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父辈关于“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的怀旧情怀

2016-06-12 23:50张迎苹
参花(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怀旧情怀

摘要: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对于50后的父辈来说,既是童年时代的精神食粮,又是自己的模范榜样,还是经历世故后情感的怀旧。

关键词:革命英雄正剧 怀旧 情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进入划时代的社会主义时期,“十七年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抒情正剧,塑造了无数英雄形象。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父辈,差不多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些革命抒情正剧,对他们来说是精神上的食粮和行动上的指明灯。

一、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和政治的關系更密切,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对新中国的建设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但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国力的衰微,都让新中国的建设难上加难,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新中国陆续成立了2000多支流动放映队,电影日益成为工农兵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上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缺钙,有了这些为工农兵服务的电影和流动放映队,广大的群众开始接触到了电影这门艺术。电影中塑造的一个个革命英雄,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士气,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克服物质匮乏的困难,在精神上极具斗志与意志,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征程。

二、对英雄的向往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英雄,英雄的身上体现着值得传颂的民族精神,在刚刚经历过的战争和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个性鲜明的民族英雄,50年代出生的父辈,没有赶上战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却通过革命抒情正剧从小对革命英雄的事迹耳濡目染,而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需要的不竭动力,生在和平年代的父辈,把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争做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

三、人生阅历丰富后的怀旧情怀

50后的一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50后的人们见证着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的丰富多彩,电影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化,但是“十七年”电影中的经典影片,却成了他们情感上怀旧的经典。只要电视上重新播放这些他们口中的“老电影”,即使时间再晚,也要看完再睡,这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感,才会如此的痴迷。

四、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

50后的亲人亲历过战争的残酷,他们自己是幸运的,建设新中国的脚步已经开始,他们对毛主席充满着敬仰和热爱,深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表现在观看“十七年”电影中革命英雄题材的影片中,对敌人的同仇敌忾:为《地道战》中人民的聪明机智而赞叹,为《地雷战》中花样繁多的地雷炸鬼子而被人民的智慧所折服,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骄傲和自豪。

五、英雄形象永垂不朽

十七年电影塑造了一大批鲜明感人的革命英雄,有的来源于抗战英雄的真实事迹,有的是“典型化”“典范化”的创作,但是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对革命英雄的颂扬以及宣传教化的作用。有些古代英雄,如《林则徐》,有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这类影片说明了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在封建社会的内部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新的革命力量的出现;有一类英雄是建设英雄,如《五朵金花》,代表着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所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和评判标准;第三类是“革命英雄”,如《董存瑞》,所对应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解放战争年代的人民革命,而这些人之所以成为真正的英雄,是因为他们自身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们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并成为党员的一分子,为广大人民的伟大胜利而作战。

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在给我们创造个性鲜明的英雄的同时,也在向广大观众传递着这样一份爱国精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些正是50后父辈们从小就从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既是贫苦生活中的精神指引,又是成年后的模范榜样,还是年老后的情感怀旧,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对他们巨大的影响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黎萌.论十七年(1949-1966)电影的革命英雄谱系[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张迎苹,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怀旧情怀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情怀
基于怀旧视角的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