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016-06-16 15:55钟玉兵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是叶老叶圣陶

钟玉兵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0-0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和“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对语文教育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更是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段时间,我怀着崇敬之情,细心拜读了《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令我获益匪浅。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给我感触最深的就在于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70页)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至理箴言看似简单,却是对于我们教育最终目的的最好诠释。但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个人浅薄地认为应该要有以下几点认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正如叶老所说:“教师既然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自己就得比较地善于看善于读,不然怎么能引导呢?看看参考资料,只能起辅助的作用。真的自力更生,还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培养真功夫。”(《跟初教语文的老师说的话》,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67页)

事实证明,教师水平高低和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师水平与能力的练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修炼、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投机取巧。首先,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多阅读,读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教育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读文学作品、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必须脚踏实地地多学习,学习各位专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习各位名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宝贵经验。再次,必须坚持不懈地多实践,要让学生读的,我们先读,并要读通;要让学生学的,我们先学,并要学透;要让学生写的,我们先写,并要写顺。因为“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认真学语文》,见《叶圣陶谈语文教育》第7页)最后,必须一丝不苟地多反思,反思自己文本解读的成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

当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了专业素养与能力,才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才初步具备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资本。

二、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

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42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我们就应该在“听说读写”的引导与训练上多研究、多琢磨。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逐步让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畅游文本,去理解、去感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西藏的藏族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汉语作为藏族孩子的第二语言,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其次,他们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大多藏族孩子,尤其是县、乡等基层的孩子们,他们平时与人沟通主要使用藏语,很少采用汉语沟通,这就导致他们对汉语语言的体验不够,积累不够,运用也不够,体现在汉语学习上就倍感吃力,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我们除了要有更多的耐心外,还要花更多时间让他们接触汉语、运用汉语。我们要鼓励他们在课上、课下多读,以“读”来促“悟”,以“读”来实现一定量的“积累”,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说,多写,以“说”“写”来规范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强化他们对语言的运用。

但是,对于学生通过读也无法理解的内容,我们就要讲解,还要训练,但我们要避免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而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又要避免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方式,要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双边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训练,提升能力。同时,我们的讲解不能仅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分析,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整体上把握那流动的文字,用心去感受语文,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在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语文实践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我们才能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用心钻研教材,确立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现状,审视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充分认识方法的重要性

叶老曾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53页》)

此处,叶老明确指出方法比内容重要,因为任何书籍文章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文,若教师不注重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学生就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被动吸收,即使这篇文章听懂了,但再拿一篇类似文章时,学生依然不知所云,无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根究底就在于学生没有将所学知识化为己有,无法灵活运用,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能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选择教法时,更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指导学生读书时做好圈点、勾画、旁批,听课时做好笔记……切切实实地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等种种事项上多下工夫。”(《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陶谈语文教育》第35页)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78页)

当我们深谙教法学法的重要性,才能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积极寻求办法策略。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老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92—93页)可见,养成习惯成为了“知识”与“运用”之间的桥梁,也只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就养成哪些习惯而言,叶老也有详细阐述。在阅读方面,他说:“所谓阅读书籍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73页)

在写作方面,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这并不存在着奢望,要学生个个成为著作家、文学家;只因在现代做人,写作已经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这两种习惯非养成不可。”(《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61页)

叶老还在他的《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谈及:“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事实上,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有调查表明,人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是习惯而已,比如有的人习惯晨起锻炼,有的人习惯饭后散步,有的人习惯挑灯夜读,有的人阅读“不求甚解”,有的则精心钻研等等。可以说,习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习惯往往能造就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坏习惯则会导致一个人事业的失败。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习惯也决定了成败。

众所周知,好学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锤炼了他们刻苦学习的意志,塑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

当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增强自身人格与教学魅力,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热爱语文,愿意在语文天地里探索、游历,就为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找到了突破口。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充分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选择恰当教法,注重学法指导;课堂上,多一点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点倾听,少一些讲解。我们的教学不就逐步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倍感叶圣陶先生不愧为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而言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价值,我们实在应该好好阅读他的教育论著,领悟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教是叶老叶圣陶
霜的工作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