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演化、系统要素与现代体育变迁
——终身体育理论建构的系统动力学基本分析框架

2016-06-07 08:2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体育

汪 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部,湖南长沙410105)

◀体育人文社会学

自组织演化、系统要素与现代体育变迁
——终身体育理论建构的系统动力学基本分析框架

汪 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部,湖南长沙410105)

为促进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竞技体育、校园体育、休闲体育、民生体育等不同场域下的体育形式对终身体育理论的多维价值诉求,需在发展目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外部环境等要素的支撑下,理性地看待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现实困境。因此,应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主体间性”规约不同价值诉求,坚持个适化发展,打造“回归生活”的理论研究范式。

终身体育理论;多维诉求;系统要素;现实路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俨然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内部各要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影响人们生存与发展重要因素。世界的多元化是发展的趋势之一,多元化的理念、多元化的发展诉求支撑着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在这种环境的滋养下终身体育理论应运而生。经济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体育的形式与样态,诱发了体育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变革,促成了多样化体育系统的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形态从场域及功能上主要划分为竞技体育、校园体育、休闲体育、民生体育,不同的体育形态对终身体育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诉求,扩大了终身体育理论的目标定位,形成了新的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改变了原有的要素形态,促使终身体育理论体系的重构。

1 现代体育自组织发展呼唤终身体育理论的引领

现代体育是按照一定规则构成或存在某种秩序的组织,根据一个组织是否按照外界特定干预而形成的研判标准,现代体育组织力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点。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具有多维诉求,但其皆是植根于终身体育理论。终身体育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一个人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在我国国民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实质是通过体育活动开展一贯性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个人及社会所希望的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不断修正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达成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在高校的场域内,表现为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养成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毕业以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理论内涵。实际上,终身体育理论的内涵充实着不同体育形式的发展诉求,而从外延上也能够涵盖不同体育范畴,具有终身性、多元性、广泛性的特点,并通过理论发展衍生的不同要素对多样化的体育形式产生影响,满足多维体育发展诉求。

1.1 竞技体育发展诉求:终身体育理论的外延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以奥运会为主要目标载体的多元体育项目群。

随着基础训练条件、医疗保障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竞技体育理念的深入,我国竞技体育有实力夺金的项目在逐届增加,奠定了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的地位。

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基础性大项发展薄弱、女强男弱的不均衡等,最重要的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一般而言,竞技体育的发展受趋利性、社会认可度、基础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其中核心因素是理念性问题,即是否通过终身体育理论的指导形成完备的梯队建设机制,是否拥有广泛的体育群众基础。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呈现明显下降,但在许多项目上取得了突破,这依赖于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理论为支撑。竞技体育的直接目标是运动健儿在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最终目标是要带动全民运动的发展,这在本质属性上对终身体育理论提出了要求,需要其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1.2 校园体育发展诉求:终身体育理论的载体传播

学校是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具有科学研究职能的高校,对体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载体功能。

高校具有进行体育理论研究的先决条件,其以教育教学为依托,以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梯队,以科研项目为单位,有一定的经费为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终身体育理论作为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领域,受到了高校理论研究界的热议与追捧,极大地促进了终身体育理论的发展,并对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有相关调查以中国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频次、兴趣、态度等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重视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等结论,从侧面反映了校园体育教育也需要终身体育理论予以支撑,

养成公民的终身体育观念先从校园教育开始,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新时期校园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3 休闲体育发展诉求:终身体育理论的价值诠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追求开始向快乐体育方向发展,在实践中逐步衍生出休闲体育的概念,从研究领域上划分属于休闲学的范畴,旨在通过持续时间较短的愉悦活动,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项目主要包括游戏、放松性娱乐活动、感官刺激活动等。“休闲活动过程可以实现追寻快乐与追求生命价值的统一,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体育活动的亲身参与者,同样适用于体育活动中的志愿者和球迷。”[1]这表明休闲体育具有广泛性的特征,且在实际活动中难度小、易操作,容易获取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在兴趣上增强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吸引力,有助于养成人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终身体育理论的发展,在价值上进行了有效的诠释。同时,休闲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休闲体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终身体育理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4 民生体育发展诉求:终身体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民生体育是一种基础性的体育类型,旨在强调满足全体公民的最基本体育需求,共享公共体育资源,为公民营造健康的体育环境。民生体育的受众对象指向全体公民,强调社会的自发运作,同时也需要政府投入、组织及保障。实际上,民生体育体现了政府为民服务,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宗旨,是惠及每一位公民的服务性工程,体现了体育回归本质的创新理念。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的指引下,要把人民的体育权益,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的民生工程做好,不仅要在活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满足民众需求,同时也要活跃体育项目进社区活动,努力培养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民生体育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这便需要养成公民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坚持以终身体育理论为指导,并为其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2 终身体育理论的系统要素分析

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终身体育理论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本文将其内部划分为4个要素,即基础性要素、操作性要素、动力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这4个要素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基础性要素是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和目标;操作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支撑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与手段;动力性要素是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理论创新集中(图1)。

2.1 基础性要素:满足多维诉求的目标定位

根据社会多维价值诉求进行有效的目标定位是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制定了诸多重要的法规、方针、政策,国家的治理能力逐步增强,良好的法制空间与社会环境逐步营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应是全方位与多元化的,在进行有效的社会体育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打造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管理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体育职业化发展以来,学者们开始从‘多元治理’‘法团主义’‘分类控制’等理论视角研究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希望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调控能力。”[2]与之相适应,进行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进行终身体育理论研究也不例外,需要着眼于民众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需要,着眼于竞技体育群众基础的夯实效果,着眼于校园体育教育的观念转变等,着力于资源的最佳整合与合理配置,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为实现国民体育目标保驾护航。“终身体育的目标强调的是一个人通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强调的是时间上的终身性,因而在终身体育的目标上也体现出了终身性、普及性、全民性等特点。”[3]

图1 终身体育理论要素分类

2.2 操作性要素:映射治理观念的管理制度

我国体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在前期缺乏有效的管理与保障,许多体育社会组织都是挂靠在政府部门,社会独立性缺失,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学术价值较为弱化,制度设计也存在明显缺失,这也导致我国体育理论研究能力的不足。从这方面看,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受组织体系及制度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为了映射体育治理观念的操作性要素。首先,开展终身体育理论研究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载体,可以投放在社会以科研机构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投放在学校发挥研究载体功能。其次,开展终身体育理论研究需要通过加强战略管理获取人才支撑,尤其是要具备专业类的研究人才,由此打造不同规模的组织体系。再次,开展终身体育理论研究需要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更多的民间性质的体育社团,并根据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研究与传播。最后,开展终身体育理论需要进行有效的顶层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映射要素的功效,保证理论研究的条理性,而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及人才吸纳时也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2.3 动力性要素:基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载体,而组织的运动情况直接决定理论研究的效果,科学有效地运行机制能够显著提高研究的质量与效率,是终身体育理论深入研究及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动力性要素。随着社会体育价值诉求的多元化,传统单一形式的体育理论研究已无法解决当前复杂的问题,需要各层次、各组织的研究者进行协同研究,共同创新体育理论,解决现实中的困境。当前,对于终身体育观念的传播与延续成为了共同的发展诉求,而畅通各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拓展协同创新渠道影响终身体育理论研究效果的关键。

2.4 保障性要素:涵盖监督评价的外部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法制规范与保障体系。在体育领域范围内,《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加快了体育法治化建设进程,进一步规范了体育发展,并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终身体育理论研究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做保障,完备的法律体系能够有效的规范研究行为,从法律上明确研究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研究者的合法权益,激发研究热情。另外,有效的社会评价与监管体系是他律机制形成的有效映射,有利于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的信息反馈为终身体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奠定了研究的重要基础,是体育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外部要素。

3 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现实桎梏及成因

终身体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和时间作基础,在高度社会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终身体育理论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

3.1 雾里看花: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负数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促使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居民的物质财富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我国人均经济收入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直接引发了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终身体育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滞后。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极易诱发人们产生盲目与膨胀的情绪,产生对物质生活过于追捧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工具理性主义得以复燃,在经济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具有非经济诱因的理论研究相对冷漠。“除此而外,我国是一个农业为主体的社会,‘三农’问题历来是各届政府执政的重心之一。”[4]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及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引发了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但收入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农村没有营造出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农村人口来说,体育空间极为有限,体育项目也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活动方式上,对终身体育理论的推广产生了极大阻碍,形成了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负数效应。

3.2 实践制约:闲暇时间管理的失序

对于社会群众而言,闲暇时间是保证能够充分投入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与维度。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为人类的休闲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科技的应用与文化的渗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需求内容、方式及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但是,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安排却不容乐观,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给公众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多的应酬、加班、家务等事宜占据了闲暇时间,而在不同薪资阶层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因素,总体而言花费在体育锻炼上的闲暇时间支配比例依然偏低。另一方面,在这个相对“放任自流”的时期,缺乏对闲暇时间的规划与把控,导致闲暇时间利用率低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这也影响了终身体育理论的有效实践。

3.3 理念掣肘:多元体育价值诉求的无形抗争

“多元的体育价值是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不仅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也是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5]体育的价值与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可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建国以来,我国效仿前苏联建立了劳卫制,形成了“发展体育增强体质报效祖国”的价值诉求,这一时期为了民族兴旺与国家发展而开展的群众健身运动星罗棋布,活动的组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整齐划一且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新世纪以后,我国体育发展理念与国际体育思潮逐步接轨,形成了以休闲体育、快乐体育、全民体育等为主体的发展潮流,展现了多种体育形式与不同的时尚追求,体育项目也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而愈发丰富。对于国民而言,他们需要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同时也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不同层次人群的经济基础、价值追求的不同,产生了多种体育诉求,群众体育形态受到国际潮流、功利主义、国家现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难以为继,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迷乱影响,极易受到不同价值诉求的左右,甚至会出现偏颇的现象。

3.4 内化缺失:拉动内需的刚性需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旅游业、文娱业、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契机,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而愈发增强,其中休闲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载体形式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好评,尤其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参与业余体育活动已成为工作之余重要的生活消遣内容。“终身参与既是终身体育意识的表现,也是体育的科学性和人体自身机理的需要。”[6]因此,政府的民生工程极为注重室内外体育场所的营建,为国民提供公益性的体育产品,力争打造具有民生保障功能的体育产业。但是,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民生体育承接给企业,或成为企业追逐利益的方式与手段,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在一定场域内的产物,缺乏必要的制度规约,仅仅成为了拉动内需的刚性需求,不利于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传播,也难以在操作环节树立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

4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终身体育理论发展的现实路径

系统动力学是对整体运作本质的思考方式,把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融为一个整体,它有利于发挥人类组织的“群体智力”,提升系统整体效能。系统动力学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均看作是信息反馈系统来进行统摄,认为大系统中的每个分支系统之中都存在一定的信息反馈机制,为此系统动力学将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依据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用整体观替代传统的元素观[7]。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参照,我国终身体育理论发展需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建构。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体系

终身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完整的内容、具体的方法与明确的目标,需要克服我国“工具理性主义”的长期影响,进一步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要求,满足社会公民大众的体育娱乐文化需求,满足“人”的价值诉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在终身体育理论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生命,凸显“人”的本体性价值,坚持通过理论研究帮助公民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观念与习惯,为公民营造自由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机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理论的定位与导向应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诉求,形成多层次与多样化的研究方向,着眼于开展个性化的终身体育,并将终身体育、民生体育、休闲体育有机融合,促使“人文主义”植根于深厚的终身体育理论体系中,打造富有人性化的体育氛围。最后,终身体育理论研究要同现实紧密结合,注重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指导人们强化个性体育生活方式,并通过参与体育项目学会更好的生存,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融洽相处,挖掘人的可持续发展潜能。

4.2 以“主体间性”规约不同价值诉求

主体间性主要是指相关事物的主体之间存在共同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等,在语言交流、实践交往过程中能够达成一致性与交互性的样态。主体间性的平衡需要主体之间在相对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与磋商,是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在终身体育理论研究中,需要打造主体间性关系,深化理论研究与传播机制,如在高校的研究场域内,亟需建立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纽带,确立双方的平等主体关系,将理论研究充分应用到学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置于主体间性的视阈中进行考察和调研,满足学生的价值诉求,为终身体育理论研究采集有价值的研究样本。终身体育理论研究涉及不同层面的主体,需要满足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民生体育的群体性价值、休闲体育的娱乐性价值等,成为了终身体育理论进行植入时应注重的需求性问题。主体间性恰好能够提供处理不同事物矛盾,以及满足不同主体需求时的关系模型,寻找相互的共同属性,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能够有效地规约来自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4.3 坚持不同价值诉求下的个适化发展

在个性开放的年代,终身体育理论研究要秉承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则,在民众缺乏终身体育观念的背景下,及时纠正唯有工作才能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体育功利化等错误观念,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潜在意蕴与功效,将体育活动作为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终身体育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8]社会经济的不均现象诱发体育多元化价值诉求的存在,终身体育理论研究应立足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现实状态,从个适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与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相契合的,有助于人们投身体育锻炼的理论。终身体育理论研究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载体,将终身体育理论充分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目标是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身心体魄等综合素养。现代体育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能够以体育为乐趣,掌握一定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并从学生情感、审美、志趣等方面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解决好学校的终身体育教育问题,才能有效地在民生体育及休闲体育环节发挥功效。另外,面对多元价值诉求的局面,需要根据不同的价值需求开展专项研究,着眼于体育事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开发社会资源,搭建终身体育理论研究服务与咨询平台,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终身体育服务网站,为不同场域的人群提供必不可少的体育服务。

4.4 打造“回归生活”的理论研究范式

关注“生命与人性”,彰显民众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体育运动给予的最高价值,而终身体育理论则是将这种价值进行延长,贯穿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全过程。体育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对文明健康生活的引导,是进取拼搏精神的表述,是对健康意识的传递[9]。终身体育理应追求以下境界:将体育与生活有机融合,使体育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进而塑造个人特有的体育生活方式,这种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将使每个人受益终身[10]。实际上群众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满足大众的体育诉求即是坚持了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即坚持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坚持生活化、实用化的理论课题研究,实现体育事业目标、模式及路径的生活化理论定位,构建满足现代生活特征的体育样态研究新范式,将个性化同生活化紧密结合,融入到终身体育发展的每一个实践环境。

5 结语

近百年来我国体育思想的演进,无不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无不直接、间接地服务、服从于社会需求[11]。社会转型发展催生出多样化的体育形态,不同的体育形态满足了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需求。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的终身体育观点被大多数人广为接纳,大家逐渐意识到体育不能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要成为存在于一个人终生的重要生活内容。因此,丰富和发展终身体育理论有利于树立体育教育的公共服务价值取向,从竞技体育、校园体育、休闲体育和民生体育多个场域服务于国民和社会。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终身体育理论通过“主体间性”统整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给予国民以人文关怀,促使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生成和发展,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1]张勇.斯特宾斯休闲学理论与休闲体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5(3):39-43.

[2]黄红媛,李荣日.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要素研究:呈现与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6):71-75.

[3]殷征辉.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4):67-69.

[4]李洪国.制约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境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47-51.

[5]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4):51-59.

[6]王莉敏,王勇.全民健身的全面性与统一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4):12-14.

[7]王振江.系统动力学引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8-37.

[8]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126-128.

[9]王党生.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流变与选择[J].教育评论,2016(2):165-168.

[10]王林.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1(4):110-111.

[11]程文广.我国体育思想的百年洗礼与诉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9(3):17-20.

责任编辑:刘红霞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Systematic Elements and Modern Sports Change:Analysis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Dynamics Based on Lifelong Sports Theory

WANG B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05,Hunan,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ctual needs of lifelong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sports in different field under competitive sports,school sports,leisure sports and livelihood sports multidimensional value demands lifelong physical theory,the need to develop goals,management system,operation mechanism,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supports.We rationally look at lifelong physical theory developm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Adhere to establish a“people-oriented”concept of“inter-subjectivity”statute for different value demands,adhere to a proper development,and adhere to create“return to life”theory paradigm.

life sport theory;multidimensional appeal;systematic element;realistic path

G80-051

A

1004-0560(2016)05-0014-05

2016-08-02;

2016-09-08

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健康梦视野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体系构建研究”(14YBA117)。

汪 博(1977—),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们的“体育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