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2016-06-14 00:10韦佳妤姚源清
当代贵州 2016年17期
关键词:圣贤士大夫贵族

韦佳妤 姚源清

编者按:在中国历史上,士大夫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不仅主导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更形成了丰富灿烂的士大夫精神文化。如何理解士大夫精神?士大夫精神与当下社会有何关联?记者就此采访湖南大学教授朱汉民。

从“大夫士”到“士大夫”

当代贵州:“士大夫”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如何理解其含义?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朱汉民:“士大夫”其实包含了两个词:一个是士,一个是大夫。在西周,士、大夫均是指贵族阶层,但战国以后,士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平民阶层并逐渐发展成为读书人的泛称,而“大夫”则是官员的泛称,“士大夫”合起来就是身兼知识分子与行政官僚两重身份,所以英文将其翻译为“学者—官僚”。学者的职责是从事文化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官僚的职责则是在行政事务管理,因此,士大夫需要承担文化创造、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责。另外,士大夫还具有承担社会教化等其他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早期的文献典籍中,传统的说法是“大夫士”而非“士大夫”,因为西周封建制贵族的等级序列依次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其贵族身份是分封而来,并且世袭,决定身份的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直到战国时期,大夫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并且他们中的多数由是由士上升而来,因此才有“士大夫”的称号。

从“大夫士”到“士大夫”,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血缘决定社会等级,而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更多是靠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和能力才华获得。

当代贵州:中国士大夫与西方贵族有哪些区别?

朱汉民:应当说,士大夫是由平民通过努力奋斗而上升为社会精英的群体。两千多年来,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考试进入到官僚队伍,经历的就是由士到大夫一个后天奋斗的过程,他们本身没有经济与政治特权,所以他们往往具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崇文精神。

而西方贵族非常讲究“血统”,他们因贵族血统而拥有不同于平民的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欧洲中世纪的贵族,除了长子继承爵位以外,其他儿子只能做骑士,因此,西方中世纪的贵族往往有一种骑士精神。而且西方的贵族还有一个特点,如果国与国打仗,贵族必须亲自出马,因为贵族掌握的特权必须靠武力来维持,所以西方贵族有一种尚武的精神传统。

可见,中国的士大夫和西方的贵族有非常重要的区别。士大夫作为中国本有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从事社会管理、文化创造、社会教化等多种社会职能,具有社会精英的精神气质,他们的生活地位与出生无关,其文化特质也与贵族不一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士大夫精神,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理念的创造者与主导者。

“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

当代贵州:如何解读士大夫精神?其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朱汉民:士大夫阶层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奠定阶段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是士大夫精神的核心,由此产生了“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士应该有所追求。按照孔子的说法,士来到这个世界,其人生目标就是“道”,所以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这个“道”就是包括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套价值体系。

为什么要以“道”作为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基础?这与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社会焦虑与文化焦虑有关系。士大夫作为一个精英阶层,他自己愿意对社会承担责任。孔子对纷乱的世界有非常强的社会焦虑,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认为如果天下无道,社会秩序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大夫必须站起来承担社会责任,重建社会秩序,成为“道”的社会秩序维护者和价值承担者。

当代贵州:历经了两千多年不同时期的发展,士大夫精神还有哪些表现形态?

朱汉民:士大夫精神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也创造、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春秋战国以后,我想主要从魏晋、唐宋、明清三个时期来谈,展现士大夫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魏晋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急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士大夫的个性解放、个体自觉的时代。两汉建构起来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系面临崩溃,面对人生无常,士大夫产生了强烈的“生命焦虑”,他们在诗歌、哲学中表达了对生命短促、命运无常的感叹。如何从“生命焦虑”中走出来成为追求率性自由的士大夫精神的动力。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即“率性自由”的士大夫精神。东汉士大夫那种追求道德节操,以死抗争的“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精神看不到了,率性自由的个体人格精神得以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发展巨大的变革,士大夫如果仅仅具有“率性自由”的精神,那他们作为社会精英是有严重缺陷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北宋初开始,士大夫们普遍倡导一种新的理想人格和士大夫精神,即所谓的“圣贤气象”。什么叫圣贤气象?用张载的名言概括,即“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在宋代士大夫的圣贤气象里面,是一种强调社会责任感,他们强调以天下安泰为己任,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注意追求“孔颜乐处”的人格自由和精神境界。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历史急剧变化。许多士大夫认识到,只讲圣贤气象,很容易脱离实际而空谈心性,因此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经过强烈的反思和批判后,他们提出了“圣贤兼豪杰”的士大夫精神,即把圣贤的道德理念与豪杰的经世事业结合起来,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转变很大,一直影响到清代中晚期,乃至影响到近代。如晚清主张经世致用的魏源,以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批湘军将领,在他们身上,这种圣贤兼豪杰的士大夫精神都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从士大夫精神中汲取营养

当代贵州:士大夫精神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朱汉民:一百多年前,科举制度废除,作为社会阶层的士大夫不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士大夫精神仍然存在。像孙中山、黄兴、蔡锷这样一批近代著名政治人物,他们身上都有很强烈的士大夫精神力量,其本质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体现。另外,近代中国出现那么多的科学救国、军事救国、实业救国,也与士大夫精神有关。可以说,士大夫精神传统一直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的创造、延续和发展,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建设,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社会精英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士大夫精神又恰好能够为当代中国精英提供思想力量、文化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文化传播还是现实需要来说,士大夫精神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贵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对士大夫精神进行汲取和转化?

朱汉民:从士大夫精神中合理汲取营养,继承其优秀的精神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有承担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的精神。士大夫立志于道,就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他们提出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仍然值得敬仰和学习。二是要有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只有坚持自己的独特个性、自由思想,才可能做出有创造性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成就,并且表达出个体独立自由、不盲从外在权威的精神人格。三是要有既执着又超脱的精神。宋明士大夫既承担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济国责任,又追求孔颜乐处,努力将社会忧患与身心自在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一种既执着又超脱的精神。当代精英阶层应该在坚持社会责任、忧患意识、道义情怀的同时,保持自我个体的身心自在、平和心境。四是要有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的精神。也就是说,要将道德精神、文化理念与事业开拓、现实功利结合起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应该为当代中国精英所迫切需要。

应该说,无论哪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都可以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精英的宝贵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姚源清)

猜你喜欢
圣贤士大夫贵族
Pygmalion
中山君有感于礼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修身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诡异的仕女图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