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商文化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契合

2016-06-17 10:07陈美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上海保险 2016年4期
关键词:徽商保险业服务业

陈美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论徽商文化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契合

陈美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我国保险中介机构集团化发展研究”(2014B0407)阶段性成果之一。

徽商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在古代商业发展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试图通过发掘徽商文化和徽商精神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找到与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契合点,阐明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应当从传统文化如徽商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经营智慧,在现代保险服务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注重责任担当、持续学习、诚信经营、互助协作、普惠民生、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转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多次阐述了传承、弘扬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目前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由此可见,继承、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对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现代经济、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保险业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和市场性决定了其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天然助手。因此,研究挖掘徽商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徽商文化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契合,必将为保险业服务社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徽商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广义地说,传统文化应当是历史上前人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不仅难以割舍,而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传统文化是现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渊源。杨雅琳(2006)认为,传统文化是人力资本创新精神的重要来源,并内化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韩庆华等(2010)研究认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文化精神、文化资源要素、文化生产力、文化商品价值、文化生产方式与经济生产过程、经济资源要素、物质生产力、市场经济和生产方式相互融合的过程。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有促进作用。贾俊雪等(2011)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儒家的传统文化信念有助于遏制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李娟伟、任宝平(2013)研究认为,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有重要作用。徐奉臻(2014)提出,构建新型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抚育。挖掘和释放传统文化的价值,是解决当前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建设性方案。

(二)徽商文化是传统商业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商业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史记·货殖列传》有:“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通则三宝绝。”在众多的古代商业文化之中,以徽商文化为代表的商帮文化,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精髓与商品经济、商业经营巧妙结合,蕴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

徽商即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是旧徽州府籍商人的统称,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作为一个商业团体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诗义,2008)。明清之际,逐渐繁荣起来的徽商经济为徽州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徽州地区是程朱桑梓之乡(“程朱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史书记载,朱熹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讲学乡里,徽州人士从其学者甚众,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这就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在意识领域的产物,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徽州地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实现了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为徽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徽商文化是地域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商业文化、生态文化的总称,它包括徽商的生活和经营区域、商业活动、商业道德学术、教育、医疗、饮食、建筑、戏剧等,可谓蔚为大观。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

三、徽商精神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契合点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出生于徽商家族他曾把徽商精神概括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顾名思义,不论是骆驼还是牛,都是敦厚朴实、忍辱负重、艰苦拼搏、持之以恒的代名词。历史也证明,在数百年徽商奋斗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徽商,他们用特有的方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虽然纵横中国商业史三百多年的徽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徽商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流传至今。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保险业也不例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传统保险业在向现代保险服务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行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植根于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之中的徽商文化和徽商精神,值得保险业学习借鉴。

(一)学习徽商的家国情怀,做有责任担当的保险业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素来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徽商也不例外。徽商在早期运粮输边、不辞劳苦,在明中后期积极抵抗倭寇侵略,近代徽商踊跃捐资捐物、抵御外敌入侵。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事业的兴旺发达与国家安定统一休戚相关。穷不改志,富不忘本,徽商一旦致富以后,都会福惠桑梓,修路架桥,捐资兴学,扶贫救弱,造福乡民。不仅在家乡,即使在第二故乡,也会慷慨解囊,加固城池,疏浚河道,惠及地方。徽商这种爱国、爱民、利己、利人的高尚情操,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教育价值。

保险业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对保险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吴定富,2011)。责任是保险业的最重要特质。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保险可以“托付终身”,对企业和社会来讲,保险起到“兜底”的作用。正是这种服务和保障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必须要承担起为民生创造福祉、为经济提供保障、为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宏大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应该成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崇高价值追求和勇敢责任担当。一是要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感恩回报社会。比如在减灾防灾赈灾、救助社会“鳏寡孤独”、帮扶困境妇女儿童等方面,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奉献,树立保险行业可亲、可信、可敬、可依的社会形象。二是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对“老少边穷”特困地区,保险行业应该加大对农村学生、乡村教师、乡村教育的资助帮扶力度。三是重视保险文化建设和观念传播,强化社会民众保险意识。政府、保险行业、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媒体都要承担起宣传保险知识、保险法律、保险观念的责任,让广大民众正确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认可保险,从而充分发挥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参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使老百姓多方受益、终身受益。

(二)学习徽商的文化情结,做崇文重教的保险业

徽商较之于其他商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贾而好儒”“崇文重教”,他们酷爱读书,经商之余往往手不释卷。爱读书、爱学习,给徽商带来了无形的商业优势。首先,这加深了徽商的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使得徽商与众不同,卓尔不群,从而赢得了官僚士大夫的刮目相看;其次,徽商善于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历史上商业经营的成败得失,汲取经验教训,丰富经营智慧,促进自身发展;再次,徽商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吸收了儒家文化中合理的精神内核,并成功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实现了义利观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徽商独特的商业理念、商业哲学和商业道德;此外,徽商在教育方面提出“富而教不可缓”的思想。尽管徽商所说的教育与当代教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现代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启迪。徽商“崇文重教”的价值理念,依旧昭示我们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重要性。

对现代保险服务业来说,“崇文重教”应该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经营智慧,提升保险行业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二是大力加强保险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保险从业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的修炼和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服务人才;三是大力拓展保险行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空间,加强对文化产业、文教事业的投入和保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学习徽商的经营理念,做义利并重的保险业

每一个保险服务业的经营者和从业者要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行业形成“以义制利、义利并重”的诚信文化,这样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口碑。

徽商崇尚儒家文化,世人也给徽商以“儒商”“仕商”“儒贾”等美称。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徽商,以儒家道德理念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奉行“仁为质、诚为金、义为重、利为轻、俭为德,勤为本、谦为上、和为贵、善为缘、变为通”的经商原则和处事哲学,不论待人接物,还是商业经营,都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实践。一是秉承“贾道儒行”的价值观义利观;二是恪守诚信经商的行为准则,“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三是具有强烈的质量、信誉、品牌意识。即便是放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来看,这些理念和精神仍然都是难能可贵的。

对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而言,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经营和服务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规则和行为准则。而质量、品牌和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险服务质量,打造优质品牌维护企业信誉,应当成为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遵循原则。因此,全行业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扎牢诚信文化根基。要深入学习弘扬徽商那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人宁贸诈,吾宁贸信,不以五尺之童为欺”“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诚信文化的深刻内涵。每一个保险服务业的经营者和从业者要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行业形成“以义制利、义利并重”的诚信文化这样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口碑。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建立保险征信体系。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司、依规治理,切实履行《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责任,践诺守信,反对任何商业欺诈行为;其次,要健全完善统一的信用信息网络和信息平台,强化社会监督和网络监督功能,畅通监督渠道,搭建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桥梁;再次,建立健全行业内部信用评价和奖惩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建立对保险行业和保险公司的信用和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及时公布行业信用信息,加强对不守法、不守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全行业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四)学习徽商的竞争合作精神,做团结协作的保险业

徽商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和谐互助、共谋发展。不仅在家族内部强调“五谊并重”,即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并重,和谐共处,而且也重视商业团体内部的团结协作、同舟共济、互帮互助,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谋发展,大大强化了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上保险主体逐步增多,保险公司集团化发展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保险市场主体和资本都谋求全牌照经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保险业既有主营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也有集团化、规模化的竞争;既有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也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既有行业性、专业性保险公司的竞争,也有区域性、规模性保险集团的竞争。市场没有竞争,企业就会缺乏活力,资源就不能得到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老百姓也就不能得到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说,如果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甚至违背商业道德的损人利己的竞争,就会断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命运。用徽商的话来说,就是“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市面要大家围、利益要大家分”。国务院颁布的《若干意见》为保险行业提供了光明前景。保险行业需要借鉴徽商的行业自律精神,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来看待同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把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放在追求保险市场价值和规模经济的最大化,同心协力,互利互惠,才能共同做大中国保险市场这块大蛋糕,从而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转变。

(五)学习徽商的机遇意识,做经营有道的保险业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徽商总是时时留意、处处留心,通过观动向、摸行情、识盈虚,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供求状况,准确预测市场趋势,从而发现商机,抓住商机,出奇制胜。他们在市场竞争当中,往往能快人一步,胜人一筹。正是这种强烈的机遇意识,使得徽商面对市场变化,总能抢占先机,独领风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持续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供给侧改革开启,所有这一切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保险业也需要在供给侧下功夫,创新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找定位、谋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中的作用,推动保险业新的蜕变。一是要主动服务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当中,为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二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战略,创新产品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文化保险、信用保险、专利保险、中小企业一揽子保险等新型业务,海外业务领域取得全新突破。三是积极投身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未来将迎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浪潮,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保险业而言,需要高度关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社交媒体、定位技术、生物识别、遥感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六)学习徽商的进取精神,做开拓创新的保险业

徽州地区自古就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因为地理自然环境恶劣,徽商大多生活穷困,出身寒微,在从事商业活动中,往往是白手起家,小本创业,而后辗转四方,日积月累,最终发家致富,靠的就是开拓进取、务实苦干的精神。对现代保险服务业来说,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中国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在未来的黄金发展期,一是需要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经济社会越发展,保险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任务和使命就越艰巨,不论是保险管理者、企业家还是从业人员,都要保持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二是需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国家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现代保险服务业需要登高望远,长远规划,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真正使中国保险业成为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三是需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不是要“一枝独秀”,而是要“万木争荣”。通过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内外开放,引进和提升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释放和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让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形成全员上阵、全领域、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生动局面。

四、结语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指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国家提出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战略,就是要求保险业以全新的定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功能融入到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使其成为完善国家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高级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

因此,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必须要突破传统思维框式,要跳出保险看保险,只有把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作为现代保险服务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一则家国天下,服务经济社会、民生福祉;一则强身健体,根治顽症积弊、释放活力”,才能保障保险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认为,保险行业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质,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现代保险服务业改革发展才能“蹄疾而步稳”,发展成果才能“根深而叶茂”。

猜你喜欢
徽商保险业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