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析

2016-06-12 19:38杨光
考试周刊 2016年40期

杨光

摘 要: 本项目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包括:合理制订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与学风建设等内容,并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完善专业实验室、学生创A新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比例,建立大二、大三学生进入学生创新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制度,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制订了“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形成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技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毕业设计为系列的、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通信工程专业 项目分析

1.合理制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A程体系结构

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较为严谨,课程之间关系前后联系紧密。对于本科生来讲,最基础的课程包括:数理知识、电子电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以此为基础课群,才具有充分承受向上搭建更高层次平台的能力。专业平台课包含:信号与线性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交换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和FPGA原理与应用。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充分保证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的教学学时。

2.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

以《通信原理》为例,探索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它是通信工程专业与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也是移动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等后继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3.完善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建设

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研究方向众多。为使实验室建设符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紧跟学科发展的方向,必须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专业实验室应以电子与通信技术基础实验室建设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或自身技术优势扩展专业实验室建设,以科研带动综合实验建设。

4.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制订“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培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信号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络、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按本方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可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

5.制订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学风建设方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同时,社会中也出现各种功利主义思想,快速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各种好与不好的影响。“90后”大学生自信张扬,勇于表现。但对目标任务专注度不够,在目标的选择上常盲目不切实际,且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充分,耐心不足,做事比较浮躁,经常虎头蛇尾。此外,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快、竞争激烈,“90后”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奋斗目标。

目前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总体是好的,但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学风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学习不够刻苦;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考试存在作弊现象。经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

学风建设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每位教职工在本职工作中都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需重点突出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三支队伍的重要作用。

二、成果创新点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探索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2.制订以工程师素质培养为特征的“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

3.多支点、多层次、系列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4.制订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学风建设方案。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已制订较完备“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并联系新实习基地,且少部分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开展实施得较顺利,效果显著。但总的来说,此方案受学校外部条件制约大,是本项目实施难点,进展预计不会顺利,要做好循序渐进、长期完善、逐步实施的准备。

2.进一步对项目实施过程、取得成效与不足进行全面细致总结,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撰写成教改论文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