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的困境突围

2016-06-17 12:26高鸿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

高鸿

摘 要: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发展是高校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时代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只有清晰认识了自身在转型发展中的困境和不足,彻底解决了制约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满足民族地区需求和自身长远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突围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84-04

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均衡配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实践尝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新建民族本科院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专升本教育资源重组和多学科发展后,如何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形势下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制约办学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交通、师资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其转型发展之路,必将如履薄冰,困难重重。本文拟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应用转型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提出实现困境突围的相应对策略,以期对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民族院校发展现状

民族院校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1]目前,我国除了由中央民委直属管理的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外,其余民族院校都属于省属民族院校,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湖北等省份,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1998年以前,我国只有13所民族院校,原广东民族学院在1998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后,只有12所民族院校。在1950年-2000年间,由于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和民族统战工作的需要,这12所民族院校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建校、撤校、恢复建校和更名等复杂的办学历程。2000年后,教育部又批准组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新建了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5所民族院校,在这15所民族院校中,除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新建本科民族院校外,其余13所民族院校都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并开办有双语专业。这13所民族院校由于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学科专业扎实,加之国家扶持力度大,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的生源和趋于完善的学缘结构,其综合实力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壮大,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作为新建的两所民族本科院校,从地域上看,都处在民族腹地,一个地处康巴藏区核心地带,一个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腹地。两所学校都经历了由专科向本科的升格转型,其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同时,两所学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整体实力偏弱,因而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相比于内地其它本科院校,差距明显。就发展而言,两所学校的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如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起点不高、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尤其在教学中,还未完全摆脱以往专科的教育模式,本科教学的合力还未真正形成。因而,如何实现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的应用转型,是摆在新建民族本科院校面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

二、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对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其职能内涵更加广泛,不仅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而且更加注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高校应用转型发展为新建民族本科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应用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一)办学定位不明确制约转型发展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辦学定位不是学校高低层次的简单划分,也不是学科门类的简单划分,而是要根据其办学职能来准确规划学校的发展。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位没有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没有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细化分类和深入思考,没有充分考虑量入为出的因素,在人才培养上具体表现为“重管理和轻质量”;三是没有充分挖掘办学特色,具有同质倾向,没有在同类同层次学校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不明确还表现在不能够清晰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主要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不够接地气。除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外,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和学科专业定位的不科学性也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的具体表现。

(二)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不平衡制约转型发展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明显,在发展上虽注重对民族性特色的挖掘,但民族内涵发展没有形成系统,其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没有得到更好优化,其内部质量,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管理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内涵发展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必经阶段。同时,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外延发展的规模与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科院校的标准,如师资队伍整体数量和质量,校园规模,学科专业等与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本科院校差距明显。整体来看,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外延发展的活力不足,这是两者之间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内涵发展是关键,外延发展是前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会从根本上制约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三)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转型发展

办学资源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它包含了无形办学资源和有形办学资源两种形态。就无形资源的配置而言,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其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稳定的品牌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制度资源。[2]所谓品牌资源指的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认可度,这对于一个本科院校来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办学积累来获得社会的满意与认同,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其品牌资源的形成还需经过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来形成,因而其品牌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应有的效益。校园文化资源是每一所大学耐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它包含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精神,信仰传承和办学理念的凝练,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对民族性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地域性特色挖掘不够,短时间内也无法使校园文化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知识资源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把现有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专利转化为实用价值,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对提升大学办学水平至关重要。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科研成果较为单一,研究面窄,转化率低,知识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还未真正形成。制度资源是否健全,体现出一个大学内部治理和管理的综合水平,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内部机构不完善,制度建设不健全, 直接影响了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因而制度资源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较小,制约学校的转型发展。

除无形办学资源外,人力资源、硬件资源、经费资源等有形资源也会都对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大学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专业教师,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一部分来自于升本以前的专科学校甚至中专学校,另一部分来自于自主考核招聘的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青年教师,因而其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和素养不高,同时,教师队伍的编制数量也未达到合格本科学校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的提升。办学的硬件资源直接受限于学校可使用的校园面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校园面积都不大,因而生均享有的校园面积不多,其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水平与其它民族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经费配置方面,国家对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扶持力度逐年在加大,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占比逐年在增加,但经费的有效利用率低,存在重复建设和低效能建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显性浪费。

总体来看,办学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难题和困境,需要有效和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使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才能更好助力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四)改革创新驱动不足制约转型发展

改革创新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而言,改革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改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学校转型发展是否彻底,是否真正实现了从学术到应用的转变。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改革创新驱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建设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如优势学科不突出,基础学科建设不扎实,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不够;二是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创新不足,行政化色彩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不利于调动社会资源服务于办学的积极性;三是教育质量提升度不够,在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各高校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质量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固本之源,如教育质量的提升度不够,将直接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四是育人机制创新不足,由于升本时间不长,理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育人机制还未能实现协同分化和多元并进的局面,尤其是在国家招生政策变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办学规模的稳定。

三、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的困境突围策略

(一)科学定位——盯准四个方面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要实现应用转型发展必须要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理顺四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办学层次,二是办学功能,三是服务面向,四是资源利用。

作为民族院校来说,其办学类型在学校创建过程中已被明确,那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对于办学层次而言,新建民族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目前只能立足于培养本科人才,但这只是暂时的办学层次定位,学校要转型、要发展,须适当考虑和制定办学层次的长远目标,把专业硕士教育纳入办学层次规划中,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适度發展研究生教育,探索符合地方民族院校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功能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在应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摆脱过去专科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单一办学功能,要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服务面向是要解决学校办学是面向行业还是社会、是面向地区还是全国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为地级市,其根基在地方,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面向为地方。[3]新建地方民族本科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服务面向也应当为地方,只不过是面向民族地方性和民族地区行业型。

资源利用对于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来说尤为关键,应当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关键,学校的发展需要靠人才,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是每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人才短缺是制约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短板之一。如何妥善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可以加强校校合作力度,引入外校兼职教师来充实教学队伍,也可以聘请行业精英担任专业教师,同时也要加大内培力度,培养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队伍,从而不断壮大师资实力。物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来解决办学硬件规模不足的问题,因而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身处地方的优势,合理规划新校区建设来解决校园占地不足的问题,从而扩大硬件规模。财力资源是每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生源规模数量少,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划拨,学校可用于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要实现应用转型发展,充实的财力保障是关键,因而新建民族本科院校须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更多的经费来支援学校的发展。

(二)管理改革——紧咬机制创新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 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从中不难看出,高校要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去行政化渐成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共识, 并开始在大学制度层面加以推进。[4]众所周知,现代大学是社会融合的产物,它深受社会、市场等外在因素的制约,为社会服务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如在管理上还固守传统,将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其社会服务功能要想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功效,管理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才能使改革出实效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需要紧咬机制创新不放松,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制度,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学校各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减少行政手段对教学工作的干预力度,逐步实现管教分离,让学校行政工作全方位为教育教学服务;三是创新治学渠道,鼓励具有高学历行政人员主动到一线教学岗位教书育人,从而减少学历人才浪费现象;四是创新管理理念,理念是管理改革的先导,应积极吸引专家、学者融入学校的管理层中,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学校的综合管理,形成管理的意见氛围,从而逐步转变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的发展得到最大优化。

(三)内涵发展——凝练办学特色

内涵发展就是通过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关系重构而实现的优质发展,简言之,就是以追求治理质量为核心诉求的发展。[5]无论什么类型或层面的教育,其本质的回归需要重建教育观,在源头上指引教育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要真正实现内涵发展,首先要转换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道路,明确发展主题、明确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其次,实现内涵发展,要加强对自身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定期评估学校发展现状,找准问题,加强整改。还有就是要从民族性上深下功夫,凝练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现代大学赖以生存的生命力和活力,凝练办学特色就需要重建教育观,应坚持以办学理念为先导,加强大学校风、校训精神的建设,注重培育民族院校的优良作风,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基石。办学特色是每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传统,但又与固守传统相区别,因而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内部的治理关系,妥善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院系、师生、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良好的内部治理关系是大学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凝练办学特色的首要前提。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只有在形成良好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民族特色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凝练,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理念中,以期区别于其它本科院校的一般化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独特发展,进而实现应用转型发展。

(四)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高校的办学特色, 应该从学科特色开始。特色学科就是学校的优势学科, 是在适应社会需要和学校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6]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综合性实力强的大学相比,差距明显,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和办学经验,积极改造传统学科,让其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二是要因势利导,逐步淘汰和整合不适合地方发展需求的老陈专业。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新建一批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四是要不断加大学科建设与整合的力度, 重视学科与学科间的交流,力求在学科交叉点中逐渐形成学科发展的特色和多元化层次,从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点”,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五是要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使之与民族地缘区域的人才需求“契合点”相匹配。六是要以学科为支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专业设置,培育特色专业,合并相近专业,淘汰落后专业,使之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逐步使专业与市场需求相平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教学变革——注重实践应用

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大学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悄然的改变,陈旧、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教学的需求,教学变革势不容缓。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一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当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适当增加课堂探讨内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应用型大学一个最显著的标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要改变“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尽可能多搭建教学实践应用平台,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时代环境,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多增加网络远程选修课程的数量,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四是开发校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深入高水平大学、行业进行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使人才培养更加灵活和多元。

(六)人才培养——瞄准目标改革

对于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来说,要实现应用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培养,二是对教师的培养。对学生培养来说,目标改革是首位,应坚持个人本位价值目标、社会本位价值目标、知识本位价值目标、文化本位价值目标的统一。[7]个人本位价值目标的制定应当以增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为主。社会本位价值目标的制定应当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相互统一。知识本位价值目标的制定应当坚持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对科学的探求,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本位观和行为观。文化价值目标的制定应当坚持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培养,目标也是关键,除了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知识本位、文化本位价值目标外还应当制定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激励目标、学历提升目标。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职称晋升难,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因而学校要制定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目标,应包括经济上的激励和职务晋升上的激励,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教师学历层次整体不高,学校应当制定完善的教师进修和学历提升的目标计划和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只有充分理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制定清晰的目标改革计划,才能更好地促进转型发展。

四、结语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事关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应当引起学校自身的高度重视。由于受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制约,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应用转型之路困难重重,面临的困境是复杂和多样化的,因而要在应用转型发展中成功实现困境突围,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并进行全面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积累办学经验,不断提升办学实力,真正做到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转型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以发展的理念为先导,保持清晰的发展思路,坚持改革,锐意创新、注重实践应用,才能对学校的转型发展有所增益,从而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胜才.论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2-13.

[2]陈奎庆,汪国余.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充分发挥办学资源效益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12):47-48.

[3]张铁岩,刘铁雷.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2):25.

[4]朱为鸿.大学管理去行政化的文化藩篱与实践导向[J].高校教育管理,2011(2):5-6.

[5]刘雨辰,武红霞.内涵发展视野下我国大学治理的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2-63.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形势下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