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影响

2016-06-17 09:19刘苗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刘苗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心观察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化影响,探求新媒体下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意义,得出有利办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57-02

共同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繁荣所必须,高等教育水平人才的道德水平又极其重要。当今社会,新媒体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利弊参半。所以,在新媒体下如何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当今网络信息的快速化使价值观的培育难以深入展开。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人们追求的不再是信息的质量,而转而对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快餐文化”随即诞生。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这一现象,作为新媒体的主流使用人群,大学生易受“快餐文化”影响,容易接触肤浅化、世俗化的网络信息,缺少对具有文化价值与思想内涵的信息的深层思考,这就导致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流于表面,缺少思考,给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困境。同时新媒体借助高科技使生活和交往虚拟化。通过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对某一事件进行关注、评论等一系列虚拟化行为,这一特点使得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表达情感、寻求认同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眼中,新媒体有着相对自由的與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表的意见与看法,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得到很好的抒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言论的自主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同时网络的虚拟化使得用户的言行得不到规范与监督,加之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减少,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与道德人格的缺失,有时甚至还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

“全球信息发布总量的76%是由发达国家完成的,我国所占的比例很小,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里,相当数量是由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完成的。这使得以网络为基础的全球文化交流的过程带有明显的西方式的话语,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特点。”[1]这使大学生多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思考问题方式并受其影响,甚至造成文化入侵。

这些影响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及时性,丰富性,便捷性,趣味性,渗透性和大众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新挑战。新媒体发展成为大学生行为和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那么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引导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培育具有很强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真假参半,正能量负能量并存,如何有效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是一个重点。这些年,高校发展迅速,高校的学生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在高校中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创造多元参与的教育环境,增强主体意识,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推动新媒体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的全过程。”[2]

研究此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一步深化探究的需要。同时实践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潜在的推动力量,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关联着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促进同学关系融洽。

2.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减少违法犯罪活动。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高各方面素质。

三、相关解决措施建议

(一)在国家层面。

2006年10月,我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2007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集体学习中将网络文化列为重要内容,并在此之后又专门研究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作出重要指示与部署,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时代深刻变革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论、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论和网络文化主旋律论等4个方面[4]。

(二)在媒体角度。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互联网所采用的邮政式的无中心结构,使网络文化具有非中心的全球性。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逻辑先在性,即它蕴含了一定的逻辑程序和观念前提,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所以,有人把互联网称为电子殖民主义,网络霸权主义或网络文化帝国主义。互联网的存在与发展正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目前,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它们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正在冲击大学生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巨大的现实价值。新媒体技术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无障碍性”。例如,利用微博实时发布救助失学儿童,关爱失独老人的信息,使这些信息的传播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分、秒计算,极大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有效遏制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新媒体技术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感染力”。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让人常有身临其境之感,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或者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在高校角度。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应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广,时效快,影响大的特点,建立健全校园网体系。利用新媒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1.进行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主要包括在新媒体中打造更多的道德模范典型。郭明义微博的成功,不仅仅是利用了微博这一新媒体,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以郭明义为司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车和谐的驾驶典范。通过组织学生团体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如漫画、动画、游戏、微电影等,既丰富了新媒体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制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可谓一举三得。更新观念。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观念。

2.挖掘新媒体信息资源,促进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围绕“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互动形式,在教学中提高学习质量”这一问题,麻省理工学院讲师在其公开课《个人媒体》中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他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正受到个人媒体的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技能融入课程,教育学生创建复杂的个人媒体,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满热情和干劲。

在学生角度。学生应树立正确观念,坚持健康文明使用网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多样的文化,而多媒体平台更是提供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审视视角。在新媒体平台下,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资讯信息,对思想、言论和权威不再盲从,而是服从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价值主体的自我化,虽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大学生对义工活动、社会服务等看不到眼前利益、“奉献”不屑一顾,只是一味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当代大学生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全方位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然而,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在考验着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研判能力和规范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国学者麦克卢汉的经典传播学理论“媒介及人体的延伸”的研究可以认为,媒介素养是公民具有的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运用能力[3]。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及处理能力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净化高校网络环境也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大学生应努力提高媒介素养,利用校园网丰富多样的资源让自己有机会同各层次、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在海量信息中甄选、搜集和整理有益信息,理性地分析社会事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智慧性、创新性和研判能力的媒介使用者。

四、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李纪岩在博士论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目标、方法以及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还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等13篇硕士论文,各位作者从不同角度论及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和培育的问题。总而言之,国内理论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具有极强的阶段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命题,所以在国外对此类课题研究不多。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

[2]孙兰英,任怡康.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63.[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6,(1):60-63.

[3]万 纤,陸国荣.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 2) : 134.

[4]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95-9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