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国家情感的发展及培养

2016-06-17 13:50孙朱洪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孙朱洪

摘 要:国家情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虽然教育工作者在爱国教育的实践中成绩斐然,但却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本文将综合国内外儿童国家情感的相关文献总结儿童国家情感的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儿童;国家情感;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18-01

陈孝惮[1]认为国家情感具有热爱祖国及憎恨危害国家者的两极性。陈安福[2]则认为国家情感是基于国家意识而形成的一种朴素情感,包含了对国家的自尊心、自豪感以及责任感。

国外对国家情感的研究起步较早。Piaget[3]通过访谈法发现,儿童在12岁之后才逐渐理解国家的真正含义并萌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情感。虽然儿童在12岁之前对国家的理解存在困难,但是其情感已具有偏向性,表现为对祖国人群的特殊好感。Hess和Torney[4]提出了国家发展三阶段论。阶段一,国家象征期。低年级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形成国家情感时需借助象征性事物。儿童将国旗、首都等国家象征物视为国家,爱祖国就是爱国家象征物。阶段二,抽象国家观念期。儿童在10岁左右(三至四年级)会进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折期,该年龄段儿童对国家的认识不再单纯地指向具体事物。国家所代表的是文化、主权等抽象概念,国家情感表现为对这些抽象含义的认可、自豪。阶段三,国际组织系统期。随着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世界结构的复杂性,对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该阶段的儿童在对待祖国以及其他国家时具有较为清晰的情感差异。

国内学者对儿童国家情感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会昌[5]采用间接故事判断测验法研究发现,三年级以前的儿童认为爱国就是爱祖国的山川、古迹;五年级以后,儿童能够明确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感,描述祖国的历史、文化时会产生自豪感。顾海根[6]研究发现,儿童国家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情感的产生也由对具体事物的认知逐渐发展为对抽象概念的认可。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儿童的国家情感与思维发展呈正相关。随着思维的发展,国家情感从借助具体的国家象征物转变为对抽象国家概念表现出认可与自豪,且情感变得更丰富、深刻。然而小学儿童的思维并没有完全脱离具体形象,高年级儿童在对国家形成正确认识时仍需借助具体的国家象征物。

鉴于儿童情感发展特点,在国家情感的培养中应依照各阶段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从历史教育、成就与危机教育以及文化教育三个方面进行。

低年级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内容应采用图片和故事为主的历史和文化课程。比如,用图片故事法教授传统文化以增加形象性;借儿童喜欢的卡通角色扮演指导者,帮助儿童学习爱国行为等。当前研究表明,借助儿童所喜欢的卡通形象对学习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这或许是由于卡通人物更具有形象性,能够帮助儿童记忆。中年级的儿童开始萌发抽象思维,知识经验也得到了丰富。此时,爱国教育可以逐渐增加文化教育的比重。通过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成就,牢记先辈复兴中华的伟大奋斗,借此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形成抽象的国家概念,萌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情感。这一阶段在继续巩固儿童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的基础上要增加对祖国责任感的教育。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活动(如:参加志愿活动、开展爱国主题辩论等)

学校的爱国教育方式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外也是爱国教育的阵地。比如,校园内张贴的爱国宣传报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儿童的爱国情感。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最早也是最深刻的环境,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应该从具体行动出发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我们的行为举止不光代表个人的修养,也代表了国家的精神面貌,拥有优秀的行为举止就是在维护祖国的形象。在内爱护祖国的山水河川、花草树木,在外做到举止文明、遵守规则等等,这些都是对国家的尊敬、爱护。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品行发展。

(三)大众传媒

数字时代使得传媒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媒体人也应该为爱国情感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美国的电影人很乐意运用商业模式宣扬爱国主义,如《太阳泪》、《壮志凌云》等商业片宣扬的主旨就是爱国精神。通过电影,美国既向世界宣传其正义、责任的国家形象,又向国民灌输了爱国精神。我国的商业电影虽然也越来越重视爱国主义元素的加入,但是取得成效仍需时日。通过传媒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孩子们在充满国家自豪感的信息环境下一定会对祖国充满无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孝惮.普通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336.

[2]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35-136.

[3]Piaget & Weil . Th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the idea of the homeland and of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1951,11: 561-578.

[4]Hess.R.D & Torney.J.V.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J]. Chicago, Aldine, 1967.

[5]陈会昌.中小学爱祖国观念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11):10-18.

[6]顾海根.中小学生爱国情感的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28(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