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体验缺失及矫正

2016-06-15 22:46薛长才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变式方程创设

薛长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迷恋于考分的追逐,采用灌输的传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停留于模仿、记忆阶段,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安排,顺着教师的思路推理,缺少亲历体验的过程,缺少内省与反思,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在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亲历构建知识的过程,从而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丰富情感.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验数学

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拉近新知与旧知、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1.创设生活情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单调、乏味,以致缺少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这与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割裂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理解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从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愿望.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讲“丢番图墓之谜”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便捷性.

3.创设悬疑情境.“学贵有疑,有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以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疑叩开学生心扉,以疑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无限循环小数”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与1是否相等.学生纷纷表示,不一样大,应该是1大.教师追问:1大多少?学生顿时支支吾吾,无法说出确切的数.教师引导他们开展猜想、分析、归纳,有学生尝试转换成分数解决,也有学生尝试运用方程解决,他们在解决疑惑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

知识的获取,不是将现成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主动体验中突破简单的符号公式,寻找背后的思维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新旧知识的冲突,体验方法、策略的形成,从而能有所发现,主动完善知识体系.

1.以实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谨性,以讲替代思考,以听替代实验,学生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实验、验证等“做”数学的过程.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并沿对边中点的连线对折,再沿小长方形的对角线剪下,并展开折叠,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得到的三角形有何特点?除了运用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2.以变式体验思维的发展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陷于书山题海之中,在机械重复中提高解题能力.变式教学,能使学生摆脱孤立看待问题的惯性思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展现思维活动的过程,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后,教师可设计变式训练如下:已知直线y=kx+b经过点(1,1)和点(3,5),求k与b的值.变式1: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x=1时y=1,当x=3时y=5,求k与b的值.变式2:已知一次函数y=kx+b与直线y=x+1交点的横坐标为2,与直线y=-x+8的纵坐标为5,求k与b的值.变式3:已知直线y=kx+b,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2,且与y轴的交点是(0,2),求k与b的值.

三、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数学

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场所,他们在交往、沟通、合作中开启智慧、激发灵感、丰富情感.学生彼此分享,相互促进,敢于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一个交流争辩的开放性课堂.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已知x1,x2是方程x2-2x-3=0的两根,求x1-x2的值.学生容易求出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但对于x1-x2非对称式的求法尚属首次,于是展开了讨论.生1认为,应该先求出方程的两根,再求两根之差;生2认为,(x1-x2)2=(x1+x2)2-4 x1x2=4+12=16,因而x1-x2=4;生3认为,值应该有两个,一个是4,还有一个是-4;生4认为,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式不同.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思维不断深入,产生独到的见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丰富认知、激发想象、开启智慧、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变式方程创设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圆的方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