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6-06-08 07:11李俊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周长动手分数

李俊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6-0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打开学生求异思维、想像思维的翅膀,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应力求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设计教学时,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通过情境,把学生引人思维殿堂,保障学生持续的高涨情绪,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自主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课的开始,可创设“师徒分饼”的故事情境:在取经的路上,唐僧给三个徒弟分相同的三块饼,孙悟空分得了一块饼的 ,沙和尚分得了一块饼的 ,猪八戒分得了一块饼的 ,从分得的份数来看,八戒觉得分配结果不公,觉得自己分得少了,认为师傅偏心。讲完故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八戒的想法进行评判。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有兴趣,不枯燥无味,有利于思维的开启。

二、通过问题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数学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疑,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给出一组分数:让学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观察后不能直接进行判断,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不用通过计算,就能直接判断出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老师的展示,发生了疑问,产生了兴趣,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你们知道老师是如何判断的吗?”学生的目光由怀疑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自主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带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通过问题质疑,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开辟更多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组实物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然后让学生用铁丝在实物上围成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再动手量一量铁丝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根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你围成图形的什么?(周长)然后让组内同学互相指认,感知周长的概念,并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来感知圆的周长。学生感知完以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动手试一试,学生们分别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们总结出了不同的方法:滚动法、绕绳法、拉伸法等。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动手动脑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周长动手分数
我也来动手
分数的由来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可怕的分数
巧算周长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