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缘政治格局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选择

2016-06-04 17:50刘文波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争端世纪南海

刘文波

摘 要: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关键的地缘空间节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构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为应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构建以应对南海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式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首选;把同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家关系作为关键;把增强南海地区海空军事实力作为坚实基础。

关键词:南海;地缘政治格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缘战略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3-0035-05

一、南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地缘战略位置

南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首先,南海是承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布局的关键的地缘空间。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2015年4月1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权威“一带一路”版图(见图1),清晰界定了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在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三条线路上。一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二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布局在通向两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上。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1]。

由此可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线路都必须“过南海”,因此,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海域,是承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布局的关键的地缘空间。

再者,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沿海港口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南海作为沿海边缘地带通向两洋的咽喉要道,对于实现狭义上的海权,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狭义上的海权是指凭借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马汉所说的“对海洋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对海洋的完全拥有。“对海洋的控制”主要是指对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海上通道控制。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南海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核心的咽喉通道之一。因此,南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19世纪和20世纪加勒比海之于美国的意义[2]。当然,中国重视南海主要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要控制世界。

二、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

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凭借或依据地理空间而进行权力博弈的各种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态势。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呈现新态势。

(一)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主题和主线发生了明显变化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之前,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是南海问题声索国:六国七方。六国是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加一方是中国台湾,即六国七方。六国七方博弈的主题是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中国与相关声索国围绕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是这一时期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线。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后,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前面所说的南海问题声索国:六国七方;二是围绕南海问题进行战略博弈的大国,这些大国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一方面强化了菲律宾、越南等相关声索国对抗中国的意图,另一方面刺激了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国家制衡中国的冲动。因此,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后,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题,正在从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逐步异化为美国、日本等大国围堵、遏制中国崛起与中国反围堵、反遏制之间的较量。中美之间的博弈已成为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主线。现在南海已经成为中美两国进行战略博弈的一个新竞技场。

(二)东盟地缘政治思维的变化成为南海局势恶化的关键

东盟与中国有着独特的地缘政治关系,这种独特性既表现为地缘上相邻、文化和血缘上相联,也表现为东盟成员国中半数与中国存在南海岛礁归属或海洋划界争端。因此,东盟作为整体,其地缘政治思维变化及对华政策走向,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上的“朝贡体系”等原因,东盟国家长期对中国心怀防范和猜忌。这些防范和猜忌的心态,在中国处于贫弱状态时,并没有对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战略关系构成严重挑战,但是,当中国呈现强劲的迅速崛起态势时,这种防范和猜忌则被迅速放大,从而产生了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态:“东盟认为政治自信、经济强大的中国既可以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稳定的因素;也可能成为对外咄咄逼人的强权大国,不仅将清算历史旧账,而且在南沙问题上可能采取强硬措施。”[3]正是在这种地缘政治思维的指导下,东盟国家普遍对华采取实用主义的具有双重性的策略: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因为中国是东盟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通过多边、双边等形式,以贸易、援助等方式,可以从中国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因为在安全方面东盟国家担心中国,他们想借助美国等外部势力制约、平衡中国。这种地缘政治思维与对华政策,与美国围堵中国的再平衡战略一拍即合,并在美国等区域外大国挑唆下发生扭曲变形,从而使南海地缘政治困局的解决更加困难。

(三)南海地缘政治博弈中军事因素迅速上升,潜在的威胁和战争的可能性急剧增加

首先,菲律宾、越南等南海问题声索国大肆购买军事装备,大力扩充海空军事实力。菲律宾政府计划在2017年前花费910亿菲律宾比索(约合20亿美元)用于国防军购。菲律宾武装力最近订购的主要作战平台包括韩国航天工业公司生产的FA-50轻型攻击机、贝尔412通用直升机、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生产的AW109轻型攻击直升机、翻新版的贝尔UH—1“易洛魁”通用直升机及前美国海岸警卫队“汉密尔顿”级巡逻舰—菲律宾武装力量称为巡逻护卫舰[4]。越南也积极从俄罗斯采购6艘“基洛”级潜艇和一批苏-30战斗机,并将在2016年全部完成潜艇编队列装[5]。菲律宾和越南的军备采购无疑加剧了南海地区的军备竞赛,对各国间的信任与合作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其次,自2012年以来,为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军逐步开始将两洋海空力量的60%部署在亚太地区,谋求通过“巧防务”策略制衡中国,对华海上围堵之势“由北向南,由点到线”全面铺开[5]。

再次,美国在南海密集对中国施加武力威慑。其表现,一是美国在南海频繁举行军事演习。2015年11月,美国海军罗纳德-里根号CVN-76航母战斗群在中国南海东部菲律宾海域进行实战训练,里根号频繁起降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机进行战术训练。2014年美国与菲律宾举行多场联合军事演习,其中包括9月在菲苏比克湾举行的为期12天的两栖登陆联合军事演习。2015年10月28日,美国航母战斗群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南海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美国航空母舰“罗斯福”号航母舰队与日本“冬月”号护卫舰在南海海域进行了通信训练。二是美国直接派军舰和战机进入南海巡航炫耀武力。2015年11月初,美国海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海渚碧礁附近海域。美国还派遣两架B-52轰炸机飞近中国南海岛礁。美国海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与“罗斯福”号航母在南海海域进行汇合后,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还特意登上航母巡视南海,并表示美国南海巡航要实现定期化。美国的这些行为,是对中国的军事威慑,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挑战。这表明中美在南海的地缘政治博弈正明显趋于对抗性博弈,南海地区的潜在威胁和战争的可能性,正在急剧增强。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选择

由于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构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因此,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关键的地缘空间节点,因此,中国的南海地缘战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在借鉴经典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权力、制度、文化”协调统一的,以应对南海危机为主要内容的地缘战略体系。这一地缘战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的首要选择。无论从地缘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南海周边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周边国家的良性互动。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优化和改善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从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南海周边国家构建基于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将进一步优化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

2.把同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的关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要继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需要考虑美国的角色。因为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不仅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重要对象,也是塑造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影响南海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美国将对中国规划和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突出影响。但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唯一重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必须在“一带一路”地缘战略总体布局中去构建。必须注重通过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动建设,来对冲美国在南海地区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因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注重同被布热津斯基称为“战略棋手”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构建新型国家关系。通过同这些国家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来倒逼和推动美国放下超级大国的身份,同中国一道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从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营造良好的亚太区域和全球地缘政治环境。通过中欧、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建设,将推进被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得誉为“世界岛”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进程。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将产生既让美国回归“孤岛”的地缘战略效应,又让欧亚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的地缘政治效应,从而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这将有力对冲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压力。

3.坚持以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南海沿岸国家是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东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枢纽,而南海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短板,是东盟最关心的地区安全问题。因而解决南海问题,对于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解决南海问题,应坚持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共同维护。“双轨制”是解决南海海权争端的最佳方案。充分调动海外华人的积极性,并与相关国家能够在围绕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海洋达成共识,以降低由海权争端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4.在应对南海主权争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需注重凝聚民族共识。凝聚民族共识是取得南海主权争端胜利的民意基础。中国要取得南海主权争端的胜利,必须做好国内舆论宣传,以达到凝聚民族共识,奠定坚实民意基础的目的。大国外交需要国内民意的支撑,没有民众参与的外交必然是苍白无力的。而国内民意的支撑,需要通过凝聚民族共识来实现。中国政府必须增设专门研究机构和加大相关研究资助力度,从地缘战略角度、理论角度、法理角度、安全角度等多个视角研究和宣传南海主权争端问题。通过有说服力的宣传,来凝聚民族共识,使广大民众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上下一体、左右同心。同时注重用国内民意影响国际舆论,以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

5.在应对南海危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需要增强战略自信。面对美国介入南海主权争端给中国带来的困境,面对在南海主权争端中“1对n”的局面,中国应顶住西方战略压力,增强战略自信。

南海主权争端是大国间意志的对决,战略自信的博弈。在事关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不能有一丝含糊,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充足的自信。在南海主权争端中,即存在对中国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对中国有利的条件。要增强战略自信,就必须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更要看到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崛起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二,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和核时代的相互摧毁所带来的中美两国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可以保证中美两国关系斗而不破的基本格局;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大型经济体和第一大发动机的中国是不可遏制的;作为东亚天然核心与文化母体的中国,在南海主权争端的大国博弈中占据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的“市场优势”;乌克兰危机和中东战乱造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重心的摇摆,或者使其更难实施起来。美国在欧亚两线作战,很可能顾此失彼、两头落空。在乌克兰危机中,从俄乌获得更多的军工技术的中国将由此变得更难遏制,同时美国重返亚太也不可避免地被中国增长的军力逼退到太平洋中。由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危机所引发的美俄对峙,拓展了中国和平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空间。

6.谨慎有序地推动南海地区海空力量的发展。“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6]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南海诸岛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在南海地区拥有强大的海空力量。不容否认,目前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安全态势表明,中国现有的海空力量难以应对所面临的现实的与潜在的危机与压力。中国在南海主权争端中安全的困境来源于美国因素的介入,因此其最终解决也将受到海空力量的限制。当然,中国绝不希望在解决南海主权争端中与美国的海空力量发生冲突,但由于无法排除美国以其强大力量进行程度不同的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本着从好处着眼,从坏处打算的原则,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南海主权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适度推进南海地区海空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保发展、卫国权创造条件。只有不断增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海空军事实力,才能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个安全、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央视发布权威“一带一路”版图[EB/OL].[2015-04-13].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4_13_315767_s.shtml.

[2]卡普兰.《亚洲熔炉》解读南海态势[EB/OL].[2014-06-30].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6/30/192554_0.shtml.

[3]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79.

[4]菲斥资20亿美元大购军备 阿基诺:军购支出达空前规模[EB/OL].[2014-11-20]. http://news.sina.com.cn/w/2014-11-20/090331174499.Shtml.

[5]吴士存.当前南海形势及走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32.

[6]〔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M]. 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418.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key conjuncture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refore the relevant geo-political pattern constitutes the geo-political amb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o adjus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geo-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hould be a geo-political system in which the dealing with South China Sea crisis comprises a large part of it. China attaches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and shared destiny, and commi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featuring win-win and cooperation. Such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re based on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navy and air power in South China Sea.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geo-political pattern;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geo-politics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争端世纪南海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