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品茶
——回顾我的教学之路

2016-06-15 18:45邢佳立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数学语文

◇邢佳立

静夜品茶
——回顾我的教学之路

◇邢佳立

静静的夜来临了,月光拂过窗边的薄纱洒落在书桌上,微风轻轻掠过,送来夏夜的清凉。泡上一杯心爱的绿茶,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缕缕飘出。

薄薄的窗纱外,是月光下朦胧的夜色。透过杯中袅袅升起的茶雾,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几年前,那个和杯中的清茶一样稚嫩的女孩——那是我,那一年,我17岁。

我是个东北姑娘,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座煤城。1993年9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八小学,承担四年级一个教学班的语文、数学双科教学工作,同时担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到这里工作,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进城”了。

参加工作后的前 10年,我一直是双科教学,语文为主。这源于一个偶然机会:刚工作的第一个月,作为新教师,我在校内执教了一节语文课“我们家的猫”,没想到竟然在校领导的推荐下,代表学校参加10月份区里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既兴奋又紧张,在大家的帮助下认真地准备起来。比赛前的那十几天里,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体会、理解,一次又一次地到老教师那里请教……终于,在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并随即被推荐参加市优质课的评比。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女孩儿来说,这真是一个很棒的开始。

从此,我与语文教学有了10年的不解之缘。10年中,我度过了自己都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参加了近20次教学竞赛,获省级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4次,在各类活动中执教公开课20多节。我拿到了50多本荣誉证书,自学了专科、本科的课程,取得了汉语言学士学位。

想着那时的我,我嘴角泛起微笑。在我弱小身躯里流淌的血液中,有那么一点点倔强。成长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正是这过程,使人得到锻炼,得以长大。这经历的财富,能让人受用终生。正如这杯中的茶,总要在淡淡的苦涩中,飘出茶香。

虽然一直是语数包班,但开始着重在数学教学方面发展却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2003年,我被调到佳木斯市第二十小学——那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到第二十小学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学校进行了一次教师的数学学科基本素养测试,我有幸得到了全校教师中唯一的一个满分。第二学期,市数学教研员高明珠老师要求我代表佳木斯市参加黑龙江省的数学优质课评比。要知道,在此之前,我连一节校级的数学公开课都没有上过,之前的公开课、竞赛课我上的都是语文呀!但高老师坚持说:“你的数学功底很好,又有丰富的执教公开课的经验,第二十小学还有强大的数学教研团队,一定没问题!”并且宽容地告诉我“得不得奖,没有要求”。于是,我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开始准备。结果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执教的“认识乘法”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之后,在高枝国老师、高明珠老师、修越校长、周春兰主任等人的帮助下,我执教的数学公开课“认识角”“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负数”“动物乐园”等分别获得了“佳木斯市数学学科竞赛一等奖”“黑龙江省第二届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特等奖”“中央教科所第七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选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一等奖”。

经过了语文、数学的比较,我发现数学的醇美、数学的沁人、数学的清幽、数学的内涵、数学的耐人寻味,这些如心爱的茶般深深地吸引着我。离开语文,走进数学,也许就如同从小生活在北国的我却独爱南国的绿茶一般。

到2006年,我已经工作14个年头了,当年的小女孩儿已经长大,双眸中多了几分成熟,脚步中多了几分坚定。截至2006年,我已经获得了省教坛新秀、市十大名师、市优秀教师、市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这些称号的背后,有曾经帮助我成长的前辈,有携手同行的伙伴,是他们的指导、关怀、信任和鞭策在背后推动着我一路前行。也如这杯中的茶,绿绿的稚嫩总要在热水的孕育中渐渐涨大。

夜色中飘起了丝丝细雨,夹杂着雨丝的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杯上的那缕轻烟,也拉回了我的思绪。杯中的茶水已经少了一半。倒入半杯开水,袅袅茶香又开始升腾。

2006年 9月,我被调至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工作,正式开始做纯粹的数学老师。北方晶莹的白雪养育了我30年,我血液里流淌的是北方的文化。而从这一年开始,我在江南的细雨中见到了从书上走下来的 “斯苗儿”“朱乐平”,还有年轻一代的“唐彩斌”“徐卫国”。在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差距。我发现江南肥沃的土地不仅仅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西湖龙井,更在龙井的茶香中沉积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我觉得自己似乎又一次被清空,又回到了刚刚工作时的状态。

我深深地懂得,厚积才能薄发。我只有中师水平的数学功底,又面临南北教育的差异,因此非常需要在数学、数学教育方面增加积淀、努力学习。我意识到这些后,机会很快来了。2007年,朱乐平名师工作室面向杭州市上城区招生,我认真准备,经过报名、审核、笔试、面试层层选拔,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工作室的学习团队中。同一年,我报考了杭州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在职研究生,并以所有考生中教育学第一名、心理学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考入。朱老师是让人又爱又怕的严师,他带着我们读书、写作,更不断地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做人的道理,他说:成功没有捷径,要“踏踏实实研究,认认真真做事”!几年下来,在朱乐平名师工作室中与同伴合作的研究成果——《一课研究之“角的认识与度量”》一书已经正式出版,在此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硕士生毕业论文还成为了杭州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同期毕业生的所有论文中唯一一篇优秀论文。工作室与研究生两方面的学习,逐步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让我具备了一点儿一边教学一边作研究的能力。

这几年,我就像这茶叶一样,把自己浸在数学教育的热水中,汲取能量。

转眼,时间到了2014年——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之年。数学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张天孝老师举办的“高端访问学者研修班”面向全国招生。我跟着张老师带领的新思维团队脱产半年,系统学习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编写体系,这是多少数学老师心目中难得的机会啊!感谢我们学校的全力校长,支持我参加了本次学习。更让我意外的是:学习中途,张天孝老师亲自找我,问我是否愿意加入浙教版教材编写团队,到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做专职研究员。我当然十分愿意!感谢张老师的看重,给我这个学习、成长的平台!能够在张老师的身边学习,能够与朱乐平、唐彩斌、杨薇华、张柯、邵红、罗永军、姜荣富、陈敏这些老师在同一个团队中工作,能够近距离向身边这么多优秀的人学习,我何其幸也!

近两年,在张天孝老师“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指引下,在团队伙伴的帮助下,我已经逐步适应了新的工作角色:带着老师们一起做“智慧乘法”教学实验;协助罗老师一起做数学实验课程开发与研究;组织、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教材、教学资料的设计与开发;做专题发言,上公开课……我,行走在途中。

在教研员的队伍里,即便我仅仅是一株嫩芽,也愿如这杯中的茶,能给数学教育带来一抹新绿,增添点点清香。

夜深了,路灯困得要闭上眼睛了。杯中的轻烟早已散去,丝丝新绿沉落杯底。它们也在静谧的夜中入梦了吧!我也该休息了。唯愿今后的教育之旅,依旧如这茶香,虽清淡,却悠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数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