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2016-06-13 05:23杨慷慨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重庆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被称为中国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经过十年的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自身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校地互动的产物,其发展受益且受制于职教政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利好,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但需要提高与重庆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塑造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开展“立地式”研发服务,提升职教城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重庆永川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6-0056-06

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理想化目标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发端于重庆永川的“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北京亦庄、吉林长春、江苏常州的职教发展模式,并称为中国四大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析其10年发展的成功得失,梳理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对把握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城校互动”职教发展的十年回顾

“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自2005年实施以来,不仅促进了永川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个重庆市的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受益于这种模式。无论是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连续性的政策出台,还是永川的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其效果客观上证明了该模式的巨大生命力。

(一)国家及区域系列重要文件统领“城校互动”职教发展的方向并提供保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2012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指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进兴渝富民的战略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主要抓手、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民生工程。2013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和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开放灵活、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宏观环境利好,为“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随着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亟需注入新的活力。

(二)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调整为“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继重庆市“三大经济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之后,2013年9月,《重庆市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方向,并出台了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加强对五个功能区域的分类指导。五大功能区的提出及新的定位,为“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十年探索与实践实现了职业教育规模和内涵的同步发展

近年来,永川区投入50多亿元,围绕城市新区发展布局职业院校7所,职业院校总数由2006年的32所优化整合为2015年的17所,职教学生增加到11.9万人 ,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与内涵的同步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统筹搭建了基础设施、投融资、招生就业等7个公共服务平台。凤凰湖工业园区内规划了职教发展区、实习实训区、职教创业区、产教研示范区、拓展区等功能区。人才培育培养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永川职业教育每年为社会培养3万多名技能型人才。立体多元的人才结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永川,促进了永川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依托职教资源优势,永川从2010年起陆续引进一大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服务外包人才万人培养工程”,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2013年,职业教育拉动GDP增长18亿元,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直接消费达24亿元以上,职业教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在规模上突破的同时,在内涵上也不断丰富,一批研究者以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了深入研究。谭绍华、黄耀五[2]基于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职教发展新模式的视角,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城市建设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建设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做了解读,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职教拉动,城市文化凸显职教理念,职业教育发展依据城市发展规划、适应城市需求变化、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刘灿国、曹勇、陈晓耘等[3] 对“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互动机制、保证机制做了探讨,对“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做了概括归纳。杨慷慨、刘灿国[4]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城校互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地方法规的框架下,进一步明晰“校”与“地”各自的责任担当,以促进双方更好的融合。这些研究无疑都对职业教育追求发展方式上的扬弃做了肯定,同时注重探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做了理论上的提炼与归纳。

二、“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掣肘透视

永川是重庆五大城市功能分区中的城市发展新区,其自身发展特色鲜明,2013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曾获评为中国最具幸福城市。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能源交通、科技发展、人才教育等在内诸多因素影响,加之“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职业院校本身的问题,也包括外部的环境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

尽管经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以2013年为例,重庆市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排前四位的是财经、电子信息、土建、制造专业,分别达到4743、3864、3806、2730人;中职学校招生人数排前三位的是信息技术、加工制造、财经商贸三类专业,分别达到5438、3090、2568人。这几大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对重庆市几大支柱产业的人才供给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人才过剩的风险。高职院校在农林牧渔、环保气象与安全、交通运输、轻纺食品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有限,其招生人数分别为农林牧渔368人、环保气象与安全151人、交通运输126人、轻纺食品532人;中职学校在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有限,其招生人数分别为资源环境121人、能源与新能源142人、体育与健身45人、轻纺食品150人,石油化工一个人也没有;中职学校在农林牧渔类专业上招生652人。重庆职教城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整个重庆市的情况相似,专业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与相应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低,使其在发展中丧失了话语权。

(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流向沿海化,导致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低

抽样显示,企业渴望的技能型人才的理想结构为:高级技师占劳动者的3.7%,高级工占23.1%。2008年重庆市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缺口近20万人[5]。从2008年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并没有得到很好填补。随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发展,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入驻重庆,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才数量需求已转变为质量要求。同时,重庆城市发展功能区的划分,也为重庆市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与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重庆职教城大部分职业院校都经历过外向型发展阶段,即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输送人才,形成“打工”经济。但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局限于向外地输送人才,明显不符合重庆的战略发展利益。如何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既满足所在区县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相吻合,同时又把整个重庆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重庆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永川区被定位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但是在其区域内的所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制造业的招生人数非常少,与区域定位所要求的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10年来,尽管重庆职教城的规模得到快速扩张,但这些职业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数万名技术人才,大多输送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三)狭隘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导致职业教育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尽管国家早已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但传统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尤其是在职教生源主要区域的农村,该现象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区域差异, 国家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补贴相对不足,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教城内的学生享受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影响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而且由于各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且各自为阵,导致专业同质化严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设置比例不合理,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供求关系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四)经费瓶颈制约发展质量,设施设备的落后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梗阻

职教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培养、实习实训设备的配备与更新等方面需比普教更多的资金投入。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468.03元,增长26.07%,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521.83元,而同期普通高校的支出为4625.17元,增比为65.99%。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12.85元,增长50.74%。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7563.95元,比上年的6148.28元增长23.03%,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2977.45元,比上年的2212.85元增长34.55%。2012年重庆中职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3188.11元,比2011年的1914.20元增长66.55%,尽管增长幅度较大,但仍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略高于重庆同期普通高中的2 739.88元,远低于重庆同期普通高校的9778.93元。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使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很多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能满足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对民办教育沟通协调的力度不够,限制了民办职教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统筹规划和保障职教城建设,重庆市成立了由市财政、人事、发改委、教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重庆职教城建设领导小组,永川区建立了区领导分工联系职业院校的制度,通过召开现场会,解决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重庆职教城的职业院校构成中,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各占半壁江山。由于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在办学主体、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皆不一样,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缺乏科学规划与协调。民办学校自身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在招生时夸大承诺,乱收费、高收费,扰乱了职业院校的招生市场,影响了民办学校自身的形象。民办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个人财产投入、社会捐助等,这部分资金毕竟有限,因而经常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民办学校申请贷款、得到国家资金扶持相当困难[6]。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相关部门在协调解决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力度有待加强。

三、“城校互动”职教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

地方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而职业教育的结构影响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而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及创新能力。“城”与“校”双方需要有大智慧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对如何确立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内职业院校布局的合理对应关系的问题。

(一)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1.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职教城建设

重庆职教城的建设促进了地方政府、社会、学校三方的有机结合。根据重庆市的总体规划,重庆职教城将成为企业与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摇篮[7]。重庆职教城应始终把握“以文化城,以城推文”的基本原则,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合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引导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可雇佣性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复合人才,这既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有利于政府各项职能的发挥,实现控制导向。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加大统筹力度, 在统筹管理、学校布局调整与投融资协调等方面着力,谋划如何引领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发展走集约化和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庆职教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为切入点,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在硬件建设上,主要加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综合实训中心等基础办学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学实验用房和配置必要设备。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切实将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战略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来。软件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引导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降低办学重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构建上寻求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为教学改革重点。把职业教育发展中最急需、条件最薄弱、缺口最严重、制约最突出的方面优先纳入建设范围。

3.调整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促进校地多元深度合作

职教城应主动适应永川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调整过去主要向沿海输送人才的服务面向,把重心转移到培养区域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上来,也就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服务面向要从外向型向区域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转变。城校双方需共同努力打破原有的封闭式模式,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校政、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实现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合作育人为模式、合作办学为体制、合作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机制。主动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与政府、产业协调的良好生态。通过职业教育的“政产学研”的融合,推动人力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共同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

4.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搭建职教城中高职发展的立交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重庆职教城内中高职院校数量比约为4∶1,政府在接纳大批中职学生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时,可在政策上为其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与职业院校共同探讨中高职衔接的新路径,合力搭建起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逐步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提高职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5.营造地方文化环境,借力职教发展提升地方的知名度

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是营造地方文化环境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应通过丰富的媒体资源进行正能量宣传、先进事迹报道等手段,引导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学习氛围等向地方扩散,对周边群体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地方文化多维度多层次的弘扬,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净化地方社会环境,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提振地方经济,促进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发展双赢局面的形成。重庆职教城作为重庆市一个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化符号,其利用价值非常高。所在地永川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获取其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二)职业院校自身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中的策略追求

1.适应并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按区域产业岗位设置专业

专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提高专业与区域内产业的匹配度。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就业市场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提高。因此,职业院校应做好区域内产业岗位的调研和预测,追求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乃至引领这种调整[8]。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重庆职教城高职院校在财经、土建、电子信息,中职学校在信息技术、加工制造、教育等几大类专业人才比较富余,但在农林牧渔、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轻纺食品等专业的人才比较短缺。根据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在紧缺专业上要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

2.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塑造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产业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必定有良好的产业背景。专业的内涵建设需以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塑造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坚持“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相配套。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其实现途径是科学的课程设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或技术型专门人才,这决定了其专业建设是“技术专业”,即强调对某一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因此,专业建设需根据产业岗位要求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从服务于专业和拓展学生素质需要出发建立通识课程。职业院校还要从自身实际和学生个体需求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层次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成长层次和职业取向的多元化,形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3.以精品师资和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职教城的品牌效应

职业院校的品牌化指其对职业教育消费者的印象,抽象地表达职业院校的办学内容与水平。因此,品牌既是学校的标志,也是社会信誉的体现,更是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消费者的承诺与回报。如何提升重庆城内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塑造职业院校品牌的关键,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则可提升师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增强学校的向心力,铸建学校健康运行和对外拓展的基础,也提高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推动职教城内的优质师资共享,节约师资建设的成本,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变化,优化课程设置。重庆职教城各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根据社会需求及企业岗位的目标需求来设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应用性和职业性特点。品牌建设除了强调一般共性外,更要注重对个性化品牌的把握,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特色化教育服务。在品牌化过程中,要理智分析学校的环境、背景、优势等,最终确定与自身发展相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

4.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开展“立地式”研发服务

职业院校要实现以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与普通本科院校实行错位发展,开展“立地式”科研服务。其内涵涵盖三个层面:立足本地,满足区域或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立足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致力于为区域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服务;立足以研促教、科研服务的同时,不摒弃自身的育人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积极争取引进重庆市级及以上的研发平台,以充分占有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高度”和对话的“宽度”。

5.适应与超越并举,立足本土化追求更广阔的办学视野

地方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传播优秀文化是其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融入地方文化的先进元素,提炼精神文化,规范行为文化,改善环境文化,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实力。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校企、校地合作的同时,要寻求与文化企业和团体合作的途径与方式,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协调,同时帮助解决城乡生态环境和各种需要技术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院校应追求更广阔的办学视野,主动适应国际化的办学潮流。近年来,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融合了大量的国际元素,加大了对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些机遇和变化,客观上要求重庆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尤其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职教城内的高职院校更应以国际化为导向,开设国际化课程,提升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增加国际化就业。

参 考 文 献

[1]龚钰婷.“城校互动”,永川职教与城市发展共荣[N].中国教育报,2014-10-16(12).

[2]谭绍华,黄耀五.“城校互动”——基于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职教发展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3]刘灿国,曹勇,陈晓耘. 试析“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特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3-46,7.

[4]杨慷慨,刘灿国.法制化视域中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 重庆高教研究,2013(3):41-43.

[5]郑长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高职教育发展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6-7.

[6]丁华.对重庆职教城职业教育的调查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06-107.

[7]涂锐.对重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2(11):13-15.

[8]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61-66.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