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记忆
——齐鲁访砚石

2016-06-06 11:54韩少华
大观(书画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尼山砚石孔子

韩少华

石头的记忆
——齐鲁访砚石

韩少华

砚本为石,自然史与文明史在这里产生了碰撞。

蓬莱之岛

山东省地质博物馆的张希雨先生曾著文《鲁砚及其地质特征》,专论鲁砚主要砚石石材的地质特征,首论红丝石:

红丝石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第一岩段的顶部与第二岩段的接触部位。矿层厚几厘米到1米,沿走向断续延长百余米,其延深边采边探,矿层不稳定。砚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有铁质物和极少量的石英,是隐晶微粒结构,假层理构造。方解石呈他形粒状,粒径0.01毫米。铁质物参与构成弯曲、不规则的波纹状或同心圆状纹理,宽0.02-0.04毫米。这时隐时现、变动无穷的纹理,称之“红丝”。其形成机理,乃岩石沉积过程中,由沉积环境变化的影响,使沉积物发生频繁交替,或使尚处于可塑状态的具有微纹理的碳酸盐岩层发生拖动变形的结果。用此岩石制砚已有千年历史。

而查阅更多地质文献之后可以发现:鲁砚的石材主要产于鲁西地块,大多都在原石形成期,在地质时代上跨度较大,形成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以古生代寒武纪居多。主要分为变质岩和沉积岩两种。变质岩以绢云母、绿泥石为主要矿物,另含石英、电气石等;沉积岩矿物成分以泥晶方解石为主,另含云母、长石、石英等粉砂级碎屑矿物及少量黏土矿物。石英硬度较高,作为次要矿物充填于性柔的绢云母或方解石中,使砚石柔中有刚、细中有锋,提高了研磨性能。

王守双的徒弟在制砚

在鲁砚的诸石材中,砣矶石可谓十分特别。张希雨在《鲁砚及其地质特征》中这么描述砣矶石:

砣矶石产于长岛列岛(庙岛群岛)的砣矶岛西海岸,故称砣矶砚石。

长岛全景

砣矶石石质为含白钛矿硬绿泥石的千枚岩,产出地层为震旦系蓬莱群豹山口组(一说“砣矶组”)。矿层走向北西,倾角60°,厚度0.5-1米不等,夹于白色绢云母石英片岩中,延伸于海下。砣矶石含绢云母45-50%,硬绿泥石40-45%,石英10-15%,并含有少量的白钛矿、黄铁矿、电气石,以及非晶质的炭质物等。矿物颗粒多呈细粒状、鳞片状,具变余泥质显微鳞片变晶结构。砚石成分均一,质地致密,硬度3-4之间,既不吸水,亦不透水,颜色黑润,群星闪闪,宛如无月星空,又似地上雪浪滚滚,惊涛拍岸,纹彩深似龙潭秋水,碧波粼粼,映日泛光,故又称“雪浪金星砚”。

而这产自砣矶岛的“雪浪金星砚”曾引乾隆皇帝赋诗一首:“砣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乾隆喜爱书画,也爱砚,除常用的被喻为“马肝”的端砚以外,偶尔用到了一方砣矶砚,体验了一番之后,觉得砣矶砚和端砚如同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一样,各具千秋,互有特长。如今,乾隆御用的那方砣矶砚藏于故宫博物院,在民间则很少能寻觅到砣矶砚的踪迹。

为了一探这出自海岛的“雪浪金星砚”,我们向蓬莱而行。

从蓬莱搭渡轮上长岛,如今才不过45分钟行程。我们至长岛拜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砣矶砚传承人、今年已七十五岁的王守双老先生。

谈及砣矶砚,王守双尤记得在童年时,长岛的渔家子弟每逢学龄,长辈便寻一块砣矶石锯作长方形,作为砚台。

就地取材或许是海岛居民的习惯,加以修饰便成贡品。然而,今天45分钟航程的海路,在当年便成海天之隔。王守双介绍,他幼时,岛上居民鲜有常常往来蓬莱者,大多数甚至终其一生未离开出生的海岛。目前在岛上所见古旧的砣矶砚,以不加修饰的为主,而少有略做整饬的,王守双估计恐怕是当年在岛上开馆授课的私塾先生约岛上匠人所制。

因为交通不便,哪怕有负责督办贡品的官员,历朝历代流出岛外的砣矶石仍寥寥无几。好在有北京故宫所藏的这方乾隆题了诗的砣矶砚,才让王守双与砣矶石结下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因缘。

如果我们要写一部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个砚种的发展历史,可能都跳不过日本商人。且不说端砚、歙砚这些曾大量供应日本市场换外汇的砚种了,与中华文化藕断丝连的日本商人在战后经济腾飞之际,对历代砚谱所记载的哪一个砚种都不曾忽视。在我们访黑山红丝石洞之际,也听闻在20世纪80年代有年逾古稀的日本书道人物为一观红丝石洞而坚持攀山的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也是日本商人在故宫看到了乾隆御题“谓同岛瘦与郊寒”的那块砣矶砚,才多方寻找到了山东蓬莱长岛砣矶人民公社,要求订货。

据王守双回忆,当时的公社领导为了完成这个既关政治又关经济的任务,预备成立砚雕车间。王守双当时是岛上少有的拥有高中学历的人才,那时候正做着海木匠。当年的海木匠又称为大木匠,专指造船的木匠,在岛上非常受尊敬,收入也很高,因此王守双放弃成为学校教师或政府机关文书的机会,做着大木匠。因其善木工,被调进了砚雕车间。

不过,当王守双完成手头正在建造的船赴砚雕车间时,已经是九个月之后。此时,砚雕车间因质量不过关,已失去日本客户倒闭了。面对车间人去楼空的景象,王守双在旧址成立了长岛县工艺美术社,一方面向其他砚种学习砚雕技术,一方面寻找生存的机会。

王守双的回忆文章有录:

就在我最为艰难的时候,我发现了另一个商机。在海岛的岸边上,到处是被风浪侵蚀的玲珑剔透的风景石,这些石头不管是纹路还是色彩,每一块都是不加雕琢的艺术品。我选了几块石料,做了几盆山水石盆景,拿到青岛花卉门市部试销,没想到第二天就售出一盆。我问营业员:“是什么人买走了盆景?”她说:“是一个中学美术老师。”我非常兴奋,这说明,我的作品已经被他们认可。不要忘了,40元钱在当时是一个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青岛中山公园领导看了盆景后,主动找到我要求订一批货,给他们布置一个展馆。没想到事情会这样顺利。回来后我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收到货后,他们非常满意。

好消息不断传来,青岛中山公园盆景馆开馆后,杭州一个大学老师到馆中参观,把盆景照片寄到美国。他的哥哥在美国经营一个植物园,看到照片后,回信要求订购盆景。这个老师千里迢迢找到我,要求订货。从这一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发一个集装箱到美国。每年有这样一笔订单,经济效益很快跃居社办企业的前列。不到四年,我盖了一栋三层办公楼。

在这期间,我又开发了“石画盘”“石挂屏”等产品,销路都非常好。而且我生产的盆景在市、省及全国第一届花卉博览会上都获得很好的成绩,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异常顺利的路上,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我的主业。虽然砚台的销路也在直线上升,但仍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下决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向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专家征求意见,生产出一批风格各异的砚台,使各种欣赏水平的人都能选中我的产品。不久,砚台的产值不断创造新的纪录,并走出了国门,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不久之后,王守双被调到县里的工艺美术装潢公司,不到两年又被调到长岛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担任主任,暂时告别了与砣矶砚相互切磋的日子。从社办工厂调到县城当公务员,王守双的经历很为人羡慕,但是他却说并不开心,一方面是错过了几次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喜爱的制砚的工作。

直至2002年退休之后,王守双才又重新办起了砚台厂并有了自己的展馆。王守双说:“我现在不为经济而忙碌,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砚台、盆景、书法、绘画、摄影……”

然而,谈到砣矶砚的石材,王守双不无伤感。今天从长岛再去砣矶岛,又要将近一个小时。而在整个砣矶岛,从地表能够找到的砣矶石开采点只有位于岛西侧悬崖下面的一个地方。那里距离岛民居住的村子比较远,人迹罕至,更因为塌方等缘故已经无从取陆路探访石坑了。

夏季是长岛的旅游旺季,热闹得全然不似一座海外弹丸小岛。岛上早已修好了路、盖满了楼,走进了现代化的情境。除了王守双的砚石展馆,岛上还有多家专营砣矶砚或砣矶石的店面,王守双说这大多是他的徒弟或者从前的员工开的。一方面是有更多的人学习琢磨与经营,一方面是环境的变化,砣矶砚已经不再神秘了。

在王守双的工厂,我们看到他正带着徒弟在制作一方新的砚台。琢石谋艺,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在“仙境”蓬莱外的海岛上,“雪浪金星砚”也被日渐琢磨掉了神秘的面纱。

尼山砚雕刻

仲尼之山

与砣矶砚同样神秘的,还有尼山砚。

张希雨在《鲁砚及其地质特征》中这么描述尼山石:

尼山石为柑黄色泥质石灰岩,因产于曲阜城东南约30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据了解,古代开采砚石之地在尼山东北周家村前的砚石沟。

尼山石的产地位于鲁西尼山穹窿构造带上,其含矿地层为中寒武世徐庄组,岩性由含生物碎屑及海绿石的石灰岩夹泥质石灰岩透镜体组成。此泥质石灰岩透镜体,即“尼山石”砚料。尼山石呈蓝灰色,风化后显灰黄、姜黄、柑黄色,具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物质成分含微晶方解石70-80%,泥质物15-20%,粉砂级矿物(石英、云母等)5-10%,并含“松花”状假化石(铁质物)。但暴露于地表的灰黄色尼山石不宜制砚,深部新鲜的柑黄色尼山石方可制砚。其特色是在柑黄色石面上,呈现有褐墨色松花纹,具松花纹的为制砚之上品。近几年在尼山五老峰下发现了新的砚石原料产地,新的尼山石亦产于石灰岩的夹层中,厚约4-15厘米,柑黄石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质地细腻。或其石褐黄,遍体有青黑色松花纹的砚材,为尼山砚中之佼佼者。

尼山石雕刻师李春汉是这样形容尼山砚的神秘的:“尼山砚出自尼山脚下的砚石沟,因为尼山是孔子诞生地,历来为孔府视为禁地,不让外人动其中一草一木一石,所以,除了孔氏家族自己采石使用之外,仅有进贡皇室的一部分。正因其流传很少,也从未成为流通的商品,因此较少为人所知。”今天,尼山及附近区域被列为保护区,草木石料同样不得擅动。

李春汉在带我们访尼山之前,先带我们来到了尼山东北的周家村。村子紧邻尼山,有几户人家的屋子几乎就要靠着围山而设的铁丝围墙了。从周家村有一扇边门能进尼山,村中老乡告诉我们,因为村民的墓地历来在山麓的另一边,因此每逢丧事或祭奠先人的日子,还是要打开这扇边门让村民进出。

在村里,即可望见尼山的中峰。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之为尼山。尼山海拔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唯中峰为尼丘。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

尼山全景

尼山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据《阙里文献考》载:“后周显德中,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宋代庆历三年(1043),孔子第四十六代裔孙孔宗愿扩建尼山孔庙,增建讲堂,立学舍、置祭田。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请复尼山祠庙,朝议未允。元顺帝二年(1336),复建祠庙并塑孔子像,造礼、乐器,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尼山孔庙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拨款维修。今庙围垣缭绕,环植松柏,共有院落五进,殿堂五十多间,正门名棂星门,二门名大成门。庙主体建筑为中间的大成殿,殿前有两庑各五间,殿之东、西各有掖门。过掖门,殿后有寝殿三间,祀至圣夫人木主,两庑各三间,祀孔子之子伯鱼及孙子思,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东、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东院前为讲堂,后为土地祠。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且单成一院;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系供奉孔子父母处。庙内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石碑约十余幢。

在尼山孔庙东院的讲堂后,就是砚石沟。据李春汉说,在20世纪80年代来这里考察时,还能捡到很多砚石碎片,现在则根本很难再于砚石沟找到砚石了。

宋代文人李之彦曾在其所著《砚谱》中记载:“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兖州史志》记载,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尼山砚开始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清代乾隆年间的《曲阜县志》则录:“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得之不易。”然而,从清末至“文革”期间,尼山砚在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中整整消失了近一个世纪。

尼山五老峰

在尼山附近村落里李春汉近几年新发现的尼山石料

尼山孔庙书院背后的砚石沟

尼山孔庙

1978年,曲阜市工艺美术厂聘请曾在孔府中做过雕刻匠人的贾玉潼为厂长,重新恢复生产尼山砚。曲阜市工艺美术厂先后开发了“松花砚”“葫芦砚”“古琴砚”“书简砚”“古柏砚”“竹节砚”“芭蕉砚”等多个尼山砚品种,以及各种规格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旅游小砚。

李春汉是在1986年进曲阜市工艺美术厂的,当时年仅十七岁。他拜贾玉潼为师,在当时尼山砚车间主任丁辉的领导下开始雕刻尼山砚,从此就与尼山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李春汉参加工作第二年,参加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大奖赛,以汉代画像“砖及瓦当”为主题进行创作,作品荣获“优秀奖”。之后他又先后参加了由“鲁砚”创制者石可主持的“孔子七十二贤碑”(现展示于曲阜孔庙西院)的复制及《孔子圣迹图》(现展示于曲阜孔庙诗礼堂)的雕刻工程,不仅雕刻技术日益精进,在耳濡目染下也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多的体会。

砚石沟当时也几乎无石可取。曲阜市工艺美术厂与石可协作,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新的石坑,产量不大,仅供尼山砚车间利用。因此尼山砚车间的规模不大,培养的技术力量又少。据李春汉说,同侪仅三人,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调离,此后尼山砚车间就没有再制作。

李春汉虽然离开了工艺美术厂,但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对尼山砚石的寻找和收集。如今,他管理着曲阜三宝艺术馆,并以此为基地开辟工作室,制作尼山砚。他约朋友一起走遍了整个尼山山脉,也访遍附近村庄。“也就是两三年前,我们发现了新的尼山石,就在尼山脚下的村子里。”李春汉说。

谈起尼山砚的石材,李春汉一直相信尼山石不会消亡。“那是因地质活动而产生的,虽然只有3到6厘米的薄薄一层,但是在尼山附近的地下全都有,只是大部分埋得很深,没办法开采利用。”

在走访中,李春汉发现有几座村庄有丰富的可使用的尼山石材。“我发现他们都拿那石头砌院墙,有一些明显是有年头了。但是,尼山石有个特点,特别容易风化,风化了之后就没法制砚了。我最后也就是在这些村子里找到了可用的尼山石。”

砚本为石。哪怕今天鲜有人再用砚来作书写之途,其石的本质永不会消亡,自然史与文明史在这里产生了碰撞。

在李春汉看来,今天的尼山砚是当地文化传承的载体。离开了尼山,这文化就不成立。就好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李春汉现在除了制作尼山砚之外,还任中国国际孔子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他告诉我们,他研发制作尼山砚及其系列艺术品不以销售盈利为目的,其与企业合作办起的曲阜三宝艺术馆,主要用以展示他多年来创作的尼山砚,而其中的得意之作,甚至数万元一件都不舍得出手,更有一部分自然天成的圣石绝品,有收藏爱好者出数百万元都打动不了他的心。

为了推广尼山砚,李春汉会把制作的砚台赠送给书画名家,并求墨迹画作。李春汉说,他也会把尼山砚石赠送给当代有名的砚工。一般会送去两块,让砚工体验一下尼山砚石的特征,求这些制砚名家制作一方尼山砚以供三宝艺术馆展示,而砚工自己则也能留下一块。

此外,李春汉还把尼山砚连同曲阜楷雕和碑帖精品一起展示出来,作为文化产品,靠着曲阜的旅游资源来传播尼山砚文化。

这些引入当代传播与经营观念的举措,对传统砚台的推广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后记:鲁砚行业的未来

山东地区的砚石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石可推动而得名,至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成立了鲁砚协会,统合了山东的各个砚种。山东省鲁砚协会执行会长傅聿胜告诉我们,目前,协会每年夏天都会举办砚文化培训,“今年举办到了第二届,请来了鲁砚和端砚的制砚大师。培训班面对各个砚种的年轻骨干,说文化、说制砚、说经营,为期近十天”。在培训班期间,也会要求鲁砚各砚种的制作者带来自己的得意作品,举办评选。傅聿胜会长会邀请一些有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的朋友来参观评选前的陈列展示,他说:“这些朋友不一定是懂砚的,但是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让他们先接触鲁砚试试,他们会是鲁砚潜在的收藏者与消费者。如果这些朋友看到喜欢的砚,我也希望制砚者尽量能以成本价格转让给他们。”凡此种种,一方面,统合各个砚种,形成合力,以利于行业发展、经营;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得以认识鲁砚及其背后的文化。

制砚主要靠石,鲁砚之石成于洪荒时代,伴随中国传统的书写文化与人文理想而兴,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被归于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如果说,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是一种石头的记忆,那么,以石为砚的书写习惯又何尝不是一种石头的记忆,值得今天的人们珍藏。

猜你喜欢
尼山砚石孔子
《尼山萨满传》节选(18)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尼山萨满传》节选(13)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尼山萨满传》节选12
세계적인 사상문화의 향연——-제5회 니산(尼山) 세계문명포럼 취재기
吉林松花砚石产状及矿物学特征研究
品砚艺术创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