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效果评价

2016-06-15 19:09周云凤
当代医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卡培奥沙利转移性

周云凤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效果评价

周云凤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转移性大肠癌患者80例,按门诊就诊序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比较性观察。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有效率为35.0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转移性大肠癌;临床疗效

大肠癌为一种我国临床多发、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虽然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已经成功实施多年,且被证实为临床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2]。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在发病初期即进行临床检查,往往待确诊时已经被证实发生转移,所以对于该种患者给予联合化疗为目前较为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转移性大肠癌治疗水平,本研究选取转移性大肠癌患者80例进行分组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转移性大肠癌患者80例,按门诊就诊序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3.23±3.21)岁;直肠癌患者22例,结肠癌患者18例;初次化疗患者11例,再次化疗患者29例;出现肝部转移9例,出现肺部转移8例,出现腹腔部转移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多处转移6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2.98±3.31)岁;直肠癌患者21例,结肠癌患者19例;初次化疗患者12例,再次化疗患者28例;出现肝部转移8例,出现肺部转移9例,出现腹腔部转移8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多处转移5例。2组患者在数量、年龄、病情状况、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组标准[3]:(1)治疗前均经肿瘤患者卡氏评分标准测定,Karnofsky评分均在60分以上;(2)临床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生存期预计均长于3个月。排除标准:(1)对于奥沙利铂、羟基喜树碱以及卡培他滨3种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病例;(2)不愿意配合本次入组调查研究的病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

1.2.1 对照组 给予羟基喜树碱联合卡培他滨(规格:0.5 g;国药准字H 20073024;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具体给药方案如下:治疗第1~5天给予羟基喜树碱10 mg/d,静脉注射3 h;治疗第1~14天,给予卡培他滨100 mg/m2,每天早晚口服给药2次,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最少治疗2个周期[4]。

1.2.2 观察组 给予奥沙利铂(规格:0.1 g;国药准字H 20093168;主治功效:直肠癌、结肠癌、结直肠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体给药方案如下:治疗第1天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注射2 h;治疗第1~14天,给予卡培他滨100 mg/m2,每天早晚口服给药2次,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最少治疗2个周期[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5]。完全缓解:患者病灶完全消失,且时间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患者病灶面积缩小超过50%,且时间不少于28 d;稳定:患者病灶面积增大小于25%,或者缩小小于50%,时间超过28 d;进展:发生新病灶部位,或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25%。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病例数×100%。

不良反应评价分为[6],0级:没有不良反应发生;Ⅰ级:感觉迟钝或者出现的异常可在7 d内完全消失;Ⅱ级:感觉迟钝或者出现的异常可在21 d内完全消失;Ⅲ级:感觉迟钝或者出现的异常可在21 d内仍未完全消失;Ⅳ级:感觉迟钝或者出现的异常并伴有长期的功能性障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Ⅳ级+Ⅲ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检验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有效率为35.0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对比[n(%)]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20%左右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系统化疗为临床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羟基喜树碱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为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案,羟基喜树碱是从蓝果树科植物喜树的色氨酸-萜烯生物碱类药物,临床实践发现该用药方案患者发生腹泻等不良反应几率较高,且药物浓度在直肠、结肠浓度较低,所以在转移性大肠癌治疗方面存在一定争议[7]。

临床资料表明,奥沙利铂在大多数肿瘤疾病模型中都体现出广谱体内抗癌活性以及体外细胞毒性作用,且对于顺铂耐药模型中仍表现出优良的临床疗效,虽然其临床作用机理并未完全理清,但广泛认为其通过进入人体内产生水化衍生物直接作用在DNA,且通过形成链内、链外交联,起到显著的DNA合成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抗癌细胞活性以及产生细胞型毒性的作用[8]。本研究中,观察组所用到的联合性药物为卡培他滨,卡培他滨为一种罗氏公司研制的抗代谢氟嘧啶脱氧核苷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有效抑制细胞的分裂以及干扰RNA合成,临床多用于多种治疗方案无效的晚期原发性、转移性恶性肿瘤性疾病。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有效率为35.0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卡培他滨作为一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其在肿瘤内部的活性显著较正常组织要高,对于恶性肿瘤的杀伤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所以在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较常规化疗药物具有显著优势[9]。本组临床资料发现,观察组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手足综合征以及神经炎,虽然较为轻微,但在临床中仍应多加注意,对于这样的患者应注意治疗期间的保暖,合理延长注射时间,给予患者B族维生素配合治疗,对于已经发生某些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给予其他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给予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 代环宇,孙步彤,卢振霞.奥沙利铂及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6):832-834.

[2] 张学良,王健,徐爱兵.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2097-2098.

[3] 刘晓青,董柱清,吴传高.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35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29-132.

[4] 杨维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大肠癌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5):46.

[5] 张世永.两种治疗大肠癌患者方式的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4,7(2):138.

[6] 曹玉娟,王德林,刘承伟,等.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4,9(1):593-596.

[7] 赵保平.76例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4):145-146.

[8] 翁洁,陈永盛,文芳,等.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71-72.

[9] 封江平.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6):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81

湖南 413001 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十病室 (周云凤)

猜你喜欢
卡培奥沙利转移性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耐奥沙利铂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高侵袭转移性及上皮间质转化特征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和无病生存的影响
奥沙利铂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分析
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38例晚期胃癌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