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江鸩杀李逵的原因

2016-06-04 00:42王红彩王玲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逵宋江水浒传

王红彩 王玲玲

[摘要]宋江、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从江州相识到魂聚蓼儿洼,一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他们的相聚以“义”为基础,表面上情分最重,但内部却充斥着尖锐的矛盾,李逵最后也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两位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不仅与二人的出身、文化教养、思想追求及悲剧性格有关,且与时代观念及作者情感倾向有紧密关系。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李逵;忠;悲剧性格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93-02

一部《水浒传》,令人愤怒、令人叹息的就是宋江在临死之前毒死了兄弟李逵,而李逵也心甘情愿受死。宋江与李逵患难与共,李逵对宋江又极其忠诚,极其崇拜。看起来,宋江鸩杀李逵让人始料不及,但综观全文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及结合时代观念、作者的矛盾心理,李逵的被毒杀又是必然的。

一、宋江、李逵非同路人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水滸传》作为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它在反映人物对立的冲突时,集中地反映在宋江、李逵身上。他俩无论是出身、文化教养还是人生追求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一)二人的出身及文化教养不同

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日常又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小说中二十二回中又说“他是个庄农之家”,可见宋江有田产,同时又有钱周济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宋江出身富户,生活地位至少处于农民的上层。小说中又说宋江是一名刀笔小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儒家高度评价的忠、孝、信、义的美德。由此看,宋江是一个上与统治阶级有关联,下与广大人民有密切关系的人物。

李逵出身贫苦农民,由于在乡中打死了人,逃命在外,他又在戴宗那里做了一名小牢子,过着低下的贫苦生活。由于出身贫农,他没有受过传统的文化教育,是一个文盲、大老粗。他粗鲁、糊涂、不知法度、不管礼法。他做事直率,没有半点虚伪之态,他对自己弟兄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回家接老母,老母却被老虎吃掉,于是他杀了四虎。他粗鲁中也有可爱之处。在枯井中救卢俊义害怕别人把他留在井中;戴宗不让他吃荤,他偏吃,吃了之后戴宗就三番五次折腾他,他完全信以为真。他做事直率,没有半点虚伪之态。他一生憨直、一生存真、心口如一,他对自己弟兄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也有缺点:嗜杀如狂,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惹出祸事却让别人收拾摊子。

(二)二人的人生追求不同

宋江一直是个“官迷”。由于受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宋江有着对功名富贵的强烈追求。小说三十二回中他的一席为武松前途谋划的肺腑之言,把宋江的人生追求充分显露出来。他的最高理想是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了他的理想他一直用委曲求全、屈中求伸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一坐上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随着义军的壮大,他把义军的胜利当作换取招安的资本,完全执行起上山之前他为武松的谋划。七十一回中,菊花会上他明确提出了招安的期望,希望做国家的臣子。在鲁智深擒方腊之后,宋江劝鲁智深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以报答父母勤劳之恩。总之,宋江一生致力于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李逵一生追求“快活”。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快活”二字。他屠杀了扈三娘一家后说杀的快活。他出身贫苦农民,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直接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本能地具备了对官府本性的清醒认识。他骨子里的反叛精神最彻底,“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是他最了不得的反抗呐喊,这在当时是很激进的,反映了农民中少部分人的政治理想。李逵一直与宋江追求招安的纲领做斗争。宋江和李逵以“义”为基础聚合在一起,“义”将他们许多的差异暂时掩盖住了。待到义军势力壮大,宋江求招安的愿望愈加强烈起来,宋江与李逵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从头到尾,李逵始终没有对招安表示过赞成。每次宋江提出招安的话题,他总是站出来唱反调。季羡林曾说“建立新社会的农民空想和推翻腐朽王朝的现实要求,是李逵反抗精神的主要标志”。

宋江力求招安,追求功名富贵,而李逵反对招安,什么事都追求“快活”二字。由此看,宋江、李逵二人的人生追求截然不同。李逵成了宋江追求功名富贵路上的绊脚石,宋江一直想除掉李逵,直到临死时才得以实现。

二、宋江、李逵性格的悲剧性

宋江出身小吏,有着过人的机智,高超的领导才能,但是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入仕思想严重,造就了自己和众位兄弟的悲惨结局。

(一)小吏出身的卑微感

我们通常官吏并提,实际上自宋代以后,“官”和“吏”两者的社会地位差距越来越大,在当时“吏员在统治者内部是处在边缘地位的”。从宋朝历史看,官是士人,吏是庶民;官可以升迁,可以封妻荫子,吏一般情况下没有升官,封妻荫子的资格。宋江由于笃信儒教,他身上沾染了奴性的自卑的心理。他对自己出身小吏,犯罪在逃的身份有着自知之明,即使他在以后做了义军领袖,仍没改掉他小吏出身留给他的卑微感。卑微感在他时常的语言中表现便是开口闭口“小人不才,自小学吏”,“宋江鄙猥小吏,无才无学”等。在行为动作上时常表现出懦弱、奴颜婢膝的猥琐形态,时常纳头便拜,口称“死罪”。作为义军领袖,他虽满腹良谋,但却胸无大志,只求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当时的所处的环境阻碍他的人生追求,这就“注定了宋江孤独的一生,注定了宋江殉道者的结局”。

(二)两重性的悲剧性格

宋江的一生,充斥着矛盾、充斥着痛苦。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和行为上他都遵循着圣人的教诲,但儒家是积极人世,富有功利取向的。小说前七十回主要写宋江的“义”,正是他的“义”,使他倾向反抗,不满现实,但他所行之“义”是以不触犯封建统治为前提的“义”。七十回之后主要写他的“忠”,但“忠”和“义”又是对立的两种思想,这就使宋江处于两难境地。“忠”一直主导着“义”,使宋江最后利用“义”让众多兄弟成了他“忠”的牺牲品。由此可以看出“他终究没有看破名利,终究不能摆脱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无法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不择手段地赚取一些弟兄上山,为了赚取秦明,他定计害死了秦明一家老少。他救了晁盖却害了何进,杨志以及对宋江最好的知县。但在平方腊一战中,众兄弟一个个牺牲,他又肝肠寸断,伤心不已,悲痛常常使他痛哭流涕。他不想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但他最后还是做了。然而,他又想得到宽恕、赦免。立了奇功后却不得重用,但他仍不改“与国家出力”的初衷,直到喝下毒酒,生命将近时刻,他还不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他又在临死之前让李逵喝下毒酒,说是害怕李逵起来造反,怕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名,真可谓愚忠。

宋江幻想通过招安这条路来达到自己的理想,但却葬送了许多兄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在行动中就把儒家思想中遵守等级秩序的忠君推向不辨是非的极端,把儒家人生态度的积极用世、百折不挠地贯彻到他人生艰苦卓绝的实践并最终异化为执迷不悟、不择手段的偏执狂”。

三、时代观念的影响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水浒传》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以北宋末年为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又是社会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分析作品中的悲剧结尾,决不能忽略时代的观念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时代观念的影响

北宋时,程朱理学兴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为程颐、程颢兄弟二人,他们强调“君道”、“臣道”、“父道”、“子道”这样一些封建伦理规范,认为这些都是“天理”的体现。在《水浒传》中的宋江身上,正体现了对“理”的膜拜与服从。宋江为臣,为子的忠和孝,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作者通过宋江之口一再宣扬“忠心报国”的思想,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考虑,作者最后又安排宋江鸩杀了李逵,让李逵成为宋江“忠”的牺牲品,使宋江的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

(二)作者的矛盾情感倾向

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写招安之前,主要歌颂了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英雄行为和起义军粉碎镇压扫荡州县所向无敌的力量和威风。这在总体倾向上是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的,但作者又时时用符合主流社会规范的思想淡化它,显然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作者通过塑造宋江与李逵这两个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来体现他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小说中宋江一出场,作者就对他进行了赞美,把他塑造成具有儒家高度评价的忠、孝、信、义的美德的人物,显然作者对他是肯定的。但在宋江被迫上梁山之后,作者又对他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采取的卑劣手段进行了描写,直到他临死时还以李逵的性命来保全自己的清名。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是为了更有力的批判宋江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从而显示他对功名富贵思想的否定。作者虽肯定宋江走招安之路,认为这是洗去强盗之名的方法,但作者对统治者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他对宋江迷戀富贵是持批判态度的。作者用李逵被宋江鸩杀这一鲜血淋漓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那个腐败不堪,黑暗绝望的朝代,封建统治阶级是不可信赖的,留恋功名富贵,凶多吉少,对统治阶级效忠到底,难免发生悲剧。

宋江、李逵二人刚开始以“义”为基础相聚在一起,由于出身的不同,导致了思想、性格的差异。上梁山之后,矛盾开始突显出来,李逵始终作为宋江招安思想的反对者出现在众好汉之中,二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作者安排李逵死在宋江手下,这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李逵宋江水浒传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不打不相识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李逵的爱情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
”官迷“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