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之变”与坐等出事的官员

2016-06-17 01:51夏野
齐鲁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嘉庆帝教徒紫禁城

夏野

“国家设立王公、文武大臣以及侍卫、章京不下千员,八旗步营将弁、兵士几及十余万人,竟无一人出首。呜呼痛哉!若云实不知觉,是欺天矣。总由泄沓成风,苟且从事。悠忽度日,怠玩居心。视国事漠不相关,积陋习牢不可破……”——嘉庆御制《钦定平定教匪纪略》。

1813年的“癸酉之变”之后,清王朝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以此事件为界限,嘉庆在经历了即位之初铲除和珅的“勤政图治”之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吏治的败坏,不得不承认王朝走向没落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盛世”下的危机

一想起1813年秋天那件事,嘉庆皇帝就感到窝囊:他差一点儿就当了大清的末代君主,并且,各级官员早就知道要出事,却都像请客一样,把问题迎进了紫禁城。

1813年7月,嘉庆帝一行前往承德木兰围场进行“木兰秋弥”,当时正值酷暑,皇帝入住避暑山庄,一面处理政务,一面等待天气凉爽的秋天到来。然而令嘉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起义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大清朝将面临一场千年未遇、闻所未闻的危机。

根据《靖逆记》记载,自嘉庆启程前往承德之时,北方天理教徒秘密开会决定九月十五日起义,并约定在这一天在山东、河南、直隶、山西等地同时举事,一举推翻清政府。其中北京天理教首领林清负责攻打紫禁城,里应外合,接应各地大军进京。

对于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计划,清政府并非一无所知,由于天理教组成社员身份复杂,也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所以他们的计划也很难保密。

其实早在林清刚刚崭露头角之时,在家中经常大宴宾客,来往人员络绎不绝,就连住在他附近的邻居都知道他是天理教首领,地方官早已接到了报告。但是地方官感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林清平时与很多当地的官员保持了不错的关系,所以一直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

1813年初夏,豫亲王裕丰的管家祝现有事请假,祝现的堂弟祝富庆偷偷来访,举报自己的堂兄谋反。

豫亲王思来想去后感觉此事“查无实据”,再加上事关自己的管家,又害怕举报后自己授人以柄,所以便将此事不了了之。

在各级官员的“保护”与“错过”后,天理教徒在当年九月正式发动对紫禁城的“总攻”,由于参加起义的人员数量不多,再加上人员素质较低,使得起义很快便被镇压下去。

即便是这样,面对本应该是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天理教徒在发动进攻之初,还是能够如入无人之境般攻入了大内,使得像绵宁这样的皇子都要亲自提枪上阵,才能勉强镇压。

人人麻木不仁,个个“炸雷都打不醒”

癸酉事件令“秋弥”在外的嘉庆皇帝十分狼狈,在交通信息极为不便的时代,嘉庆帝接到了天理教徒已经起兵攻入大内的消息后,一连两天都没有消息传来,这令归途中的君臣惶惶不安,有人甚至有了“退居关外”的想法,直到确定叛乱平息后,嘉庆帝才得以回京。

事后,他一面下达《罪己诏》,一面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经过追查之后,更是惊起了嘉庆皇帝的一身冷汗。

除了多年以来地方官员对于天理教不断发展壮大的漠视,在事发当晚,早有巡城参将将天理教徒聚众一事禀报给了京城卫戍的守将。

当时守将接到报告说嘉庆帝将要回京的消息,正准备前往迎驾,听到这个消息后守将大为恼火:“我大清正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天下归心,你竟敢造谣惑众,等我办完大事再来收拾你!”说罢,一脚踢翻可怜的参谋,便动身前往蓟县迎驾。在守将眼中,接驾才是他的头等大事。

而当天理教徒在太监内应的协助下攻入大内之后,职守太监常永贵却以怕皇帝追究外人入内廷的责任,拒绝前来援救的清军入内廷。

清朝的吏治腐败很有特点:官员们除了“贪”,还特别“懒”,没人想做事,讨厌担责任,整天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人人麻木不仁,个个“炸雷都打不醒”,根子在于官员追求狭隘的人生目标:升官发财!目标明确了,办法就有了。

魏源曾这样概括大清官场风气:“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谁信谁弱智。”他的这句评价在癸酉之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只有4000人,根本没打算赢;太平军成气候,源于地方官帮忙;大清的海军吨位号称亚洲第一,却迎来甲午惨败;北京守城正规军达15万之众,被不到二万人的八国联军轻松拿下;甚至连辛亥革命枪响,仅是士兵无意中走火……

这些令清政府焦头烂额的事件在癸酉之变后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但是统治者却丝毫找不到扭转王朝命运的方向,最终还是美国人费正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癸酉之变只是第一步,“官员们都在坐等出事!”

猜你喜欢
嘉庆帝教徒紫禁城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嘉庆爱看言情剧
嘉庆爱看言情剧
嘉庆帝对满清宗室科举成制的贡献
紫禁城中嵌字联