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毛泽东的家国情怀

2016-06-11 16:52刘小辉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楚王楚国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诗人,书法家。屈原和毛泽东都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人民性,两人以国为家、爱民如子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一、坚定的爱国主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开篇就指出了屈原出身与楚王同姓的屈氏。屈氏作为楚国三大贵族,世居要职,屈原也在楚怀王执政初期官至左徒。楚国的世卿重臣历来有忠于楚王、忠于国家、忠于家族的传统,屈原的为官之本就是爱国忠君,把个人命运与楚王利益联成一体。战国后期,弱肉强食,各国纷纷变法以自强。楚国自庄王问鼎中原之后,日渐衰落,把持政坛的旧贵族仍然“背法度而心治”。屈原在此背景之下,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美政”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屈原在位时,楚国国力有所起色,楚怀王初期,楚国与秦齐争雄,怀王任合纵长,楚王声望达到顶峰。然而,屈原的执政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在他们的谗言下,怀王疏远了屈原,变更了正确的治国之道,致使屈原的理想毁于一旦。屈原在遭受流放之际创作出后世传唱的《离骚》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算仕途如此多舛,屈原也没有和同时期的其他名士一样投奔他国另找出路,他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他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践行者,更是爱国主义的领导者、宣传者。

早在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国人愤慨,毛泽东即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的《明耻篇》上发表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自己忧愤的爱国情怀。1917年,面对外敌入侵、国力衰微的国情世态,毛泽东写下了《心之力》的文章,以明救国之志。从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满怀爱国之情,并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引领青年学子。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中指出:“全国丧亡,迫在眼前。......本军所到之处,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工商业。本军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日,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团结爱国军人一致抗日。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第一次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扫除了党内部分同志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并存的疑惑。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第一届政协会议起草宣言《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宣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它将联合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以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对帝国主义者挑拨战争的阴谋,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在宣言中,毛泽东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扩展到全世界范围。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这是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对自己一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深刻的人民性

(一)屈原对人民饱含同情

屈原的外交主张最重要的一点是联齐抗秦。它不仅代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人民的利益。秦国商鞅变法的本质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以提高生产力,而是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上,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加重劳役,用严刑峻法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它对人民的剥削,比其他各国更厉害,人民生活更艰苦。而且秦国打了胜仗,动不动就杀人活埋人数万乃至数十万人,这种残暴的行为也说明了它的生产力并不发达,没有足够的土地和粮食养活战俘。屈原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和部分贵族的利益,却与楚王及楚王身边佞臣的政策不相合,又由于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妥协,再加上谗人的挑拨离间,致使屈原遭受到疏远和放逐。因此屈原的困厄,他的沉江悲剧,才会得到人民的同情,而他的诗词中所蕴含的情绪,不只是个人的牢骚,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人民性。

屈原有别于楚国其他贵族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十分爱惜人民,忠心耿耿地要建立法度,要为楚国的富强而努力,要以儒家的仁政来统一天下。到了后来他的主张得不到推行后,他还是念念不忘人民的疾苦。他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在《哀郢》中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屈原虽然身为贵族,但他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他是倾向于改善人民生活的。

(二)毛泽东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具体表现在:确立了以人民性为根本的人民军队的性质。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等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实行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人類的进步作为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强调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唯一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人民群众支持毛泽东,支持人民军队的原因。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人民战争是为了人民利益的战争。”“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人民完全同意的,战争的进行没有人民参加又是不能胜利的。”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的人民战争理论,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三、两者不同的结局

(一)屈原理想主义的“美政”

屈原在诗中多次提到“美政”,他的理想是通过实施“美政”,使楚国独立富强,并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精神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总的原则是“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举贤授能,不分贵贱选拔人才,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这是屈原从历史中总结而出的经验,也把它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对楚王和佞臣,不尊法度的行为深以为恨,提倡依法治国,公正对待子民。然而,屈原的改革和变法不能容于朝中小人,不仅遭到同僚的强烈反对和打击,最后也为楚王所不喜,惨遭削职流放。

(二)毛泽东实事求是,革命思想依托实际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最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大革命时期亲自到农村调研,对当时的农村情况作出了权威、细致的论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开展运动游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反围剿”。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他根据敌我形势,天马行空式的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巧妙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屈原和毛泽东都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但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在于,毛泽东以当时最先进的马列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而取得革命胜利。屈原提出了举贤授能,法度至上的观点,对人民也充满了同情。然而,出于阶级局限性,出身贵族的屈原在改革中没有发动起人民,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楚王思想的转变上,没有培养出团结的施政团队,反而树敌过多,因而变法没有成功。屈原和毛泽东的家国情怀

刘小辉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诗人,书法家。屈原和毛泽东都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人民性,两人以国为家、爱民如子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一、坚定的爱国主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开篇就指出了屈原出身与楚王同姓的屈氏。屈氏作为楚国三大贵族,世居要职,屈原也在楚怀王执政初期官至左徒。楚国的世卿重臣历来有忠于楚王、忠于国家、忠于家族的传统,屈原的为官之本就是爱国忠君,把个人命运与楚王利益联成一体。战国后期,弱肉强食,各国纷纷变法以自强。楚国自庄王问鼎中原之后,日渐衰落,把持政坛的旧贵族仍然“背法度而心治”。屈原在此背景之下,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美政”來改变楚国的现状。屈原在位时,楚国国力有所起色,楚怀王初期,楚国与秦齐争雄,怀王任合纵长,楚王声望达到顶峰。然而,屈原的执政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在他们的谗言下,怀王疏远了屈原,变更了正确的治国之道,致使屈原的理想毁于一旦。屈原在遭受流放之际创作出后世传唱的《离骚》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算仕途如此多舛,屈原也没有和同时期的其他名士一样投奔他国另找出路,他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他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践行者,更是爱国主义的领导者、宣传者。

早在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国人愤慨,毛泽东即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的《明耻篇》上发表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自己忧愤的爱国情怀。1917年,面对外敌入侵、国力衰微的国情世态,毛泽东写下了《心之力》的文章,以明救国之志。从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满怀爱国之情,并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引领青年学子。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中指出:“全国丧亡,迫在眼前。......本军所到之处,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工商业。本军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日,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团结爱国军人一致抗日。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第一次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扫除了党内部分同志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并存的疑惑。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第一届政协会议起草宣言《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宣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它将联合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以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对帝国主义者挑拨战争的阴谋,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在宣言中,毛泽东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扩展到全世界范围。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这是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对自己一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深刻的人民性

(一)屈原对人民饱含同情

屈原的外交主张最重要的一点是联齐抗秦。它不仅代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人民的利益。秦国商鞅变法的本质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以提高生产力,而是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上,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加重劳役,用严刑峻法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它对人民的剥削,比其他各国更厉害,人民生活更艰苦。而且秦国打了胜仗,动不动就杀人活埋人数万乃至数十万人,这种残暴的行为也说明了它的生产力并不发达,没有足够的土地和粮食养活战俘。屈原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和部分贵族的利益,却与楚王及楚王身边佞臣的政策不相合,又由于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妥协,再加上谗人的挑拨离间,致使屈原遭受到疏远和放逐。因此屈原的困厄,他的沉江悲剧,才会得到人民的同情,而他的诗词中所蕴含的情绪,不只是个人的牢骚,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人民性。

屈原有别于楚国其他贵族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十分爱惜人民,忠心耿耿地要建立法度,要为楚国的富强而努力,要以儒家的仁政来统一天下。到了后来他的主张得不到推行后,他还是念念不忘人民的疾苦。他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在《哀郢》中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屈原虽然身为贵族,但他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他是倾向于改善人民生活的。

(二)毛泽东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具体表现在:确立了以人民性为根本的人民军队的性质。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等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实行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人类的进步作为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强调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唯一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人民群众支持毛泽东,支持人民军队的原因。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人民战争是为了人民利益的战争。”“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人民完全同意的,战争的进行没有人民参加又是不能胜利的。”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的人民战争理论,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三、两者不同的结局

(一)屈原理想主义的“美政”

屈原在诗中多次提到“美政”,他的理想是通过实施“美政”,使楚国独立富强,并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精神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总的原则是“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举贤授能,不分贵贱选拔人才,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这是屈原从历史中总结而出的经验,也把它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对楚王和佞臣,不尊法度的行为深以为恨,提倡依法治国,公正對待子民。然而,屈原的改革和变法不能容于朝中小人,不仅遭到同僚的强烈反对和打击,最后也为楚王所不喜,惨遭削职流放。

(二)毛泽东实事求是,革命思想依托实际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最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大革命时期亲自到农村调研,对当时的农村情况作出了权威、细致的论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开展运动游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反围剿”。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他根据敌我形势,天马行空式的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巧妙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屈原和毛泽东都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但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在于,毛泽东以当时最先进的马列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而取得革命胜利。屈原提出了举贤授能,法度至上的观点,对人民也充满了同情。然而,出于阶级局限性,出身贵族的屈原在改革中没有发动起人民,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楚王思想的转变上,没有培养出团结的施政团队,反而树敌过多,因而变法没有成功。

猜你喜欢
楚王楚国屈原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楚王失弓新编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楚王爱细腰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