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

2016-06-04 08:17于文畅鲍晓蕾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9期

于文畅 鲍晓蕾

(一汽总医院药学部,吉林 长春 130011)



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

于文畅鲍晓蕾1

(一汽总医院药学部,吉林长春130011)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老年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和肠道益生菌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口服,用法同试验组,疗程为3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肝功、肝脏超声评分,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治疗疗效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HDL-C高于对照组,AST、GGT、ALT均低显著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老年NAFLD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是治疗老年NAFLD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烯磷脂酰胆碱;肠道益生菌;脂代谢

1一汽总医院消化内科

第一作者:于文畅(1972-),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细胞可由脂肪变性发展到炎症、纤维化,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慢性肝病〔1〕。目前发达国家成人NAFLD发病率在20%~30%〔2〕;老年人群NAFLD的患病率在15%~47%,高于年轻人,这与老年人群血脂、血糖和血压普遍较年轻人高有关〔3〕。NAFLD可逐步进展为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关〔3〕。NAFLD确诊后难以逆转,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NAFLD的治疗措施〔2,4〕。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NAFLD的危险因子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关系密切〔5〕。本文观察老年NAFLD患者应用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的肝脏超声、肝功能与脂代谢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消化科治疗的100例老年NAFLD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62~75岁,平均(66.31±4.18)岁。随机分为2组,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的试验组,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5.22±3.5)岁,平均病程(4.20±0.85)年;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48±3.15)岁,平均病程(3.95±0.82)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NAFLD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华肝脏病学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6〕,同时排除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140 g/w,女性<70 g/w,并排除严重的心、脑、肾等疾病,排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遗传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

1.3检查方法治疗前后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和饮酒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治疗前后,常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两组均空腹于次晨8:00采肘静脉血,由一汽总医院检验科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并由我院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使用美国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 MHz行腹部超声检查。

1.4治疗方法均予限制脂肪和酒精摄入、避免用肝损伤药物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420 mg(2粒),2次/d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商品名:易善复,北京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456 mg,3次/d,口服。对照组单纯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末检测各项指标。

1.5观察指标均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并行肝脏B超检查。脂肪肝超声积分方法:灶性高回声、近场回声增强或肝区光点增粗各计1分;肝肿大、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系统显示不清或无法辨认各计2分。治疗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血清TC、TG和AL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超声提示肝实质回声正常。②有效:症状好转,血清TC、TG比治疗前下降大于50%,ALT比治疗前下降50%以上且低于正常值2倍以上,超声显示脂肪肝好转。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进展。总有效数包括显效数和有效数。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肝功、血脂比较两组治疗前TC、TG、LDL-C、HDL-C、ALT、AST、GG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G、TC、LDL-C、ALT、AST、GGT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TC、AST、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s,n=50)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肝脏超声积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均较治疗前〔(4.84±1.18)、(4.62±1.33)分〕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2.42±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8±0.14)分〕(P<0.05)。

2.3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8.0%,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4.0%,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P<0.05)。

3讨论

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在各年龄段中,老年NAFLD的发病率最高〔2,3〕。肝脏超声诊断NAFLD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高,是临床工作中诊断NAFLD的首选方法〔7〕。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进入肝细胞,加速肝内脂肪分解,发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细胞器,还可通过提高各种磷脂依赖性酶活性,减少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有效阻止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纤维化,最终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8〕。已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NAFLD具有一定疗效〔9〕。

动物实验表明,在NAFLD动物模型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降低其肝脏内的脂肪含量〔10〕。研究表明,50%的NAFLD患者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11〕。文献报道,肠道益生菌可促进TC、TG的降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乳酸菌发酵产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成,并且能通过与胆固醇结合抑制其吸收入血液〔12〕。肠道益生菌改善NAFLD病情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包括以下方面〔5〕:①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变等密切相关,而后者是NAFLD的危险因子;②在NAFLD患者中肠道菌群产生的氨、酚类、乙醇增加,肠道益生菌可抑制这些肝毒性物质的产生;③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参与NAFLD发病,肠道益生菌的增殖可抑制革兰阴性菌的生长。

综上,应用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NAFLD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是治疗老年NAFLD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案。本研究样本例数和观察时间有限,对肠道益生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NAFLD的远期疗效仍需要临床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

4参考文献

1孙婉璐,曹海霞,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9):705-7.

2Rinella Mary 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15;313(22):2263-73.

3何淑梅,孔俭,牛俊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25-7.

4任晓荣,才蔚涛,曹玉贵.综合干预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2;26(10):1035-7.

5van Best N,Jansen PL,Rensen SS.The gut microbiota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current method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J〕.Hepatol Int,2015;9(3):406-15.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6.

7姚宗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诊断〔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4):4-6.

8刘梅,陆伦根,曾民德.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肝脏,2006;11(1):43-5.

9吴春晓,陈燕鸿,周晓蕾,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调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2;4(2):17-20.

10Xu RY,Wan YP,Fang QY,etal.Supplementation with probiotics modifies gut flora and attenuates liver fat accumulation in ra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odel〔J〕.J Clin Biochem Nutr,2012;50(1):72-7.

11Arslan N.Obesity,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44):16452-63.

12Kim H,Kim DH,Seo KH,etal.Mod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lasma cholesterol and weight gain in hamsters fed chardonnay grape seed flour〔J〕.J Agric Food Chem,2015;63(5):1460-7.

〔2014-12-05修回〕

(编辑苑云杰)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9-219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68

通讯作者:鲍晓蕾(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