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构关系看英汉语篇衔接与翻译

2016-06-17 01:37丁爱兰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丁爱兰

摘 要:衔接手段是在上下文中实现语篇连贯和构建语篇逻辑结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内在意义和外在行文的顺达流畅。哈桑和韩礼德最早系统地提出语篇衔接理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语法连接及衔接主要包括省略、替代和同构关系。衔接理论的运用也扩展到了翻译实践的层面。本文就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和许渊冲的英译版为例,对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同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同构关系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同构关系;语篇衔接;毛泽东诗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77-02

衔接是语篇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衔接手段是一种语义联系,使得语篇跟非语篇区别开来,并使得语篇实现其外在行文上的流畅和内在意义上的连贯。衔接是语篇性的七个标准之一,如果违反这个标准,语篇将变得不自然甚至突兀。哈桑和韩礼德是最早提出语篇衔接理论的学者,并指出五大类语篇衔接手段: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胡壮麟、朱永生及张德禄等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把衔接和连贯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的扩展,提出“同构关系”也是语篇衔接手段之一,认为语法连接主要包括替代、省略和同构关系。此外,衔接理论在文体学、写作教学和翻译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就衔接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来说,衔接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指导和借鉴的特别作用。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表层形式来传达人与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忽视语篇衔接方式的重要作用。总之,作为语篇衔接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同构关系在英汉语篇衔接与翻译中是不可缺少的构建语言逻辑结构的理论之一。

一、語篇衔接手段中的同构关系

关于同构衔接,胡壮麟[1]认为,同构衔接与修辞学中的排比相似,它类似于修辞上的排比,所谓“同构衔接”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结构的重复。但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具体方式。但是修辞学的概念不等同于语言学的概念。同构关系可以是对文字和结构一丝不改的重复,也可以是替代掉部分或全部文字,但句法结构不变的重复[2]。同构衔接不能光指形式上的相似,也不能光指语义上的相似,而是要求形式和语义的统一。交替性同构是在不改变原结构和原基本词语的情况下,以同类词语置换原结构中的某一词语。交替性同构不会带来很大的语篇差异。重复性同构是指原结构和基本词语没有发生变化,重复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词语,起到强调作用。拼合性同构关系是指上下文各属同一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义语法结构才完整,以便去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3]。就英汉语言对比来说,大多数的同构衔接在英汉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很难达到统一的情况。无法一致的例子多见于交替性同构。本文将通过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及许渊冲的英译版就交替性同构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

二、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和许渊冲英译版的衔接分析

毛泽东说:“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精神创造。”毛泽东的鲜明个性和伟大人格,在他的诗词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意象的新颖与独特。毛泽东偏爱壮丽、博大的名词意象。《毛泽东诗词》语篇衔接手段丰富,《毛泽东诗词》原文的语篇衔接手段大多都被传译到英文,因此就翻译而言,英译毛泽东诗词中也鲜明准确的体现了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修正过的语篇衔接理论模式来考察其语篇衔接问题。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4]中多处体现了同构衔接。本文以此诗歌为语料,来分析语篇衔接手段中的同构关系在诗词中的体现与应用。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毛泽东的这首词中,首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结构保持不变,是交替性同构。其中,才饮与又食对应,属于动词词类;长沙水与武昌鱼相对应,属于名词词类。长沙水与武昌鱼实为古童谣中的两个意象,是同类词语之间的置换。于此同时这句词表达的语义也相近,都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所以体现了交替性同构。而在许渊冲翻译的英译本则是“Having relished a cup of Changsha water, and then a dish of Wuchang fish”。原句符合汉语流水句的用语习惯,英译时并没有出现与汉语完全对应一致的同构关系,而是主要靠“and” 这种逻辑添加手段来实现衔接,将汉语和中文的语言表达细微区别贴切地传达出来,并且通过增加结构上的省略来一并实现衔接。“a cup of” 和“a dish of” 的添加更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法,“relished”使读者能够领悟到原文的意味,措辞达意。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句也是交替性同构。这句中的不管和胜似相互照应,而且同属于介词词类,是同一类词语的置换。这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的不畏困难的世界观和乐观豪迈的气魄。而风吹浪打与闲庭信步虽结构相同,但词类有所不同,这两个词中的同构关系体现的不确切。英译中“Braving wild winds and waves, I feel more pleasure than strolling in a yard at leisure.”没有出现类似的同构衔接,而是换用逻辑添加短语“more than”来实现衔接连贯。这句译文与原文在词性、结构、行文上都有所差别,翻译过程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翻译者即反叛者”。这就需要译者创造性地寻找较为地道的表达,“Braving”、“wild ”、“pleasure”等词就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韵味,达到“化境”的境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属于拼合的同构关系,与此同时此句意思为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这句从侧面烘托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桥飞架南北与天堑变通途为上下文各属同一结构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法结构才完整,读者才能理解其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在英译中“A bridge will fly from north to south over there, turning the chasm into a thorough fare.”译文用动词“fly”、“turn”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的意味,将建设桥梁的快速度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此处的伴随状语将前后两个短句进行逻辑衔接,也是中英语言在翻译时不同处理的体现。此句英译忠实地再现了拼合性同构关系的语篇衔接,与原文所期望达成的读后共鸣相呼应。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句同样也是交替性同构的体现,其中风墙与龟蛇相对应,属于名词词类;动与静相对应,属于动词词类。风墙与龟蛇、动与静相互对照,是同类词语的置换。此句意思为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此句描写江岸山川自然景象,语义语法结构相同,表达了作者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了交替性同构衔接。在英译中“Sails in the wind go past, Tortoise and Snake stand fast, Great works are on the make.”此句英译没有照搬原诗的交替性同构,而是运用了词汇“go past”与“stand fast”来进行衔接,避免了逐字翻译、生硬晦涩的“翻译腔”。“past”和“fast”则实现了修辞手法上的尾韵,既实现了衔接连贯,又完美保证了诗的韵律。译文前两个短句为主谓结构,后一个短句为主系表结构,和原文结构相似,准确地译出了篇章层面的同构效果。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在这里,前两句反映了同构关系中的交替性同构衔接,动词词类更立与截断相照应,名词词类西江石壁与巫山云雨相照应,属于同类词语的置换。此句意思为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又体现了拼合的同构关系,语义语法结构完整,要结合在一起理解,才能明确其内在联系,才能更准确的达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在英译“Stone walls will stand across the river in the west, to hold back clouds and rains over Mount Witch's crest, until between steep cliffs emerges a placid lake.”中,前两句中没有按照原诗运用同构关系,而是通过语义衔接实现了逻辑的自然过渡,之后第三句和前两句之间体现了拼合的同构衔接,准确达意,恰到好处。同样,“west”和“crest”压尾韵。从篇章层面来看,上一句中的“past”“fast”和这一句中的“west”“crest”压同一尾韵,上一句的“make”和这一句的“lake”压尾韵。这两句形成了篇章的交替性同构,实现了音律对应的绝妙效果,可谓是上乘之作。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此句属于拼合性同构关系,而且此句句意为神女想必很安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神女应无恙与当惊世界殊为上下文各属同一结构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义语法结构才完整。在英译中“Mount Goddess standing still as before would feel surprised to find no more the world of yore.”此句并无深层含义,适合直译,英译忠实地再现了拼合性同构关系这一相同的语篇衔接。

三、结束语

衔接是语篇性标准之一。衔接手段与方式对于英汉语篇的连接至关重要,而同构关系作为语篇衔接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英汉语篇衔接与翻译不可缺少的理论指导。同构衔接的应用也常见于诗词中,对于理解和分析诗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和许渊冲英译版中同构衔接的分析与思考,自己也有些小的收获。第一,就英汉对比来说,大多数英汉中的同构衔接是一致的,但难免也有一些很难达到统一的的情况。而无法达到一致的例子多体现于交替性同构关系中。第二,最能显现衔接在同构手段上的差异的语篇是古汉语诗词的英译。原因在于汉语的意合性特别便于组合成同构的诗句,而要用形合分析性的英语再现同样的意义内容,就不得不舍弃形式,用词汇重复、省略、词汇语义衔接等手段代替同构衔接。第三,在汉语中的同构衔接中,动词以及动词词组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此诗出现的才饮与又食,动与静,更立与截断。这是因为动词及动词词组不仅很好的实现了衔接功能,而且也增加了诗词的气势与韵律。总之,在英汉语篇的连接中,应多使用包括同构关系在内的多种语篇衔接手段,同时也要注意英汉语篇连接的差异,更好的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4):84-89.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77,488-490.

[3]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1-3.

[4]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 许渊冲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3):105-108.

[5]朱永生,郑立信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朱永生. 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 外国语,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