、公园等城市开敞式户外公共空间中活动,本文就从社会交往需求出发,对户外公共设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社会交往 户外公共设施 互动交流

一、户外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1)户外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为满足人的公共需求而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供人使用或享用的公共设备或建筑。当然,本文研究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室外的空间。户外空间里的设施与室内设施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无论室内或户外的公共设施都在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让公共环境中的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同点则体现在室内公共空间包括企业等上班地方提供以及商业区域中商家提供,相较于户外公共空间来说它又具有一定的小范围私有性。户外公共空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地方,也就是说是大家(包括本地人和外来游客)共同享用的财产,虽然人人都有权使用,但是谁都不能占有。

(2)户外公共设施的功能

处于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还要激发、促进城市形态发展。首先,户外公共设施设计不仅仅只考虑设计单一的产品,它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清楚地了解使用者在公共空间的基本需求及设施在环境中的作用。户外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室内环境不同,人们的各种不同活动行为促使设施应于周遭环境相适应,无论是从造型、选材、色彩还是空间需求来说,还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发展和宣传甚至教育的作用。其次,设计设施的时候除了考虑其使用功能外,还要考虑给使用者带来美的享受。这就要弄清楚设施造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象征意义。再次,公共设施的设计还要考虑保护功能,主要包含对使用者的保护,如上下楼梯时设置扶栏,湖边设置护柱、公园摆放座椅、马路设置信号灯等。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不论是公园还是街边设置的垃圾桶,使用功能得到满足时,外观的设计要求需融入周围环境并不影响美观。最后,如今的公共设施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功能,开始了一物多用的价值形态体现,集多功能于一体,如广场售货亭旁边一定会提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垃圾箱等;垃圾箱下面供人们扔垃圾,上面则会提供吸烟人士灭烟的烟灰皿;路灯在提供照明的同时,加上了可广播的音箱等。

(3)户外公共设施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公共设施连接着人与自然,并在人与空间环境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因此它的设计内容既要包括它的第一视觉效果,即其造型、色彩搭配、体量大小、与周遭环境是否协调。还要拥有内涵,换句话说,公共设施设计需考虑文化价值的体现、使用形式的实用性及灵活性、不同的区域或民族的地方特色体现。作为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特点可归纳为:公众化、安全性、美化性、坚固性、耐候性、实用性、舒适性和醒目化。

二、公共环境中的社会交往

(1)马斯洛社交需求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认为人的需求能够决定人的交往动机,被称作”需要层次理论”,又称“激发动机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阶段,从低到高分别是: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社交需求④尊重需求⑤自我实现需求。只有低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渴望较高一级需求,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需求也就逐层上升。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生理需求就是人们本能对吃饭、喝水、睡觉、住宅等的需求。当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人的生存就会被威胁。换句话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且不能避免的最底层的需求,也是人们行动发展的基础。安全需求意味着生活稳定、人身安全有保障、可以免于灾难等。安全需求的提出是以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每个人都会有对安全感的渴望。缺少安全环境的保障,人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不安、焦虑,无法正常生活。就像战争时代的人们,他们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是不会有安全需求。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不在动荡中流离失所,在安稳的环境中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生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人就会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爱,这时社交需求应运而生。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个人希望得到身边朋友、同事、亲属以及集体的关心爱护与理解,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理解、温暖的需求,是期望在与人的交流中得到理解、尊重以及得到对方的回应与评价。社交需求的影响要素比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为复杂,它与每个不同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行为习惯、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求没有一个确切的度量方式,是在生活日积月累中产生的,比较难以察觉。尊重需求可分为自尊、他人尊重和权力欲望三个方面,包括自我尊重、他人评价以及相互尊重。尊重的需求很难达到完全的满足,但是基本的满足就可以对个^产生推进力。最高等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拥有这种需求的人渴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希望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渴望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就。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努力地热爱生活和体验生活。

(2)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是人心理上所需求的根据人的移动范围状态而不断迁移的空间领域的最小化。个人空间领域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从而使个人心理上的“完整性”不被侵犯,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最优化。人类有相互在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需求,因此,个人空间也被叫作“身体缓冲区”。

当感觉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人们会下意识做出一些保护性反应,类似于用某些眼神、肢体语言或个人物品占有位置。这种保护反应常常是互相的。要想营创一个有效的个人空间,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并且范围的尺度大小、特征决定了空间的性质。这里需考虑的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等。比如女性的个人空间会比男性的个人空间小;儿童间的空间接近距离也会比较小;老年人的个人空间也会呈缩小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人际交往中人际距离的选择规律,发现交往意义不同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的人际距离范围也会不同,他称之为“人际距离带”,并将其划分成四种类型:①亲密带,通常是情侣、角斗、抚慰、护理等交往选择的距离,距离在0-0.5m之间,是一种表达亲切、温柔等强烈感情的距离。②个人距离带,是亲朋好友间交往选择的距离,相距0.5~1.25m之间。③社会带,是不曾相识或一般相识性质的交往关系,当人们缺乏亲切关系时,自然会选择社会距离带,相距1.25~3.50m之间。④公共带,是一种单向交流的距离,主要代表非正式的或者素昧平生的交往所选择的距离,或者人们只愿意旁观,无意愿参与的场所,距离为3.50-7.50m之间。

(3)社会交往中互动交流的意义

首先是了解与认识自我,无论是与个人还是群体互动交流,双方会因为各自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不同而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沟通困难或障碍,不断地互动交流都是在不断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求同存异,收获互动交流中的对方的理念或思维方式从而有所感悟和收获,让自己更完整地了解与认识自我。社会互动研究者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表明,个人的自我意识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人们都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我。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自己也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其次,是实现个人需求。在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都会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有的人无法达到自己的利益需求目标,而社会交往为其提供了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联系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使个人目的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目的,实现个我。最后,社会交往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建立社会结构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基础,社会关系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互动中产生。社会交往互动是整个社会结构中形成的单元结构,通过个体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互动效应,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的社会中全体成员间的互动连锁反应,最终促进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三、社会交往与户外公共设施设计

(1)社会交往行为与户外公共空间的关系

公共环境与社会交往行为的结合构成了行为场所,满足人们需求,创造人性化行为场所,就需要提供聚集人气的合理小空间和必备的便于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设施。不论是独处行为还是交往互动的社会行为,都具有私密性和公共『生的双重社会特点。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会因活动内容以及目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行为的特殊规律性,并拥有随机的不定性。人的户外活动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这三种活动类型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因此公共空间中设置不同的公共设施,依照设施的不同设置规划也不同。公共设施按照不同特征作用分类之后能清晰的掌握到每一个类别的各自属性,根据对社会交往特征分析可知,活动方式决定着人们在交往行为中所处阶段,即判断所使用的公共设施从属哪一类社会交往空间的重要标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间形式拥有不同的空间感受,具体可分成四个行为空间即观看空间、交往空间、隐蔽空间、过渡空间。每个行为空间又会对应相对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和交往空间。如:观看行为空间的交往形式是观看,交往方式为个体交往,对应空间为私密的交往空间;交往行为空间的交往形式是参加,交往方式即为个体或群体交往,对应空间为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若交往形式是避退,则交往方式为个体交往,对应空间为私密交往空间;隐蔽空间,同样交往方式为个体交往,对应空间为私密空间。所以需要确定以促进社会交往为目的的户外公共设施在交往空间中的分布设置,同时将各交往空间的类型和尺度要求相结合对现有公共设施进行设讹

(2)促进社会交往的户外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处于户外公共环境下的公共设施是供广大普通民众使用,它们具有实用性才会有人去使用它。它的实用性除了具有技术和工艺外,还体现出整个公共设施系统的整体性以及与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程度。除了实用性,衡量功能性的指标主要还包括舒适性、安全性、卫生健康等。

2.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设计简称“3R”,代表着Reduce(减少)、Recycle(再生)、Reuse(回收)。坚持绿色设计原则就是坚持控制全过程的原则,通过降低能源材料消耗、减少排放有害物质,实现加工、使用、废弃、回收以及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3.美的原则

在人们处于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中,使用公共设施,让公共空间成为人们愿意逗留和使用的活动空间,给人予愉悦、亲切的感受。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设计从视觉心理、风格、整体性、材质设置、比列与尺度、和谐与对比进行入手。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之前没有的进行发明创造,另一方面则是对现有的设计进行改良。从使用者的需求及与周遭环境的相容性出发,将户外公共空间中设施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结合,引发情感共鸣。

5.人性化原则

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及设置始终要以人们对公共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既满足物质使用需求又满足使用者精神感受的需求。与其使用者相比,公共设施设计就要避免喧宾夺主,设计中心点应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前提,尽量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不便。针对不同的人群,应当考虑不同的要求。在公共环境设施中,还有现在一直强调的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是为广大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环境的空间,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一个平等参与的公共环境。

四、结语

公共设施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所处社会人的生活特征。它的使用功能和艺术风格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设施设计上,充分考虑人的社交需求,以促进社会互动发展为前提,设计出适合更多人使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性化设计。

项目名称: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高校专利申报和推广下的工业设计课程研究”

猜你喜欢
个人空间公共设施距离
让每一口空气都变得清甜无比
随身携带的避风港:个人空间
请远离我的个人空间!
距离美
距离
基于高职学生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一路惊喜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