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现状与改进策略

2016-06-03 07:57苏晓暹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榆林日报

苏晓暹

典型报道的本质是对特定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重点、深入的报道。其目的在于指导工作、引导舆论、强化宣传。

理论上讲,人物分为先进人物、普通人物和落后人物,通常我们认为的典型人物代表着先进人物。我国新闻学者欧阳明对“典型人物报道”下过这样的定义:“典型人物报道指的是报道者对社会生活中先进而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指导意义的人物所作的深度报道。”[1]

一、《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现状

《榆林日报》是中共榆林市委机关报,也是榆林市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报纸。为了引导舆论,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年均报道数量达到300篇左右,远远大于《陕西日报》等其他党政机关报对典型人物的报道。

人物职业分析:典型人物报道数量多、涉及面广。人物职业方面《榆林日报》对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报道。按典型人物的职业分类,企业职工报道篇数最多,文体明星报道篇数最少。人物职业报道篇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企业职工、教师医生、经营管理者、公职人员、科研人员、退休人员、文体明星。《榆林日报》很重视对民生的关注,企业职工在人物报道的比重最大。公职人员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

题材分析:视角与主题强调人物示范性。根据《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不同,可以将人物分为九种类型:道德模范型如《瘫痪婆婆的好女儿》《37年义务帮助数千聋哑儿童》等,这类报道中大多数是模范家庭;优秀公职人员如《彩斌书记的彩虹梦》;带头致富型如《刘峰:群众致富领头羊》《致富心牵乡里乡亲》;爱岗敬业型如《让乡亲们都能看上电影》《像煤一样奉献光和热》等;奉献社会型如《马忠华:扶贫帮困嫌弃心》《一个农民设立的绿荫奖》等;勇于创新型如《叶庆忠:“技物结合”助农增收》《在沙漠里播种绿色希望》《用知识让万亩黄沙变成绿林》等;自强不息奋斗型如《餐巾纸里干出大生意 记青年大学生创业典型任翔》、《笑对坎坷 感恩生活》《八旬老人新学艺》等;文化传承型如《陈艳芳和她的剪纸艺术》《造纸传人高兵兵》《打铁工艺的坚守者》等;一技之长型如《丽人张静娴》等。在这些主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爱岗敬业型,大部分是医生、教师,由于职业性质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典范性。其次道德模范型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榆林日报》比较注重引导舆论,指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题材可以看出强调所选人物的示范性,是在社会新闻模式下的典型人物报道。报道中围绕人物叙述事件,有意突出人物的高尚品格。

体裁与报道方式分析: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单一。在《榆林日报》2014年全年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有1篇消息、1篇访谈、9篇图片报道,其余276篇全部是通讯。可以看出通讯在《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可以分为:一般报道、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追踪报道、组合报道等。《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方式比较单一,更倾向于一般报道。系列报道主要有“非典型农民”系列和“寻找榆林最美电影放映员”系列,但在报道中没有明确表明是系列报道。曾出现14个科技特派员报道,但没有组合成一个系列。深度报道、连续报道与追踪报道等体裁没有,虽然有些报道篇幅长,但是细节却不突出,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人物特征。

标题分析:多用虚题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标题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典型人物的情感,包括对人物的评价以及表现人物特征。《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标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人物所作所为的肯定,多为道德模范或好人好事得到大家的肯定,并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如《曹东生:实干绘出山村新蓝图》;二是表明人物事迹,如《王瑞东:帮扶贫困大学生》;三是引用典型其他人或报道本人话语反映人物品格,如《白文涛: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四是用赞美的语句表明人物特征,如《仁心驱除心中雾 妙手医治眼中疾——记榆林市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张进》等。

《榆林日报》中典型人物报道标题大多数是由主题和副题组成,如:“仁心驱除心头雾 妙手医治眼中疾——记榆林市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张进”“志在救人施妙术 心存正气济苍生——记榆林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井长信”,在这些标题中提示了新闻内容,运用修辞手法,使新闻更加生动。主题一般是最重要的部分,说明最重要的事实或思想,但《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标题往往是所指不明确,多运用修辞手法,立场分明,但很难体现新闻性,也难引起受众共鸣。

文本分析:行文风格固定化。本节选取《榆林日报》中一篇典型人物报道《唯有真情洒大爱 还效华佗除沉疴——记榆林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韩建伦》具体内容,分析《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行文特点。这篇2000余字的通讯稿分为11个自然段。第一段引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开头,引出医生的重要性。第二至九段讲述了从2007年到2013年的8位患者接受韩建伦医生治疗的故事。第十段用概述性文字叙述韩建伦医生为榆林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后一段引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开头,总结了韩建伦医治患者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稿件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新闻报道,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没有深入报道韩建伦在面对患者的具体行为,缺乏细节表现,没有突出重点,难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在表现人物特点时总要引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句子,而不是通过新闻事件展现人物。整个稿件以叙述为主,同时加入记者对人物的评价,夹叙夹议。在语言表达上稿件没有一句直接引语,评价性语言运用较多,如“诊治复杂疑难病人不计其数,为患者献出了爱心,为榆林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类似这种总分总结构、多叙述、少细节、表达方式单一、抒情评价性文字代替新闻语言的现象在《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较为普遍。

二、《榆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改进策略

典型人物报道的本质是对特定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重点、深入的报道,能够起到指导工作、引导舆论、强化宣传的作用。地方党报站在舆论引导的高度,尤其要重视典型人物报道,需要注意到当前读者对人物报道的特定需求,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质量。

拓宽人物报道领域。要想发挥典型人物报道的效果,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找到受众真正关心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只有与受众越接近,受众越容易接受。所以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且在群众里取材,寻找典型人物。榆林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人们对这些行业还不是很了解,媒体可以从这些领域内寻找典型。这些典型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特征。

加强深度报道和追踪报道。深度人物报道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人物,探索时代的精神状况,描述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一些非常重要的典型人物,有必要进行深度报道,让读者通过文字深刻地了解一个人。当人物出现在媒体上时就被受众所认识,尤其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时,受众就更想要去了解这个人。对人物的持续报道是受众所需要的,也顺应时代潮流。通常情况下要对一年报道的人物进行回顾,对三五年推出的人物也要再次追踪报道,让受众知道人物通过报道后的生活状况:是否还保持原来的思想品质,通过人们的帮助,生活状况有没有改进,后续发展情况如何。

选取平民视角。只有全面表现人物形象才会显得更加真实,只有真实的人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想达到宣传效果,必须让受众乐于接受,要从平民视角观察。报道时要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要有平凡朴实的人性色彩。平民视角就是在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话语传递信息;报道普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通过新闻事件表现人物特征。人物报道除了报道人物之外,还要有情有景、有细节、有镜头感,一定要抓住具体、生动的新闻事件来写人物。《榆林日报》中典型人物报道不吸引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见人不见事,人物成就罗列不少,而具体的细节和事件发展却没有写出来。在典型人物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记者要大量累积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相关者的素材,要注意人与事的内在联系。采写事件中的人物命运、思想感情,写“活”事才能体现人物特征。

突出人物个性,跳出千人一面。在报道典型人物时要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状态,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鲜明。叙事方式可以用故事人物化,这样可以提高受众的兴趣,受众更想要去了解这个典型人物。在讲述故事时情景再现,突出细节,受众对人物更加熟悉,真实的人物才会深深地打动受众。在人物对比中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对典型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突出人物个性。要从别人眼中、口中展现人物特征。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13JK0437)《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媒体形象建构策略研究——以陕西榆林为例

2.榆林学院科研项目(12YK24)《榆林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

参考文献:

1.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83.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榆林日报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美好教育三秦行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两会党报传播力总榜出炉:浙江问鼎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灵感日报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预言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