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6-06-04 15:29自治区国资委促进大学生就业课题组
人事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广西岗位

自治区国资委促进大学生就业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应该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此,自治区国资委成立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人员和单位等形式,深入调研广西部分国有企业和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认真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广西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广西直属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

1.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企业需求总体增加不多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6年的770万人,15年增加了6.7倍。其中,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70万,每年递增20余万。同全国趋势一样, 广西高校毕业生2014年18.1万人,2015年18.9万人,预计2016年达到20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均有较大递增。根据自治区国资委对监管企业的调查统计,认为未来三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趋势基本持平的占63.8%,认为需求呈下降趋势的占14.2%,认为需求逐年增大的占22%。预计未来三年,在高校毕业生总量迅速增多的情况下,广西国有企业需求总量不会显著增多,不可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紧张形势。

2.广西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当前,“人才强企”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推进,广西各种所有制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中,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大学生。49.8%的企业认为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有一定难度,33.5%的企业认为合适的毕业生较少、不容易招聘。大部分企业难招到合适的大学生。

调查显示,企业招录高校毕业生最看重的是是否有真才实干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意愿。这一点从对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缺少实践经验(60.98%)、个人能力不足(50%)和缺少适合的岗位(48.17%)。正因为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国有企业无法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

当前,国有企业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岗位有限,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远远比不上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庞大的民营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企业, 2012年8671人、2013年7819人、2014年6282人、2015年6025人,假设广西其他国有企业招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的2.3倍计算(根据资产总额比例得出。2012年底,广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与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比为2.3∶1),那么,2012年以来,全区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占全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最高不超过17%,且呈下降趋势(见表1)。

据2015年11月广西政府网统计,2015年,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中,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占就业总人数的59.86%,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位居第二位,占就业总人数的近9%。因此,广西国有企业无法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二、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就业难”与“需求荒”并存

1.近年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人才供需总量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广西人才网联系统2015年四季度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5年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求职人才数为168969人,用人单位需求人才数为100544人,人才供求比为1.68∶1,总体供大于求。但同时,某些专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一些职位竞争激烈,而另一些职位乏人问津。以2014年为例,职位供需分布方面,销售类、建筑/工程类、百货/零售类和行政/后勤类等4个职位类别需求居前列,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需求人才数创历史新高。而在求职方面,行政/后勤类和财务/统计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位居前两位。由于需求较少,计算机硬件类、化工/医疗器械类和法律/法务类3个类别的职位竞争程度最高,其人才供求比分别为11.03、6.04和2.88。

2.高校部分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分析报告》,区内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中,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二级学科的覆盖率达到100%。这类专业重复设置数量过多,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趋同,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没有明显差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如近年广西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技术、艺术学理论、科学技术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中医学、英语、法学等。而一些国有企业在区内却难以招到如港口工程、冷链物流、冶金、粮油加工等专业的本科人才。

在新发布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根据就业状况,把各专业分为“红牌、黄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黄牌专业有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绿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与2014年相比,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如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该专业的总体状态。

(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是影响就业的“拦路虎”

1.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存在偏差

一是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据统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民营企业,第二位是股份制企业,第三位是国有企业。1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占总数的近4成,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但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国有企业(67.07%)、行政事业单位(25.61%)作为就业的首要选择。观念上的错位使得大量毕业生持观望态度。

二是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人数不多,且不太稳定。由于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担心个人发展受到限制等原因,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县级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去就业,煤炭、地质等艰苦行业也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同时,还有不少去基层的大学生表示仅把基层当成自己锻炼和发展的跳板,待积累从业经验后,再“孔雀东南飞”。据统计,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达33%。城乡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普遍存在着 “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接,来了用不上、用了留不住”的现象。

2.部分高校毕业生适岗能力差

一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据调查,影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三位主要因素是:社会实践经验(62.2%)、专业符合社会需要(57.32%)和学校知名度(48.17%)。这显示了社会实践经验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智联招聘调查也显示,2015年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相关的实习经历,这一原因的占比达到30.6%。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全面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适应岗位时间较长。据调查,认为高校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时间为3个月以下的仅占2.2%;6个月的占36%;需要1年以上才能胜任的占30.3%;有7.1%的人认为高校毕业生适应时间为2年。五分之二的人半年内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三)政府的良好愿望未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政府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愿望未达到预期效果。

1.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容易“走过场”

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 “出工不出力”“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一是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指导不够,有些放任自流,使毕业生对实习实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部分毕业生对实习实训政策及必要性不了解,仅把实习实训作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思想上不重视,个人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少数企业接收毕业生实习后,未让毕业生参与岗位实践工作,走马观花,造成毕业生实习却未能“实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未能达到实习实训的目的和初衷。

2.部分就业见习基地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部分见习基地未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有几方面因素:一是政府虽已建立起就业见习补贴增长机制,但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消费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不利于调动未就业毕业生见习积极性。另外,很多毕业生希望到发展机会更多和薪酬水平更高的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区内见习基地见习,见习基地仍有部分空置岗位。二是专业供需不平衡。如电力、能源、生产制造等企业往往招不够见习生,而管理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人数较多,企业能提供的见习岗位又较少,一些毕业生无法按所学专业参加见习。三是见习期满后留用率较低。一方面企业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不高。仅有半数毕业生符合企业的任职要求。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毕业生,与同单位非见习人员在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自愿离开另谋出路。

3.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供需信息交换不对称

一是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供需各方有效信息,包括各高校各专业毕业生个人信息及当前就业情况、企业岗位需求情况等,使得供求双方在开展招聘和求职过程中无法优化选择,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企业的招聘工作。二是及时有效地公布供需双方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亟待加强。目前,供需各单位的信息平台只顾自身的建设和信息管理,存在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管理的现象,没有实现所有平台的互联互通,全国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签约情况无处查询,适合该专业的岗位信息也没人统计并公布,信息服务平台对毕业生进行指导的功能较为薄弱。

(四)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国有企业具有较好的人才培养资源优势,组织机构严谨有序、职能明确、流程规范、各类规章制度完备,有较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和使用激励制度。但在人才培养上,国有企业的优势却未充分发挥。

1.国有企业的培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本企业在职人员或见习人员,大部分未入职或未进入见习基地的毕业生无法得到国有企业系统的培训或学习的机会。

2.国有企业的实训基地培训职能有限。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训经验较为零散、不系统,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进入企业后,企业仍需进行大量岗前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各实训基地拥有的师资有一定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未必能培养毕业生达到岗位要求,需要将各实训基地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共享师资和设备。

3.对国有企业招录毕业生激励不够。政府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国家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但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企业在招录高校毕业生方面,政策支持和补助激励作用不明显。

三、促进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扭转“供需脱节”现状

建议政府积极引导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对接,推进高校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追查,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二是及时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增加招生数量,对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不开设或减少招生规模,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帮助高校形成灵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和见习基地的作用

1.多方联合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实习、实训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国有企业、工业园区建立一批专业突出、特色明显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民办人力资源公司或中介服务公司,建立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建立产学研实训“模拟工厂”, 实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快速有效提升。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模拟工厂实训平台”建设、课程开发。如广西柳工路创已在柳职院、厦门集美职校开展了“模拟工厂实训平台”“工业物流实训平台”和“实训车间”改造项目,与全国20多家职业院校达成实训平台建设意向,经实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各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2.发挥国有企业见习基地的示范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结合广西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广西国有企业见习基地数量,扩大见习对象范围,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出台就业见习相关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就业见习的奖惩机制。如国有企业见习基地平均每年吸纳见习生达到一定数量,留用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奖励或加大补贴金额。同时,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及考核,充分发挥见习基地的作用。三是加大对见习基地的扶持力度。不断探索建立就业见习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招收、培养见习生的积极性。如浙江省对省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基地建设经费补助;广东省对在企业见习的毕业生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辽宁省对录用见习人员并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带教人员均给予奖励补助。企业提供见习岗位的,按比例给予补贴,以分摊企业提供见习生岗位的建设成本。

(三)打造就业供需信息平台,构建企业与学校、学生的信息桥梁

1.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供需双方信息资源

将高校毕业生信息统一录入广西人才网站,按身份证建立职业履历档案。每年对区内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岗位需求统计,与广西高校毕业生供给情况进行比对,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建立各高校毕业生分布、就业去向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如广西公开发布《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信息手册》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信息手册》。两本手册共收集发布了843家有效企业的招聘工种(岗位)信息2679条,195所高校、中等职业学校179829名高校毕业生及105704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信息。

2建立全区甚至全国联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

高校毕业生可通过网站自行完善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与报到接收、人事代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聘、社会保险办理及接续、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业务均互联互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实名登记作为办理各项业务的前置条件,让供需双方可以及时掌握人才供应、需求信息。

3.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学生的对接和沟通

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企业可派人辅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全企业仿真系统”和“实训工厂”等虚实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校企双方及时交流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无缝对接,以降低就业成本,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企业挑选到合适人才提供更多帮助。

(课题组成员:韦刚强、沈文红、刘献伟、王家一、张宗卿、潘磊、阳晓枫)

猜你喜欢
毕业生广西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