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6-06-17 21:08齐绍平邓榕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化素质

齐绍平 邓榕

摘 要:教者,孝之文也。“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出发点,又是一个文化载体。教育本身是文化活动,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培养全面的人。将民族传统文化的首善“孝”的基因根植于当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教育;孝道文化;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60-03

一、孝道文化之于大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期间强调: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内核是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作为社会细胞家庭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融于我们的骨子里,沉淀为单一个人、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行为指南。在现代大学精神重塑过程中,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很直白的。

(一)育人的需求。《说文解字》解释,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2]“孝”作为子女回报、感恩父母的原始美德,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最真挚表达,源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然流露。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它是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道德规范体系维系的纽带,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润滑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的首位是德,从古代到现代都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3]其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古代教育、社会教化得以衍生和传承的根源、始点和基本内容。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由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教育方针相关的内容,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因此,把孝道文化传承和我们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课堂结合起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是高校育人的内在需求。

(二)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城镇化进程让原有的家庭生活模式、邻里关系发生改变,独生子女现象催生和加剧了代际冲突,信息科技发展改变了青少年思维交流方式,再加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等思潮的影响,让一些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打骂父母、不赡老人、忤逆长辈等事件、现象时有发生。“扶不扶”、“帮不帮”、“养不养”等道德伦理行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这背后折射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缺养。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城乡空巢家庭达50%,空巢老人突破1.1亿。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人们普遍较重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资金扶持,但在精神慰籍、关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的甚至整年都不回家看望父母,物质孝顺很多时候代替了精神孝顺。其实,我们知道,老年人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因而,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在凝聚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维系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方面,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刻不容缓。在大学生中践行孝道文化,实现孝道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将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到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为家庭、社会、国家减轻负担的重要渠道。无疑,这是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孝道文化之于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的起源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内需。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高校结合文化育人的特性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用可见、可听、可闻、可感的方式,将孝道文化融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一)深化实践教育。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毛泽东的《实践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着重强调体验、感知、引导,有别趋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组分部分。90后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四维空间”里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孝道文化入脑入心,生根发芽就需要借助时尚、情感、艺术的元素,实施“听、看、说、写、行”等能直接感知的“触碰”教育。一是聆听。以寝室、教室、微博、微信等线下、线上载体为依托,聆听《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语录,感受孝道文化的原始韵味,陶冶情操。二是观看。我们能看见的地方,都是光的效应,再没有比光更快的方式了。鼓励同学以孝道文化为题材,自拍、自导、自评、自展DV、微电影,让同学们在观看、参与过程中,提升品质。三是演说。以演讲、演说等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传递正能量。四是书写。例如,以传统家书为载体,在每年新生开学季,号召新生给父母写信,给父母报平安。所谓“家书抵万金”,相信这个效果一定很好。五是孝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孝道文化传承,重在一个行字。在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节假日,发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学校周边看望老人,让同学们在实践教育中感悟:孝,也许就是陪伴。

(二)内化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曾国藩用一生道出“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在思想引领方面,要顺水推舟,让学生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方面,可凝聚高校师资力量,将孝道文化素质教育与科研教学结合,通过课题带动、项目拉动等途径,既匡正了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又让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打成一片”,让孝道文化成为“大众”话题,于无形间,将孝道文化渗透到同学们的心底。另一方面,着眼于社会需求,需要让“大众”话题,成为“自觉行动”,力争在个人行为方面受启迪。“中华孝官”李宝库指出:孝的本质是爱,表达方式是感恩,作用是回报社会。这对孝的定位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阐述。孝道文化的传承,需紧贴感恩教育。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乡镇、街道,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精神抚慰、文艺汇演、帮扶行动等,用“一袋米,两袋盐”、“一个粽子、两个月饼”、“一碗饺子、两袋面条”的微小善举,激发大学生心中的孝爱之心,从而内化为其生活习惯。诚然,引导同学养成的生活习性应该是正面的,如何评判呢?这就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最为直接的就是树立参照物了。创造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呼唤。高校应高度重视道德典型的选树、培育、宣传、推介工作,以座谈、分享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参照作用,用道德典型的一言一行为身边同学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三)质化文化生命。哲学家认为,人有两种生命:一是自然生命,一是文化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来自自然,而人的文化生命则来自教育。[5]作为生命的精神结构,文化生命是我们知、情、意、爱等人文素质的综合表征,是生命的软件。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构教育的整体性,从这一点出发,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宏构“生命”的完整性。就像自然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文化生命的孕育离不开普世的文化因子,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本,孝道文化的熏陶、植入必不可少。其一,注重孝道文化的思想熏陶。文化熏陶的結果,就是加强我们对事物本真的感知。比如开设孝道文化选修课程,以“名家论坛”、“孝行公开课”、“校友论坛”、“孝道沙龙”等各种形式为依托,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引发学生思考,达成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净化,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孕成教育对象在思想、情感与行动的一种文化自觉。其二,将孝道文化融于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取学分机制,将孝道等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的选修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可明确要求理科学生选择文化传统课程。针对文化素质教育课,可充分挖掘孝道文化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意识与思想观念引教学,勇于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评估模式,搭建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学习平台,用资源库、智库代替教材、教参,并号召师生一起设计、创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其三,形成“化文成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面对经济社会、教育理念的双重变革,高校要实现由灌输性特征的教育向具有明确教育目标途径的转变,将“灌输式”告诉学生怎么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空巢关爱工程、思想道德提升工程等项目、平台,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与个人素质锻炼,感受传统文化的实质与精神,让文化去引导、影响人,从而建构一个由育人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6]。如此,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命将变得更有质感。

三、传统文化之于大学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自教育部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已有20载光阴。我国教育方针也历经的几多皱褶。毫无疑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立足历史文化积淀,结合时代语境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时,特别强调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一定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导向信号。笔者认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守核心价值底线。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势态,当代大学生受各方思潮冲击,正面临价值取向多样化、价值冲突多极化、价值判断模糊化等趋势。有人说,21世纪国与国的较量,已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的较量,而上升为文化、科学、思想的较量。纪录片《较量无声》认为,“政治转基因”(非农作物转基因)、宪政、基督教等均被西方利益集团有意识地利用并进行单方面阐述,片尾呼吁中国需要独立思考的学者和个人,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立场、价值观,以应对西方的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在提倡“价值重估”的氛围,以及“网络化生存”“数据化生存”盛行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课堂,要在这方面牢牢把握好价值导向。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底线,通过党团建设,指导、服务青年,以志愿公益、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引导青年。我们要用“润雨细无声”的方式,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7]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提升人文素质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个重要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颂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特别是褒善贬恶、为善去恶、求善厌恶、向善背恶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核心。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以传统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形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上向善的理念,构建道德之标杆与方向,促使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养成。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封建思潮的浸泡,其本身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因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以“扬弃”的辩证态度审之,与时俱进,吸其精华,剔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教育规划纲要》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8],这不仅从主观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战略定位。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育人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核心主题,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载体、形式,以第一课堂教育为手段、以校园品牌活动为载体、以网络教育为媒介,以新媒体为突破口,以人文精神塑造为导向,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大学不仅是育人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播的机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实践性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质、实践能力,促其全面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人处世之道融合、内化、升华,渗人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凝结成个体的精、气、神,从而形成有质感的文化生命。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2015-04-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38.

[3]孔丘.《孝经》[M].远方出版社,2009:1.

[4]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

[5]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

[6]章兢.人文精神:大学不能没有灵魂[J].光明日报,2009-01-14.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2-07-29[2015-04-0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文化素质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