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行
——“重走长征路”活动侧记

2016-06-05 14:59李亚新
金秋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央红军阻击战湘江

文·图/李亚新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行
——“重走长征路”活动侧记

文·图/李亚新

编辑、记者在苏一大会址参观、学习。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世界强国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红飘带,成为人类历史上永不消逝的记忆。

7月8日上午,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联合主办的“重走长征路,激发正能量”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纪念广场举行。

出席启动仪式的有中组部老干部局有关同志;江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肖洪波;赣州市和于都县的党政领导同志。全国22家老年期刊社总编、记者;老同志代表等300余人。

中组部老干部局三处副处长李忠平在致辞中指出:全国22家老年期刊联合发起的“重走长征路,激发正能量”主题活动,是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通过开展追寻红军足迹、寻找长征精神、记述长征故事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并将用3个多月时间,沿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进行采访和报道,是一个气势恢宏、意义重大的新长征。希望大家认真落实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的要求,不辱光荣使命,切实把这个主题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宣传好。期望我们的老领导、老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弘扬长征精神,继续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

江西于都:长征第一渡

1934年的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

江西于都县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稻米充足,同时于都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因此,于都成为了长征的出发地。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于都人民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来架设浮桥,有的用于摆渡。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群众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送木板门材。仅用4天,就在于都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还布设了许多摆渡和涉河点。10月16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江西瑞金:“毛主席”称呼在这里诞生

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联合采访团来到了红都瑞金。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苏区的代表,以及红军、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工会等代表,共610人。

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设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当时的会场就设在瑞金东北面叶坪村里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谢氏宗祠。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15个房间,作为各个部的办公室。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和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的驻地。

当时,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围剿”之后,来到了苏区首府瑞金,同任弼时住在一起。当时毛泽东的一些精辟论述和他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的种种传奇历程,使任弼时非常敬佩。

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任弼时随毛泽东、朱德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大会主持人任弼时在大会上第一次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并请毛主席为大会题词。毛主席提笔书写了:“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毛主席的题词使参加大会代表们激动万分,大家高呼“毛主席”“毛主席”。从此“毛主席”这个称呼诞生了。

解放后,按“一苏”大会的场景和临时中央政府原貌进行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这里还保存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等建筑物。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江西信丰县—大余县:洪超和陈毅

重走长征路,继续在路上。全国22家老年期刊编辑、记者从瑞金经过国道——省道——乡村公路近4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打响“红军长征第一仗”的信丰县新田百石村。

如果不是亲自经过长征路,就不会知道这第一道封锁线是一路山深路窄,想要突破这道封锁线,实在是难!之所以要花近4个小时来到这里,是为了祭奠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将领——洪超师长。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前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

1934年10月20日,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

当时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洪超1927年离开家乡参加革命,至全国解放初一直杳无音信。1954年春,他的一位同乡和战友回乡带回噩耗,却不知道他牺牲的确切地点,更不知洪超埋骨何处。家人也曾寻找过烈士遗骸,却毫无结果。

洪超牺牲后,由于战事匆忙,他的遗体被当地一位陈姓老乡草草收殓,安葬在村前的山腰上。红军将洪超生前的一件长大衣留给他作纪念,这件大衣也许是洪超留下的惟一遗物。每逢清明节,当地村民都要集体为他扫墓,以淳朴的民间方式祭奠英灵。后来政府寻找烈士遗骨,根据这些线索确认了洪超的埋葬地。

2005年3月下旬,当年洪超的部下张爱萍上将的女儿张小艾,建议修建洪超烈士墓,得到当地政府的响应。纪念碑于2006年清明节完工,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了碑名──“洪超烈士之墓”。

离开洪超师长墓地,采访团成员前往江西大余县的梅岭。梅岭是沟通粤赣两省的重要关口和通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红军长征走后,陈毅因腿伤留下,在赣南及梅岭一带,打了三年游击。

在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

1936年冬天,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眼看大火就要烧到陈毅潜伏之地,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浇灭了大火,陈毅因此脱险。

艰难的日子里,陈毅知道自己随时可能牺牲,遂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广西灌阳:酒海井里的百余名红军伤员

人们都知道广西桂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却没有想到,桂林所属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县,在82年前,是红军浴血奋战突破湘江的地方。7月11日,联合采访团来到这里,寻找红军的足迹。

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烈士墓纪念碑位于百灌二级公路47公里处的灌阳县新圩乡光明村,一个小型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一口井、一个碑、一座塔,几株苍松翠柏构成了这里的主体。100多位红军烈士长眠于这里。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突破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团、十五团、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敌军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100多名伤病员捆绑后,丢进这个深不可测的酒海井里。伤员们在井中挣扎哀号,惨叫声不绝于耳,数天后才全部离去,惨不忍睹。

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指挥所位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杨柳井村。1934年10月,李天佑率领红5师担任军团前卫,奉命在广西灌阳新圩抗击国民党两个师,激战3昼夜,完成掩护中央机关纵队安全渡过湘江的任务。

解放后,李天佑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红军曾三次经过广西桂林灌阳县,在县内的时间共有17天。他们除了行军打仗外,还做了大量群众工作,留下了上千幅标语,至今还有60幅标语清晰可见。

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灌阳县水车乡滨家桥村,该址为该村远岗公字九如的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上下两座,内设天井和厢房,砖木结构,前门外八字形装饰,两边墙体均书写“九如堂”三字,坐北朝南,总面积289.9平方米,现保存完整。

1934年11月,红三军团由湖南经雷口关到水车村,经先头部队侦察,把当时村里最大的“九如堂”选为指挥部,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此坐镇指挥。2006年5月25日,该指挥部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我们采访了私宅的主人——69岁的蒋兴美老人。她说:“当年红军就在这里住过,当时我还没有出生,是家公见证了那段历史。毛泽东是党的好干部,是真正的好干部,他拿钱给村民修水利。”“现在党的干部怎么样?”记者问,蒋兴美老人回答:“没有当时那么忠诚!”

我们来到的文市镇玉溪村祠堂,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总政治部驻扎的地方。在这里,红军领导接见了桂北瑶民起义大总统凤福山,派去与红军联系一起打击土豪劣绅,军阀官僚特使。随后,红军下达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指示》到各军团,阐述了执行正确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指示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重要蓝本,玉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祥地之一。

该遗址目前正在整修中,纯朴的村民捡起地上的旧展板给我们作介绍。

在这里,记者实地采访了当地85岁老人文仁森。听老人讲,当时红军长征经过灌阳,总政治部驻扎在文市镇玉溪村祠堂,并下达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指示》。当时有一个连级干部在战争中受伤,被玉溪村一个姓黎的村民(已过世)救起并在玉溪村养好了伤。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这位连级干部特意回来看望了他的救命恩人。

1931年,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在这座古老的庙宇里,主持召开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会议抛弃了“左倾”冒险计划,决定去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从而挽救了红七军。因此,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广西全州、兴安—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敌军杀害100多名红军伤病员的酒海井

22家全国老年期刊的编辑、记者在广西全州、兴安县进行了考察、采访。

说到湘江战役,就不得不说到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新圩阻击战、脚山铺(觉山)阻击战、界首阻击战。

新圩阻击战:1934年11月,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灌阳方向桂军第十五军的两个师,第七军的一个团,以保证红军全军左翼安全,掩护红军大部队过湘江。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领全师指战员把阻击阵地选择在杨柳井附近的水口山、枫树脚、板桥铺一带。红十五团在公路左侧(往灌阳县城方向),占住钟山、打锣山、坦复、定复一带,红十四团在右侧的霞上坪、判官山、打矿山、马鞍山一线,师指挥所设在杨柳井左侧山头上。

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打得最艰苦、最悲壮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历时三天三夜,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对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脚山铺(觉山)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斗。

1934年,为了保护中央红军右翼,掩护中央纵队通过湘江,红一军团在界首至全州的桂黄公路边的脚山铺一带阻击国民党湘军的猛烈进攻。1934年11月29日晨,湘军由全州南下,以第十六、十九师为前锋,出动了十几架飞机,三架一组,对在脚山铺阻击的红军阵地进行扫射轰炸,然后以密集的炮火进行炮击,炮击后开始进攻脚山铺红军阵地。

向烈士敬献花圈

红一军团一、二两个师,与占绝对优势的湘军鏖战4天,伤亡惨重。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四千人。

界首阻击战也叫光华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

红军中央纵队进驻界首镇后,把总指挥部设在三官堂,彭德怀在这里亲自指挥光华铺阻击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朱德和周恩来都赶到了这里指挥渡江,在这里向全体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这个界首通道的两侧坚决阻击住敌人,掩护中央纵队从界首渡口渡过湘江。三官堂即“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解放后也被称为“红军堂”。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很少流泪的林彪望着漫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在全州的湘江转弯处一个叫“岳王塘”的地方,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全都汇到这里,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变成了灰色的江。在渡口附近,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江水。当地老百姓说,三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吃湘江鱼。

三官堂门前紧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十余米(现在是界首渡口红军渡江遗址),当年红军中央一、二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

除了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旧址采访外,采访团的编辑、记者还走进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广西老山界、龙胜:红军翻过了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苦历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三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场景。文中记述:“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当年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老山界也因此文而名扬天下。随后,红六军团在政委王震的带领下再次翻越老山界。

毛主席《长征》一诗中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就在诗中“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北麓。老山界全长30华里,最陡峻的有5华里。其中百步坎地段为70多度的陡壁上雕凿出来的百余级石梯,形似天梯,令人望而生畏。1934年12月,当红军翻过老山界到达南山时,当地百姓无不惊讶,都说红军是神兵天降。2002年10月,这里修建了老山界纪念碑,并将陆定一手迹“老山界”拓刻于大理石碑上。

为方便游人攀登,这里按照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开辟出一条游道,取名“红军路”。如今的红军路和红军长征时走过的相比,已经好走了很多,但一位记者一不小心还是陷入了沼泽地里。可想而知,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时是多么的艰难。

离红军亭不远的几十米处,有一株高大挺拔的“红军树”。当年,红三、红八军团的殿后掩护部队与广东军阀在此打了一场遭遇战,牺牲了十几位红军。后来,当地群众挖了一个大坑,将烈士集中埋在这里,上面栽上一株松树,历经70年风霜雨雪,苍翠而高洁。

其实,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是双重的,有自然险境的阻挡,还有当时低落的心情。毛泽东在长征出发前患上了疟疾,主要靠担架抬着行军。翻越老山界时,毛泽东与同样坐担架的王稼祥、聂荣臻等人一边行军一边交谈,都痛感军事指挥有严重错误。翻越老山界后,毛泽东建议改变行军路线,改向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并被主持军务的周恩来接受。当时毛泽东词中“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一句,一谓山之高,二谓危机之严重,但红军毕竟从这个“离天三尺三”的缝隙中闯了过来,预示着中国革命将迎来光明的坦途。

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脚步,22家全国老年期刊编辑、记者翻过老山界,到达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过龙胜,虽然只有十天,行程不过一百公里,却给龙胜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

1934年12月初,血战湘江的红军翻过老山界就进入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地界。6日,红军来到了龙胜泗水瑶乡。这里的群众因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压迫和民族歧视,曾踊跃参加1933年爆发的桂北瑶民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震惊朝野,反动政府调集重兵进行血腥镇压,起义一度处于低潮,瑶民的处境雪上加霜。听说这些情况以后,红三军团某部首长在细门村的龙舌岩下会见曾参加瑶民起义的瑶民代表,宣传革命道理,提出“红军绝对保护瑶民”,鼓励不甘屈辱的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并挥笔写在龙舌岩上,表明红军革命的决心。

瑶民很感动,当下顺着笔迹原样雕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见。为了纪念此次会见,瑶民将龙舌岩易名为“光明岩”,现叫“红军岩”。

在这里,中央红军还以最生动的形式向龙胜各族群众宣传了党的宗旨和党的民族政策,打破了长期以来造成的民族隔阂,增进了民族团结,获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使处于极端危难中的红军摆脱了困境,得到了发展,为红军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至此,22家全国老年期刊编辑、记者重走长征路活动第一阶段到此结束。大家通过重走长征路,亲身体会到了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与磨难,也寻找到了红军当年革命理想高于天,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记者在觉山阻击战旧址前采访当地居民

猜你喜欢
中央红军阻击战湘江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蚊子登陆阻击战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外公“阻击战”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惨烈的土桥阻击战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