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2016-06-08 12:47于光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鸭晏子评析

于光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20-01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下面我浅谈一下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要善于发“问”

课堂上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其方法:①抓住课题发问。如:教学《白杨》时,课文是按照课题来展开情节、叙述情节的。引导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介绍它吗?②抓住中心句发问。如:教学《草原》时,设计问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蒙汉情深?③抓住结尾处发问。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结尾设计问题: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么文中父亲了不起的地方有哪些?儿子了不起的地方有哪些?④抓住异常发问。如:教学《金色的鱼钩》第13自然段,生对“老班长是上级、又是保姆和勤务员”进行质疑:“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是“保姆”和“勤务员”呢?⑤抓住精彩处发问。如:《再见了,亲人》第四~六自然段中,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忍离别之情,可质疑从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⑥抓住标点处发问。如:《晏子使楚》一文中,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为什么狗洞一词要加引号?⑦抓住好奇点发问。如:《夜莺的歌声》中,当德国军官问小孩村子里还有没有人时,小孩为什么说“……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野兽”在这里是指什么?这样引导,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对重难点问题的质疑,并以这些疑促读,在此种状态下学习,学习的兴趣高,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通过互动,渗透教学

互动课堂教学包括:①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②生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互动”,作为互动节点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重组者,生成者;教学中需要对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使课堂教学向纵深推进,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小鸭子学游泳”时,师创设鸭妈妈带着一只小鸭学游泳互动对话的情景,鸭妈妈在前面一边领游,一边深情地呼唤:小鸭,小鸭,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鹰一边跟着妈妈学游,一边高兴地回答:妈妈,我已经下小河游了,我已经会游啦!鸭妈妈摇了摇头说:能下河游,还不算会游;小鸭又跟着妈妈游,游到了小河中,它又高兴得喊了起来:我真的会游啦!鸭妈妈又摇了头说:游到小河中,还不算会游;小鸭只好鼓起劲,跟着妈妈拼命向前游。鸭妈妈又深情地呼唤:小鸭,小鸭,你游到了哪里?小鸭说:妈妈,我游过身旁许多绿绿的树了,我还看见河里的小鱼了。小鸭急躁地喘着气说:妈妈!我现在总算会游了吧!鸭妈妈向前指了指说:孩子,你往前看!小鸭往前一看,只见前面还有几只鸭在往前使劲地游呢!在鸭妈妈的指引下,小鸭在清澈的河水中,游呀,游……评析;整个互动、对话,充满着师生、生生情感与心灵的碰撞,在课堂情景,生活体验的内心碰撞中,学生向小鸭学游的内在需求得到激发,也在碰撞中让生生逐步感悟到:小鸭学游是无止境的,我们对生活的本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没有穷尽的!学习永远不能画句号;师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的作者心与心进行碰撞,激发互动对话欲望和激情,使学生心灵与肉体得到交融,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创新思维。如:“晏子使楚”一文中表示结果的三次都用了“只好”这个词,这个词把楚王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可引导:为什么三次都用“只好”这个词呢?请说出见解,生1:因为楚王三次都想侮辱晏子,没想到每次都被机智勇敢的晏子羞辱,更能体现出晏子的机智勇敢;生2:用“只好”体现出楚王反被羞辱后的无可奈何,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评析: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只好”一词运用在此的妙处。通过恰当的引导,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

四、利用自制“识字课本”,引导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是学习语文的凭借,仅靠课本是不够的。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在课本上先后出现几次,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因此,师必须引导生广泛接触各类信息,如:广告牌、商品包装物及各种报刊,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好材料。在收集材料、制作识字课本过程中,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相关资料是创造的过程。

五、增强探索欲望,在成功喜悦中感受新的教学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师为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有所获。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生自学后提出疑难问题:文中对小兴安岭四季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什么?读读这些语句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有什么特点?师:这些是共同性问题,再读课文,在互动中讨论,看能不能解决。生进入再读自悟的学习中去了,师参与讨论,适时给予点拨,生生纷纷举手,要求解答刚才那些疑难问题;师:你们真行,真会动脑筋,靠自己的反复读,用心想,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懂了课文,还帮师解决疑难,真谢谢你们。评析:在此环节中,师的“导”已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只是生感觉不到这是师在教他们,这增强了生的自信,看到自己的能力,也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基础。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中一定要有学生。只有心中有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从而引导学生在思想和教学文本中不断碰撞,迸发出创造火花,并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样才兴趣盎然,认识和感受才不断加深,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感受到新的教学。

猜你喜欢
小鸭晏子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晏子不辱使命
智救小鸭
晏子使楚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五只小鸭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